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周艺术人物|巴斯奎特展后,奥兰多艺术博物馆换帅

黄松、陈若茜、高丹、陆林汉
2022-08-29 08:1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在美国,因“巴斯奎特展”后续争议,奥兰多艺术博物馆任命了新的董事会主席——马克·埃利奥特(Mark Elliot)。而在国内,褚晓波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余至柔则将接任余德耀美术馆馆长。

在广东,和美术馆呈现了艺术家倪有鱼个展“穹顶与刻度”;在北京,艺术家马东利个展在798艺术区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展,展示其以手电筒光源为表现媒介的系列作品。《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美国|马克·埃利奥特

担任奥兰多艺术博物馆董事会主席

因“巴斯奎特展”后续争议,奥兰多艺术博物馆7月任命的临时董事会主席卢德·惠特洛克(Luder Whitlock)已于上周三(8月24日)离职。两天后,博物馆宣布任命一位新的董事会主席——马克·埃利奥特(Mark Elliot),他将立即开始工作,继续善后巴斯奎特展览的影响。

奥兰多艺术博物馆“巴斯奎特展”展览丑闻

“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埃利奥特在一份声明中说,“我期待与董事会合作,指导博物馆实现其最高和最佳目标,扩大永久收藏,专注于良好的治理和博物馆的实践和程序。”

埃利奥特还取代因巴斯奎特展览丑闻备受质疑的前任主席辛西娅·布鲁贝克(Cynthia Brumback),但在过渡期间两人将合作继续参与博物馆筹款活动。布鲁贝克在一份声明中说,期待2024年博物馆开馆百年的纪念活动,并称“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将深深植根于社区,且为博物馆骄傲。”

据悉,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于6月24日突袭奥兰多艺术博物馆,运走了作品真伪遭到质疑的“英雄与怪物: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展览中的全部展品。该展览于2月开幕,原定于6月30日结束,之后巡回至意大利。扣押行动在展览开放时间进行,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围观,博物馆随后立即闭馆,展览也提前闭幕。

为博物馆摆脱丑闻、并重建公众和赞助人的信任。在FBI突袭博物馆四天后,促成这一展览的亚伦·德·格罗夫特(Aaron De Groft)就被解除了馆长和首席执行官的职务。

奥兰多艺术博物馆

德·格罗夫特和这些画作的拥有者声称,这些画作是1982年巴斯奎特在洛杉矶生活和工作时创作。FBI提供了相反的证据,包括对所谓的画作买家的采访,买家甚至说从未见过巴斯奎特。FBI还调查到格罗夫特曾给一位参与展览作品鉴定的学者发了一封威胁信。后来该学者要求不要将她的名字与展览联系起来。

布鲁贝克在FBI突袭后的一份声明中说,博物馆“非常关注巴斯奎特展览的问题”,“我们已经启动了官方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由埃利奥特等领导的工作组已经成立,“旨在帮助审查展览程序”,博物馆还在“重新评估”德·格罗夫特任职期间排定的三个展览计划。也有消息称,早在展览开幕前七个月,FBI已经向博物馆告知了风险,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董事会和画作所有者之间进行沟通。

据《纽约时报》报道,目前已有六名赞助人正在考虑将其财政支持转移到附近的罗林斯美术馆,而马丁·安徒生-格拉西亚·安徒生基金会已宣布计划将其寄存的18世纪和19世纪美国收藏品转移至罗林斯美术馆。   

上周离开的卢德·惠特洛克,原是总部位于奥兰多的CNL慈善基金会的前任主席,这原本标志着该机构恢复了稳定,但他在工作不到两个月便辞职了。(文/黄松)

上海|褚晓波

担任上海博物馆馆长

在8月26日召开的上海博物馆干部会议上,上海市委组织部宣布了上海市委关于干部职务任免的通知:褚晓波任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不再担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一职。

褚晓波

官方简历显示:褚晓波,生于1970年,现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副局长。曾任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研究所)所长,宁波博物馆馆长,市文广影视局副局长等职。

褚晓波任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副局长期间,负责上海市文物保护、社会文物和博物馆管理工作。负责上海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等;分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文物保护管理处(社会文物管理处)、博物馆管理处、革命文物处;分管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据悉,褚晓波今年52岁,与8年前杨志刚履新上海博物馆馆长时同龄。他曾任国家考古发掘领队,曾作为水下考古成员参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西沙群岛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的发掘。

上博展览现场

褚晓波在当天的会议发言中表示,今后将与上博全体职工戮力同心,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决策部署,按照局党组的要求,全力以赴实施“大博物馆”计划,不断扩大上博世界影响力;全力以赴增强上博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叙事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神;全力以赴推动让文物活起来,着力做好“以物论史”“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全力以赴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善作善成的本领;全力以赴守住意识形态安全、文物安全、疫情防控安全和党风廉政安全的底线,奋力推动上海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文/陈若茜)

上海|余至柔

接任余德耀美术馆馆长

余至柔(Justine Alexandria Tek)于2015年10月加入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任执行CEO,并于2017年出任余德耀基金会总监。她基于创始人余德耀先生“收而不藏”的理念,提出“历史”与“未来”双向并行的展览概念,并对原有的展览项目作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改革。

余至柔

余至柔表示:“美术馆继八年的探索后,将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下一步,我们会把精力聚焦在虹桥商务区,位于蟠龙天地的新馆也将于明年春季迎来以余德耀基金会藏品为策展线索的开幕大展。我们将深化余先生‘收而不藏’的理念,通过‘流动的美术馆’这一全新概念探索当下美术馆发展的另一种可能。美术馆整体仍将以‘人’为核心展开,但在布局和模式上会更灵活、合作范围也会更广。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变体与形式,使不同地区的观众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触发’艺术,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个固定的‘白盒子’。由此,人们可以在更丰富的维度与平台中生成个性化的美学理念,抛却具体时间与场地本身的限制,随时进入不同的故事线开启自己的艺术之旅。”

余德耀美术馆

余至柔加入余德耀美术馆至今,带领余德耀美术馆成功落地一系列国际大展,包括但不限于“雨屋”“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回顾展”“安迪·沃霍尔:影子”“KAWS:始于终点”“艺术家此在”“奈良美智”,以及为扶植年轻艺术家发展的“项目空间” (YUZ Project Space Of Art)系列展览。此外,美术馆以“展览为核、多面辐射”的模式开启了每年近百余场面向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其中包含研讨会、讲座、剧本朗读会、音乐会、放映会、工作坊、编作剧场等多种形式。她领导的团队促成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与卡塔尔博物馆群的历史性合作,旨在通过联合展览、三地巡展等方式进一步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除欧美地区以外的中东世界,从而发挥三地在文化领域的优势,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思想交流。(文/黄松)

广东|倪有鱼

个展“穹顶与刻度”在和美术馆呈现

倪有鱼是一位常居上海的艺术家,2014年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获得者。他经常巧妙地援引艺术史的观念与图像资源,作为自我塑造、衡量和扩展的方法,他也以此唤醒平日里搜集的文物残片、无名摄影师的照片或者跳蚤市场的旧物,这些现成品显露了他对于人文历史和博物学的浓厚兴趣,经由他富于想象力的重构,这些时光深处的遗迹被赋予了新的光晕,引导着观众的重新观看,而他整体的艺术形态在体现独创性的同时,因此带有“后制品”(Postproduction)的特征。

倪有鱼

8月27日起,广东和美术馆呈现了艺术家倪有鱼个展“穹顶与刻度”,展出作品数量达百余件,涉及绘画、装置、雕塑、图像拼贴、木刻、摄影、影像等多种媒介,将全面展示其自2008年至2022年的创作实践。

受到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以及在学院教授建筑和机械制图的父亲的影响,倪有鱼的众多创作都显示出与手工的亲密关系,他甚而会迷恋制作过程所带来的微小的误差感,视之为作品的一部分或新的契机。他欣然认同的艺术范型,往往“发于感性而止于理性”,虽然在挖掘“原本无关的事物之间隐性的逻辑关系”方面,超现实主义带给他重要的启示和乐趣,然而,他一直警惕过于空泛和放任的联想,强调视觉的去欺骗性,“有图像之始就有欺骗”,正是这种思考的训练和作用,使他的作品时而显得像推理小说,严谨、整饬而又耐人寻味。

倪有鱼作品

面对时间这一根本的命题,倪有鱼多年来运用了不同的视角、材料与形式进行不懈的表达,他声称:“‘时间’是贯穿我许多作品的轴心,它几乎可以串联我所有的系列。”与此相印证,他的几个作品系列有着漫长的创作周期,过程看似枯燥乏味,却给予了他独处、穿越图层的物质化和形而上的冥想的机会,“我的创作似乎一直关乎’时间’,却几乎从来不关心‘时效’”。

在展厅中,艺术家以他的全部创造力,构成了一种有限而始终盘旋而上的尺度,测量着上方喻示无限的空间和时间的穹顶。(文/陆林汉)

北京|艺术家马东利

以手电筒的光源为表现媒介

8月29日,以“光源”为媒介,陈列出手电筒或其他光源“观看”下的不同现场的“光源——马东利作品展”于北京798艺术区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展。

马东利

对于艺术家马东利而言,手电筒是朴实而充满意义的,不论是小时家乡的记忆还是住在北京黑桥工作室的时光。恰是照亮画作时,马东利发现光源最亮之处,画面反而看不见了,于是获得灵感,萌生了以手电筒为媒介的创作想法。

手电筒作为简单朴素的工业产品和生活工具,它生发出的“光源”既隐喻着工具理性,又涵摄了“光源隐喻”这一命题——对表象之外真正的存在的思考。“光源”系列并非简单诠释光的意义,而是光被观看、被反思的意义。作品内外,光、光源与对象构成了新的辩题。

马东利作品

艺术家马东利近些年的作品一直执着于探索事物的表象和本真这一命题,他绘画作品也曾以《我的她和她的她自己》《我们都是相同的,我们都是独特的》等为题。此次展览,马东利跳出了绘画,尝试一种更多元的表达方式,来诠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反省。

展览策展人王春辰表示,以手电筒以及其他光源为表现媒介,总体上反思表象与本真的关系。手电筒是最简单的光源工具,虽为工业产品,但并非后工业的高科技,它依然具有朴素、本源的含义;作为工具,似乎它依然隐喻着工具理性,即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思考能力,但这样的工具理性是否是本质,或者说,以光为隐喻,它所照射的是否是最本真的。马东利创作这批作品并不是简单地去反映光的意义,而是它被反思的意义。(文/高丹)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