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田文杰:请不要再拿“福寿螺寄生虫多达6000条”来吓唬人了!

2022-08-30 12: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日,收到热心网友的留言,让关注打假。

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在中国当下几乎成了“不可触碰的魔”;在福寿螺已被“妖魔化”的情况下,公众对于福寿螺产生了严重的惧怕心理,不敢碰,更不敢吃;也导致对于该外来入侵物种的治理过于依赖国库和化学农药。经过两个月的文献研究和线索梳理,笔者发现,目前的关键症结在于大众传播,或许存在偏差。最著名的论断,是国内一些媒体提到的“一只福寿螺含3000~6000条寄生虫”的说法。

就比如近日公共营养师薛庆鑫在媒体上发布的一篇文章《寄生虫多达 6000 条!见到请立即清除!!!》,为了赚取噱头,用“寄生虫多达6000条!”来做标题,吸引眼球。紧接着,文章援引了著名的2006年北京大波食客因食用未彻底煮熟的福寿螺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以此来警醒人们“吃福寿螺危害大”,并进一步解释“一只福寿螺体内寄生的广州管圆线幼虫可达 6000 多条”。然而,纵观薛先生的这篇大作,却没有一处能论证“寄生虫多达6000条!”的这个论断。是否存在危言耸听之嫌?

当然,如果信息属实,那么让公众望而生畏,没有错;何况本来是为了老百姓的公共健康着想,出发点是良好的。这些,无疑,都是值得肯定、值得点赞和尊重的。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一只福寿螺体内寄生的广州管圆线幼虫可达6000多条”这一论断,其论据何在?该论断是否有经过科学实验证实来确保其实可信的,抑或又是以讹传讹?

目前,笔者查阅的文献显示,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表明“一只福寿螺体内含有多达6000条寄生虫”。并且,这个数据,早就多次被一线检疫人员质疑。

相反,大量已有研究证据表明:(1)并非所有福寿螺都有寄生虫;检测出来的很少,比例也很低;(2)阳性福寿螺里面,最多也就几十条算多了。相反,越来越多的文献证明,所谓的“一只福寿螺含多达6000条寄生虫”很可能是空穴来风、以讹传讹。

生态文明时代,我们需要用系统观念去看待当今我们社会面临的多重危机——不光有公共健康危机,还有生态环境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粮食危机等。因此,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端正心态、科学求证,积极探索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才是长久之计。

当然,该文章传播的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好的,肯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着想的,但在福寿螺已严重“妖魔化”的今天,力求科学严谨的传播包括文献来源的可靠性、实验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以及实验的可重复性,将更加难能可贵:实事求是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扩充福寿螺作为可怕外来入侵物种的资源再利用的空间。

同时,笔者注意到,撰写该文的作者薛庆鑫是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注册营养师、注册营养技师、健康管理师和公共营养师,建议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研究和挖掘福寿螺的营养价值(比如研究如何能安全食用、或做成饲料等),想办法在安全利用的前提下改善它的口感,让人们通过“利用”来控制它的种群数量。

不要忘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福寿螺最初就是从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作为食品引入中国的。至于福寿螺的寄生虫,所有的螺类以及小龙虾、黄鳝、田螺、海鲜等各种水产品,都或多或少携带寄生虫,都是不宜生吃,都需要充分加热煮透煮熟了吃才安全的。为何不拓宽思路,转而联合相关部门出台诸如《福寿螺安全食用标准》、或者《福寿螺作为饲料的安全操作标准》等规范性的指南?让人们能光明正大的去安全利用、去收集。到那时,有了市场需求,何愁该外来入侵物不好治?何须再动用国库资金来控制一个外来物种?

以上,供参考。欢迎有条件的机构、学校、感兴趣的公众,通过可靠的实验证据,来证实、或者证伪“单只福寿螺多达6000条寄生虫”这类论断。非常期待。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绿会融媒观点。欢迎争鸣。)

作者/田文杰 审核/绿茵 责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