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培萌转战雪车推动冰雪项目,冬奥跨界选材路径仍需摸索

陈国强
2018-02-02 09:43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近日,原短跑名将张培萌转项冬奥项目,有望参加2022北京冬奥会的消息披露,引起了诸多关注。

1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左)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右)为张培萌授予国家雪车队头盔。新华社 图

这样的跨界是运动员生命的延续,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彰显。但在跨界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题也需要体育管理部门保障。

在奥运会的早期,的确有选手是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全部参赛,但想获得奖牌或者金牌,难度并不小。

目前只有美国选手伊根·爱德(EaganEdward)分别在夏季奥运会(1920)的拳击项目和冬季奥运会(1932)的男子四人雪橇项目上获得金牌。

随着各个运动项目的发展和奥运选手专业化、职业化的进程,在夏季和冬季奥运会项目上“兼项”,难度越来越大。

张培萌加入国家雪车队。新华社 图

具体到中国的冬季项目,总体上来说,冰上项目强于雪上项目、室内项目强于室外项目。而中国体坛传统的跨界与跨项,也有一定的内部关联。

如原来的标枪选手张连伟,后来成为我国第一批高尔夫高手,算是跨界;跨栏运动员刘翔,之前练跳高,算是跨项。国外如田径博尔特想转足球、英国曼联职业足球选手费迪南德退役转拳击,之前英超选手伍德豪斯还获得英国轻重量级冠军。

因为中国大多数雪上项目起点比较低,建立国家队比较晚,张培萌转型钢架雪车,即使没有优势,除了年龄,貌似也没有劣势。

不过对跨界跨项,我们可能要进一步通过实践来摸索。首先,哪些项目是需要跨界和跨项的,目前看来是新的项目。这需要我们摸索新项目的特征,从哪个项目跨过来更合适。

其次,每个项目都有一个训练的黄金年龄,或者说从事这个项目的黄金期,从年轻选手中跨界选拔,最好不要错过这个窗口期,否则就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关系。

第三,即使跨界跨项成功,导致成功是个人特质,也就是天才选手的出现,还是整个培养体系的成功。如果弄不清怎么成功的,那么从选材到培养,可能成本和代价,会比较大。

当然,跨界款项选手的选拔程序、选手的学习能力、积分积累、资格获得,最好也有一个规划或方案,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公开、公示。

其实,冬奥的许多项目,有很多风险,对参与者是有一定的门槛和技术要求的,因此,在业余和专业层面上,无论是“三亿人上冰雪”还是我们在冬奥各个项目的全面参与,都有必要提到参与和从事冰雪项目的风险、防护。

据《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1月15日的一篇报道,对我国70家滑雪场的统计,“2008年至2011年间,因滑雪导致重度受伤的人数从最初的72人上升至156人,平均每年增长10%;死亡人数则由5人增至26人。”

这还是北京还没有申办2022年冬奥会,我国冰雪运动大发展之前的数字。

不少体育项目是有一定风险的,因此救援、防护、保险显得比较必要。

冬奥许多项目有点极限运动的味道,其实是需要早期专业化训练的。这就更需要防护、救援、保险要跟上。

根据笔者一位朋友在1964年冬奥会赛车的一次雪车体验(有职业运动员陪护),雪车的速度非常快,当然也非常刺激。因此,我们国家在开展这项运动时候,从硬件上说,赛道设计、建造要符合标准;

选手训练参赛要穿戴好“强制装备”,配备防护措施;从软件上来看,要有配套的保险和救援力量,让从事这个项目的专业选手安心。

在我国冰雪项目推进、起飞、甚至狂飙突进的过程中,张培萌转项雪车项目,成为舆论对象和关注焦点,具有推动我国冰雪运动的宣传意义和推广效应。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要科学冷静,特别是对项目了解、设施建设、装备配备以及防护、救援、保险等方面,要同步跟上。

正如我国某知名冬奥金牌获得者在社交媒体上说的:

“原本就薄弱的冬季竞技体育项目,不是一重视就能翻身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从运动员选拔到培养,都需要时间。”

(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腾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