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仁东逝世五周年:中国“超级天眼”建成,全因这位老人一个执念

2022-09-16 15: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编辑部 北美留学生观察

20世纪90年代,有位科学家放弃高于国内300倍的薪资,毅然选择回国。

此后20余年,他带领中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终于使中国在科学前沿实现了原创性突破,建造出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FAST”。

他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和美国相比差距巨大。

南仁东先生原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却逐渐萌生出一股念想——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为了选址,他走遍贵州洼地;

为了中国天眼建成的希望,他被确诊肺癌后,忍着病痛还要回到施工现场。

重病时,南仁东先生曾说,

“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

2016年9月25日,FAST主体结构终于落成。

南仁东先生亲身奔赴,见证了这一奇迹。

他的故事感动无数国人,生命却早已严重透支。

2017年9月15日,这个最懂天眼的人,与世长眠,享年72岁。

一年后,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

今天是南仁东先生逝世五周年,

永远致敬,永远感念。

01

1945年,南仁东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

从小南仁东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由于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屡受表彰,被视为神童。

1963年,年仅16岁的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

以超出录取分数线50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

1968年7月,南仁东获得学士学位。

还想继续深造的时候,却遇上“文革”,被分配到通化市无线电厂工作,一干就是10年。

恢复高考后,南仁东先后获得中科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此后接连跑了多个国家,主持完成了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对活动星系核的系统观测,名声大噪。

圈子里出了名后,有外企想用高薪聘请他,南仁东却依然选择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副台长。

而后来天眼的建成,全然源自南仁东先生最初的一个念想。

1993年,在日本京东召开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

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当时就向同事表示:“我们也建一个吧!”

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是怎样的呢?

国内: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国外:重大的全球望远镜计划都不带中国人参与。

南仁东的这句“我们也建一个吧”有多难实现,可想而知。

从1994年开始选址,到2016年FAST最终落成启用,南仁东花了22年。

这22年间他几乎没有任何节假日,也不敢浪费一天的时间。

用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因为工作没做好,FAST停一天,国家就白扔12万”。

这是一项中国史无前例的科学工程。

从无到有,从0到1,南仁东先生硬是带领着无数中国科研者,扛起了这只大旗。

02

为了这项工程,他拄着竹竿翻山越岭选址。

遇到过泥石流,他含着救心丸爬回垭口;

山上没有路,他咬着牙走;

从北京到贵州的绿皮火车,他哐当哐当不知道坐了多少趟。

光是选址,南仁东就花了十几年。

在这期间,他还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推销员。

当时国家拿不出这么多经费,他只能寻求合作单位的赞助,拼尽全力把这项工程推销出去。

终于在2011年3月,FAST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一项项难题也接踵而至。

巨大的望远镜无法整体移动,南仁东就和团队想出了通过移动反射面板,来调整观测区域的办法。

但这也意味着支撑和调整这些反射面板的钢索能够承受巨大的耐疲劳考验,其耐疲劳性能必须达到规范值的两倍。

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生产这样的钢索。

怎么解决?只能自己造。

回想起当时的压力,南老先生在生前采访中曾这样说过:

“欠了国家的,乡亲的,那么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我有退路吗?

每一次做的例行实验,我都要在现场,大家一起。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钢索。”

跟随南仁东的学生和工作人员常说,

FAST选址的时候,南老的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为了这项工程,他把青丝熬成了白发。

现在中国的“天眼”已经在瞭望宇宙。

这一目前全世界最大、性能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口径达到500米,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它有多灵敏?

科学家打了个比方,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机,也逃不过它的“眼睛”。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据统计,截至2022年7月,中国天眼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

可以说,“超级天眼”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为全人类探索宇宙打开了一扇更宽广的大门。

03

“超级天眼”初建成的时候,也存在不小的争议。

光是建造就花费了6.67亿人民币,如此斥巨资,用来检测茫茫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星际之间的交流、甚至用来搜寻外星文明。

值吗?

有趣的是,当初我们建高铁的时候,公知、键盘侠也是骂声一片。中国现在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远的眼光。

就像有人觉得初中数学就够用了,足够解决生活问题,没必要去学习高等数学那么多复杂的公式。

却忽略了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便捷生活,是因为有前人为后人砥砺前行,做知识和科学的探索者。

“天眼”的研制和建设,饱含着中国人对探索宇宙新知的向往。

宇宙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是值得全人类不断探索的。

如果没有这口“大锅”,我们可能永远都探索不了地外信号和文明,也无法将其应用到如今的诸多相关领域。

如果没有南东仁先生,我们永远都没有这个机会,做好这个准备,来等待地外文明的到来。

南仁东先生生前对家人说:“我特别不希望成为被人记住的科学家”,连遗言都是: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

他一生低调做人,却凭一之力让中国领先全球20年。

他创造的“超级天眼”更是在告诉后人,真正的科技和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做大做强。

如果年轻人越来越习惯拿来主义,差距是会越来越远的。

从壮年到暮年,南仁东先生用23年时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

永远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

原标题:《南仁东逝世五周年!中国“超级天眼”建成,全因这位老人一个执念》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