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前上海有本杂志,震撼了全中国

2022-09-18 13: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再出发!看上海!

《新青年》曾在千千万万读者之中,播下革命的种子。

它诞生的地方,现在也变了模样……

上海旧事

一枝独秀《新青年》

上次我们说到,毛泽东在上海时,最大的收获是遇到陈独秀——他曾多次赴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向陈独秀请教。

其实,这个地址不光是陈独秀的住处,还有一个伟大的意义,那就是《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

陈独秀,原名庆同,字仲甫,常用的笔名为实庵,独秀原本也是他的笔名。

陈独秀曾四次去日本求学,在日本读了许多革命书籍,接触到许多进步思想。1915年夏,36岁的陈独秀从日本回国,落脚上海,便着手筹办《青年杂志》,同年9月15日出版了创刊号。

陈独秀在创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地向青年们提出六点见解:

(一)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创刊后,有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来信说:“《青年杂志》同青年会创办的刊物《上海青年》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改名,省得犯冒名的错误。”

于是,为避免混淆两本杂志并突出《青年杂志》的新意,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正式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通过积极宣传倡导科学和民主,也就是“赛先生”和“德先生”,以及新文学来进行民众思想启蒙,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7年初,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但印刷地点仍在上海。他当时在北京的住所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也就成了《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所在地。

不久,北京大学的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等先后加盟《新青年》。 在沉闷的中国大地上,《新青年》发出一声声惊雷: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鲁迅的《狂人日记》,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一时间,《新青年》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刊物,发行量居各刊物之首,在国内43个城市设有94个代派处。

1920年2月中旬,陈独秀从北京返回上海,《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移回上海,但仍保留北京编辑部。

从1920年9月1日第八卷第一号起,《新青年》就已经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多达130多篇,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1920年底,陈独秀前往广州任职,杂志社一并迁至广州。1921年9月,陈独秀由广州回到上海,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新青年》再次迁回上海。10月4日下午,法租界巡捕房查抄《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等人遭到拘押,经马林、孙中山等营救后被保释。经此,《新青年》一度停顿。

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逐步分化,《新青年》杂志于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恢复出版并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1926年7月停刊。

参考书目:

《日出东方》

主编单位: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上海市档案局(馆)

出版单位:

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新貌

曾经,陈独秀在南昌路100弄,积极宣传倡导“赛先生”(科学);如今,南昌路100弄对面,就是上海科学会堂。

成立于1958年1月18日的上海科学会堂,在其成立伊始,共和国首任上海市长陈毅,即为其亲自题了“科学会堂”四个大字。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科学会堂

其中,始建于1917年的法国古典式二层花园楼房,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园中树木葱茏,碧草茵茵,格调高雅,美观大方。主楼向西150米有一座16层高的“科学会堂思南楼”,其竖向玻璃体构思新颖,犹如远航之帆,使人产生丰富联想,与繁华的淮海中路商业街遥相呼应,环境幽雅,闹中有静。

科学会堂具有会议、陈列、信息、继续教育及配套服务五大职能,不仅接待了许多中外知名学者及政界要人来访讲学,而且也是科技工作者、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进行各种科技交流联谊、召开各种会议及陈列展览的理想之地。

再向南,便是伫立着“马恩雕像”的复兴公园。

复兴公园作为上海唯一保留着法国古典式建筑风格的公园,是上海现代中西园林文化融合的代表。复兴公园内最多的树是悬铃木,公园内1700余株50多年树龄的悬铃木,居全市之首。

复兴公园实景

此外,复兴公园内还有些大树名木值得一提。有一棵欧洲七叶树,生长已停,却年年开花结果。南门口还有一种灌木名叫黄荆,亦为沪上罕见。

除了绿树美景,复兴公园还有许多特别的活动。除了承办全市的活动以外,这里还是“学习圣地”。“复兴公园科普英语角”,是科普工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设的外语知识普及第二课堂,也是上海首个有组织、有引导的科普外语会话场所,后来入选上海市500家现代都市文明景区。

从《新青年》振臂高呼“赛先生”的口号,到如今崇尚科学、谈论科学的氛围,百年间,对“赛先生”的倡导与追求,助这个国家从积贫积弱走上复兴之路。

原标题:《从前上海有本杂志,震撼了全中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