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会议|“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学术研讨会

郭江勇、潘斌
2022-09-30 11:51
专栏 >
字号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中华文化蕴含丰富的讲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争辩中,人们常常需要讲理,也经常遇到一些好像很有道理但让人无言以对的“神逻辑”。如何寻求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在实践中捍卫常识,已经成为我们日常交往与认知的重要内容。2022年9月18日,《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认识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主题为“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的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国内七所高校的15位专家学者参会发言。

“讲理: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学术研讨会海报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朱承教授主持,《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刘梁剑教授先后致辞。叶祝弟主编认为讲理不仅涉及逻辑、论证、方法和修辞,而且涉及伦理、情感、法治,是一个立体式场景的生态系统。对于当前公共空间讲理的尴尬境况,今天我们需要展开对于什么是讲理以及如何讲理的讨论。刘梁剑教授以费孝通先生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切入点,认为当下的文明之间、人群之间存在诸多的交流障碍,我们迫切需要跨越多元文明界限而进入讨论交流的共同体,以此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互鉴。

会议合影。

围绕讲理的逻辑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修义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佃来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程乐松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对哲学理性角度的讲理逻辑与日常生活的讲理逻辑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赵修义教授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指出逻辑的三个基本特点即概念要清晰、命题要恰当、推理要严谨,同时结合近代中国哲学革命进程中的逻辑与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李佃来教授认为“三段论”的形式逻辑看似可以使概念讲清晰、框架更科学、结论更准确,但也有其局限性,即只能确保推理形式的正确性,而无法保证推理内容的合理性。而具有跨越式思维特点的辩证逻辑,不仅可以把握生活事物的复杂性,而且有利于打开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如何区分纯粹理性逻辑与具体语境逻辑的差异基础这一问题上,程乐松教授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度估计逻辑理性本身的价值效用,而是要将其作为客观信念来接受,同时要对“理”如何塑造生活保持开放态度。吴飞教授指出现代社会的“讲理”亟待多元慎思,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与个体差异导致我们需要对具体情境的理性始终保持有机张力。张留华教授认为,逻辑理论带来的确定性大多是基于某种预设之上,而在没有充分理解对方情况的前提下指责对方则有失公允。在日常生活中的讲理活动中,逻辑学并不是告诉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的“理”之所在,而是使我们的表达更明晰。

围绕日常生活的讲理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欧阳康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邓安庆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潘斌教授与徐竹副教授等从多个视域和问题维度对日常生活的逻辑与理性进行了深刻审视、展开了相关探讨。欧阳康教授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婆各有理”的认知差异现象为例,讨论了社会认识中的复杂性问题,提出需要从客观依据、社会价值、社会认识、社会评价、讲理方式等多个维度对“公婆各有理”问题展开分析,并尝试从承认社会复杂性的讲理前提、构建合理的社会价值体系、加强社会认知体系建设与提高个人逻辑素养等多方面构建一个讲理、有序的和谐社会。邓安庆教授提出现代社会应积极倡导“对话式讲理”,以情感的真切、常识之理的通俗易懂来实现语言交流的通畅性与可理解性。王俊教授以“加速时代如何讲理”为主题,指出讲理目的是交流与说服,在经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极端的说理已变成有限的讲理活动,如何在加速时代更快地说服别人取得普遍性共识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网络社会中的“讲理”已不单纯指说服,而是表达,多元意见的表达为形成广泛共识提供了历史可能性。刘梁剑教授以“心安理得”为出发点,认为日常生活的讲理行为具有群体性、公共性与安全性等特点,讲理时既要尽可能去除情感因素的干扰,即“干燥的光”,同时又要具有某种讲理的冲动,使其理性化。潘斌教授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常识、常情、常理进行讲理活动。但其使用范围的有限性,可能导致人们面临通用解释的困境,同时也可能由于过度使用常识理性而存在道德泛化的风险。徐竹副教授分析网络社会中“钓鱼”、“带节奏”与“反串黑”等论辩现象,指出“由告知而知道”是知识的典范形式,人们应该对表面的信息“告知”还原为证据加以评判,以此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在圆桌论坛中,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欧阳康教授从讲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应该讲什么理、谁和谁讲理、有没有讲理的地方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指出哲学工作者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现实,用学理论证来推进社会建设发展。山西省逻辑学研究会会长郭建萍教授认为我们需要辩证审视形式逻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功用,逻辑的概念明确、推断恰当、推理正确与论证充分等对于日常生活的“讲理”非常关键。但形式逻辑也存在诸多局限,特别是需要感情内容、日常经验与道德直觉作为补充。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潘斌教授发表了闭幕致辞,本次学术研讨会在充满睿智、饱含理性而富有智慧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龚思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