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自然,我看透你了

2022-09-29 20: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九月的自然全景图。图片选自《四季年鉴》

按:怎样才能把一棵拦路树看出新意?除了树木和森林,自然还能怎么看?科普作家三蝶纪的秘方是一双“自然眼”和一颗好奇心。要培养这一眼一心,离不开阅读自然博物书籍,也需要把自然观察当作一种习惯。结合读库新书系“大自然观察手册”,三蝶纪老师展开聊了聊自然观察的尺度和维度。掌握了这个秘方,清晰、完整的自然世界也会随之在你的眼前浮现。

身边的自然笔记

前些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主人公是一位二十四岁的意大利女孩Rosie,她用朴实的镜头记录了回奶奶家小住一周的生活。除了一日三餐的饮食,她还记录了买菜、逛街、去海边玩等生活细节。看完之后我非常理解这个视频为什么会走红,因为它让人感到亲切、轻松而又美好。我们看到在遥远的意大利,人们也会把面条掰碎了煮,会吃南瓜花,一大家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吃喝喝聊天。琐碎日常中共通的东西和来自异域陌生的东西,同时触发了我们内心柔软的按钮,削减了剑拔弩张的议题。

还有其他话题有这样的能量吗?有,那就是自然观察和阅读。

缺失的“自然眼”

今年七月,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活动方的邀请,我又一次来到彩云之南的最南端。西双版纳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算是我们自然爱好者共同的精神家园,无论去多少次,都有新发现、新收获,永远不让人失望。

我在西双版纳与学员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自然之旅。每天,耳边响起的是蓝喉拟啄木鸟和各色鸣虫的叫声,眼中是看不够的绿色和藏匿于绿色之中的神奇生物,一个小时内就能发现上百种生物,每一个新发现都令我们欣喜万分。

兰花螳螂,版纳的明星物种。三蝶纪 摄

在版纳植物园发现的黑色花朵箭根薯(老虎须)。三蝶纪 摄

可是,当我在勐仑卫生院排队做核酸时,遇到了和我一样从深圳过来的祖孙三人,他们的印象与我的完全不同。他们说,来了以后很失望,觉得植物园里没有什么很神奇的植物,植物都和深圳的长得差不多,没有新鲜感。

版纳与深圳的植物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有很多高大的棕榈,凤凰木,大花紫薇,芭蕉,绿化用的小灌木也相似……那不同之处在哪里呢?这需要用一双“自然眼”和一颗好奇心有意识地去探索,去发现。

美国博物学家、自然作家艾温·威·蒂尔在《夏游记趣》中写的一段话或许能说明这样的情况:

自然影响我们的内心,就像光影响一卷胶卷上的感光乳剂。有的胶卷感光性比别种强;有些人的内心感受力更强。一个观察者可能认为某样东西非常重要,可是在另一个观察者心目中,同一样东西会变得无足轻重。一如诗人威廉·布莱克在他的一封信里所说的:“有些人看到一棵树,会感动得流下眼泪,可是在其他人心目中,那只是一棵拦路树罢了。”

见树木,也要见森林

正如蒂尔所说,每个人对自然的感受力不同。这种感受力有一小部分来自天赋,更多的则需要靠后天的激发和学习来补充。

那么,怎么才能把一棵普通的“拦路树”看出新意呢?法国绘本作家热内·梅特莱尔的绘本《树木和森林的世界》给出了一份图文并茂的答案。

在自然绘本的创作中,很多文字和插画分属于不同作者,由专业的学者或童书作者撰写文字,再由插画师根据文字配插画,而梅特莱尔的绘本都是靠自己独立完成。这并不容易做到。这样的作者需要兼具对自然的认知、观察、知识积累,同时又能将知识细节用插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梅特莱尔显然是此类作者中的佼佼者。

《树木和森林的世界》从史前时代的树木说起,用细腻的插画为我们讲述了4.5亿年前,植物如何在陆地上立足,如何长成参天大树;史前时代有哪些植物,又有哪些从亿年前存活至今;史前的森林给现在的人们留下了什么样的能源,这些能源又对当今的气候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仅仅是一个对开页,就介绍了如此多信息。这些信息简洁、易懂,在逻辑上互相关联,又有插画,让人很直观地理解文字内容。

摊开书页,有全景也有细节。

之后,作者又为我们讲述了树木的结构,光合作用,树木是如何生长的,阔叶树、针叶树和棕榈树等不同的树木类型。我看到这部分时总会想,我在大学学习植物学时,教材上也有这么漂亮的彩图图示就好了。相比大学教材,这部分内容还多了很多梅特莱尔自己的思考和观察。

例如讲到树木的年轮和它们漫长的一生时,梅特莱尔用图示生动地说明了如何从年轮中看到树木曾经经历的状态:被森林大火烧过会留下V形凹痕,常年被风吹或者地势倾斜长成的年轮就不是同心圆……这些都是他从多年实地观察中获得的一手经验。

接着,他又用了一种图示来说明一棵三百岁的树见证的沧桑巨变:数字标在年轮上,最中心的位置是巴赫、伏尔泰、法国大革命时代,再往外一圈是维也纳会议时代,接着是蒸汽机车、林肯上台、两次世界大战、人类首次登月……这样的叙事方式,结合了人文和历史,同时直观展示了树木的生长规律。从这个细节设计,就能感受到梅特莱尔的创意和用心。

再往后,树木身处森林之中。梅特莱尔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森林类型,树木有哪些特点和适应环境的结构,这些环境中有哪些动物栖居,这些森林在当今又受到了怎样的威胁。

因过度砍伐树木等原因,所有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都受到威胁。

最后介绍了果树、木材、树木之最、标本制作、树木文化等等与树木相关的知识。知识片段最终汇成一个整体,让我们既看见了树木,也看见了森林;看见了生物之间的联系,也看见了森林生态系统与人类之间的联系。

从史前时代起,树木就已跟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看完这本书后,再去西双版纳,也许你就会对那里的树木和森林有更深的认识和思考。你会看到,在版纳高大的乔木上长着鹿角蕨、鸟巢蕨、兰花等附生植物;热带植物的老茎生花和老茎生果现象;很多植物的叶子都长着易于排水的尾尖;还有一些树木有着纵向隆起的大板根,另一些则会用网状的气生根绞杀其他树木——这些都是植物在热带雨林环境发展出来的特殊“技能”。

树木的大板根。三蝶纪 摄

你也会留意到,在版纳的餐桌上,有芭蕉叶做的餐垫,有云南石梓花磨成粉做出的傣族粑粑“豪罗梭”,有用羽叶金合欢树叶做的臭菜炒鸡蛋……再放大到整体环境,随着经济发展,大片的橡胶林、茶园的种植破坏了原始森林,使得很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2021年象群从版纳“出走”北上,就与此相关。

由此可见,自然观察和阅读相辅相成,二者都能提高我们对自然的感受力,在我们大脑的底片上显示出更清晰、更完整的自然世界。

自然观察的时空尺度

除了树木和森林,我们还可以如何观察自然呢?梅特莱尔的《四季年鉴》和《自然图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两本书与梅特莱尔的另一套经典之作《大自然:一天·一年·一条河》的部分场景类似,但是类型不同,装帧设计方式也大不相同。“大自然”系列绘本是八开精装大开本,用了很多拉页展现全景大图,配以小块物种图文辅助说明,偏向于从图中看到同一个场景在一天、一年、一条河的变化。而《四季年鉴》《自然图鉴》,采用了三十二开的软精装小开本,偏向于知识介绍,图文紧密编排,轻便易携带,很适合带出门翻阅。

《四季年鉴》选择的观察尺度是时间,以月份为单位进行自然观察。梅特莱尔生活的地方四季分明,无论是气候还是自然万物,在四季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冬季冰天雪地,春季万物复苏,夏季草木葳蕤,秋季落叶结实,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风物,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活动和生活方式。

《四季年鉴》先展示每个月份的自然风物,再深入可观察的细节,图为九月全景。

每个月份,梅特莱尔都提供了当月可以观察的对象,还有很多可以动手的小实验和自然创作方法,补充了“大自然”系列里没有的互动部分。在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用石膏做动物脚印翻模、收集鸟类羽毛做成羽毛册子、在纸上留下蘑菇的孢子印、给鸟儿做简易喂食器……对于刚入门的自然爱好者和儿童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性和实践性。

九月可动手的小实验有做鸟类的羽毛册子、在纸上留下蘑菇的孢子印。

《自然图鉴》选择的观察尺度是空间,从大山、池塘、河流、入海口四种不同的环境进行自然观察。在《自然图鉴》里,四类自然环境是主线,然后才是其中栖居的生物。

《自然图鉴》封面展示了以四类环境为主线的观察尺度。

禅宗里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一开始见到山水只是直观印象;到后来有了丰富的阅历以后再看山水就能看到更多元的东西,不再是简单的山水;再后来逐渐看到山水的本质,回归“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从这个角度看,自然观察也是一种修行。当你有了知识储备和个人的思考之后,看山水就不再是简单的山水。以大山为例,进山前,我们就要有所准备,穿着适当的装备。爬过山的人都知道,山的环境有垂直高度的变化,海拔每升高二百米,气温就下降1℃,山中的植被类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动物也随之有明显的垂直分布。高山流水形成瀑布和溪流,这种环境里又生活着不同的小生物,各自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随着海拔升高,植被随之变化。

再以河流为例,诗曰“百川东到海”,川是如何到海的呢?《自然图鉴》的探索河流部分详细描述了欧洲的六大河流分别从哪里出发,流向什么海;在河流的上、中、下游水质的情况,对应的水流速度和动植物分布的特点。

这部分还有一个内容:关于河流,你需要知道的事。其中就说到了异常降水可能引起河流暴涨,从而转变为毁灭性洪水,提醒人们了解未经开发治理的河流存在的危险。今年八月,四川彭州的龙漕沟突发山洪,导致七人死亡八人受伤。可见,多了解河流环境的形成原理和环境特点,不仅有助于自然观察,还可能避免悲剧发生。

书中,梅特莱尔还揭示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至于如何对待自然,就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吧。

远方的自然和身边的自然

书中描绘的是万里之外的法国,就物种而言,与中国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只有小部分物种与中国部分地区的物种会有重叠。四季变化更是与我所生活的中国华南地区迥然不同。我这里,冬天没有冰雪,春天树木开始落叶,二十四节气在这里基本对不上号。

但在梅特莱尔描绘的生活细节里,我也找到了一些与我们的生活共通的东西。比如,法国人看见冬天的冰柱也想舔一舔;在法国也种油菜花,吃油菜籽油,在河边栽种垂柳;在深圳越冬的赤颈鸭、针尾鸭、反嘴鹬,也会在法国越冬。

《四季年鉴》中的油菜田,金黄的花朵煞是耀眼。

远方的自然,对我来说既陌生,又新奇。看到梅特莱尔介绍用满身都是刺的荨麻叶煮汤,让我在吃惊之余,十分好奇做出来的汤是什么味道。

详细的荨麻汤制作步骤。

大山雀喜欢在信箱里筑巢,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难见到的画面,毕竟写信这个选项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消失太久了。

我还在书中了解到,法国人会在5月1日互赠铃兰,因为在法国的传说中铃兰能带来幸福。铃兰在中国北方很常见,但是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太过陌生,直到2017年我才在日本的长野见到这种植物。初次见到铃兰的感觉是花竟然这么小,与我想象中很不一样。

《四季年鉴》中的铃兰。

还有法国用的圣诞树是挪威云杉,这对我来说,都是“远方的自然”。如若有一天,我有机会去到法国或周边旅游,这些曾经在书本上看过的“远方的自然”,就会像久未见面的朋友一样鲜活起来。

身边的自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四季和空间的尺度中所能观察到的。参考几本书里提供的方法,我们也能定期在自己的所在地进行各种自然观察。随着近些年自然教育的普及,自然爱好者越来越多,很多城市缺失的“自然档案”,都在被自然爱好者们慢慢补全。事实上,相比于远方的自然,了解身边的自然也许是更为重要的。身边的自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观察身边自然环境的变化、物候情况、生物习性,能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对环境友好的建议。

梅特莱尔的自然世界

最后,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这几本书的作者热内·梅特莱尔。

热内·梅特莱尔。图片来源于S. 菲舍尔出版社官网

他于1942年在瑞士出生,自小就喜欢画画,喜欢自然。从瑞士比尔应用技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告公司从事平面设计。1966年,他搬到巴黎,又在几年后去了伦敦。在伦敦逗留期间,梅特莱尔看到了英国插画行业的蓬勃发展。他意识到在广告行业中,插画的寿命很短,而在出版行业中,插画的寿命可以很长,于是他决心放弃广告行业开始新的人生。诚然,一本好书可以经久不衰,畅销百年甚至千年,可以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起初,梅特莱尔只是创作插画。后来,他自己写文章,用自己的插画配图。再后来,他开始独立创作绘本。之后不久,他与法国历史悠久的伽利玛出版社旗下的伽利玛少儿出版社(Gallimard Jeunesse)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出版三十余本自然题材的绘本,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

梅特莱尔的其他作品。图片来源于伽利玛少儿出版社官网

不同插画师创作的绘本风格各异,有些像是氛围帅哥,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好看。但是热内·梅特莱尔创作的绘本是毫无争议的美,不管你受教育程度如何,对自然的感知力如何,打开之后都能感受到美。无论是绘画、设计还是配色,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于我这种学习生物学的人来说,除了美本身,对生物的形态特征也有着超出普通绘本的挑剔,总希望绘本作者把物种的特征画得更精准一些,在物种的形态和结构上不要有“硬伤”。梅特莱尔在这方面也无可挑剔,无论是整体形态还是局部特征都画得十分准确和细腻。

《四季年鉴》中的大山雀、欧亚鸲,遮挡在枯叶后面的钩粉蝶。

难能可贵的是梅特莱尔的绘本里有很多自然场景图,一个大环境中,包含了多样的生物。这种带物种的场景大图在所有自然类插画里也是最难表现的,因为不仅要考虑场景,还要考察场景中会出现哪些物种,需要用合适的比例把物种添加到场景之中,还要考虑物种之间的联系。这在他的经典作品《大自然:一天·一年·一条河》里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每张大图都值得收藏。

此外,梅特莱尔的书里还有很多超出我预期的精确,譬如对比不同植物幼苗期的形态、发芽的形态、树皮的形态……通过这些特征,在没有花果的情况下也可以鉴定是哪个植物。即便是专门研究植物学的专家,也未必能积累出如此丰富的观察经验。

不同的树芽形态。

梅特莱尔之所以能将自然表现得这么完美,源于对自然的热爱,此前的美术与设计专业功底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他投身于大自然,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真菌、天象……用画笔在纸上素描记录,用相机拍摄照片为创作提供基础素材,一年四季都不间断,年复一年,历时多年才完成作品。

他曾在受访时说:“在生活中,你必须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我们满怀热情地去做喜欢的事,就会从中得到很多快乐和满足。”

2017年春季,在一次活动中与孩子们会面的梅特莱尔。图片来源于《道芬自由报》官网

自然观察就是能为他带来快乐、满足和创作热情的事,你也可以试试。

作者:三蝶纪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文中未注明出处的插图均选自“大自然观察手册”

原标题:《大自然,我看透你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