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到熊猫头,你每天在用的“表情包”已经40岁了

2022-09-29 20: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表情包迎来了自己的40岁生日。

从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创造“:-)”,到如今“万物皆可表情包”,表情包早已经成为“沟通之盐”。

↓↓表情包40年进化史↓↓

“父母辈”的表情包

1982年9月19日,电脑上的第一对表情字符——“ :-) ”“ :-( ”诞生了。

用简单的标点符号组合成“笑脸”和“哭脸”,表达了两种心情,也被用来区分发言是调侃的还是严肃的。

网友们纷纷表示,颜文字是“老网虫的回忆”。

此后,更复杂多样的颜文字、拟人化的Emoji表情、明星或萌宠配字的图片、大开脑洞的各种GIF动图……各式各样的表情包纷纷登场。

表情包已经成为人们的“沟通之盐”。

时至今日,网民对表情包已经习以为常。要是缺少表情包,甚至会感觉每句话都有寡淡之感。

没有表情包,还怎么好好聊天

沟通交流是一个多维度的行为,除了所说内容外,神态、动作都可以起到辅助表达与理解的作用。

由于感官的单一性,线上文字交流时常会造成误解,这正是我们离不开表情包的原因之一。

比如,单纯的文字表达可能让人分不清是开玩笑还是严肃表达,一旦加上“狗头”表情包,立场与情感就会清晰很多。

经历了40年的发展,表情包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构建起了可以内生与外延的话语逻辑。

很多网友聊天时,可以不说话只发图,依然能聊很久。

图片拥有文字表达不具备的直观特性,因此在沟通功能外还兼具娱乐意义。

表情包自身也成了一个文化系统,并且衍生出了自身的亚文化子集。

比如众多明星表情包、萌宠表情包、影视表情包,通过生动的视觉元素搭配少而精的文字描述,生动形象又有趣,让不少网友欲罢不能,沉浸在收集、制作、传播表情包的过程中。

表情包便于广泛传播与二次创作的特性,也让它们成为了传播学所讲的“模因”。

万能的“模因”——熊猫头

人们在创作表情包的过程中,完成自身情感的投射。

比如,当一个明星深受观众喜爱的时候,他的表演很可能会被“粉丝”截图做成一个又一个表情图,用于不同场景,广为流传。

近些年,表情包在沟通交流之外,也释放了一些社会意义层面的溢出效应。

比如代表“悠闲”的微信表情,现在已经去掉了口中的香烟。有网友因此调侃道:“用了十多年的表情包都戒烟了,你还在等什么?”

还有一些活泼可爱的文物表情包,比如传统佳节的饺子表情包、月饼表情包、粽子表情包,都在用新形式激活历史文化因子,成为传统文化与新生代人群之间的信使。

中秋节后的emoji

因表情包产生的误会

表情包为交流带来快乐与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阻碍。

比如,发送“微笑”表情,很多中老年朋友想表达的可能是友好、欢迎,而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中,这却是鄙视、生气的象征。

因此,表情包的使用要慎重。一旦产生误解,很可能“有理说不清”。

甚至,为了和长辈交流,有些网友努力寻找所谓“正常的”表情包。

有的,则干脆加入长辈阵营。

有网友精准地总结了表情包的使用现象:用多了咸,用少了淡。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表情包的使用取决于聊天对象和场合,对朋友会发很多Emoji,但是比较严肃的工作场合,还是会用纯文字沟通。

如今,表情包已经40岁,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表情包依然会是线上交流的“沟通之盐”。

表情包是你的聊天刚需吗?

留言区说说吧。

素材来源:央视网、潇湘晨报、中国青年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标题:《从“:-)”到熊猫头,你每天在用的“表情包”已经40岁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