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贺克斌院士:京津冀燃煤治理成效显著,将加大氮氧化物减排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2018-02-27 16:55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作为总理基金项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有哪些新进展?

2月27日上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例行发布会上说,去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成立,针对“2+26”城组建了28个工作,已在去年冬季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发挥作用,攻关团队发现,冬季“2+26”城范围内,硝酸盐已取代硫酸盐成为秋冬季重污染二次转化过程中最重要、占比最高的成份。

“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硫酸盐是燃煤排放的标志性成分,硫酸盐占比的大幅降低说明区域燃煤治理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而氮氧化物的贡献率进一步凸现,也说明这是需要下一步加大力度减排的。”贺克斌说。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全国人大陕西代表团讨论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所所长周卫健向总理建议,应集中多学科科学家攻克“中国北方雾霾的成因及应对”。李克强当即表示,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良策,“谁攻克,重奖谁”!

在同年4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正式部署《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开展由环保部牵头,科技、中科院、高校、农业、工信、气象、卫生等多部门和单位协作的“集中攻关”。

据贺克斌介绍,攻关项目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各部门在科研的工作内容上取得阶段性成果。

攻关团队第一次针对“2+26”的城市,通过统一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模式建立了城市一级,并且精确到区县一级精细化的污染源排放清单,初步分析发现,“2+26”城在全国面积占比不足3%,但却排放了全国10%以上的二氧化硫,15%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颗粒物,排放强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到5倍。

燃煤、工业生产和机动车是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一结论被进一步探明。其中,燃煤排放是冬季的首要来源,对重污染期间PM2.5的贡献,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的贡献可达30%-50%,个别城市燃煤的贡献率可达50%。

秋冬季PM2.5的快速增长成因,可初步概括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三种形式。贺克斌解释说,“第一种形式,在污染物排放强度比较大的石家庄、唐山、邯郸等城市,一旦出现气象不利的条件,首先会形成本地积累型的污染;第二种形式是形成的高浓度PM2.5污染气团,会沿着下风向输送,导致下风向城市出现区域传输型的污染;第三种形式就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这类气态污染物在一定适宜条件下会反应生产硫酸盐、硝酸盐,进一步加剧PM2.5的污染。而北京出现快速PM2.5的增长,特别是冬季,往往是上述三种形式的叠加。”

今年环保部将全面启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贺克斌说,下一步攻关研究项目将全面深入实施,紧密结合指导“2+26”城市,制定“一市一策”的三年作战计划以及研究京津冀区域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的路线图,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例行发布会上获悉,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实现了科研组织机制的重大创新,除打破了部门单位界限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外,还初步建立了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和数据共享平台,突破了长期以来数据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的难题。

此外,该项目还形成了对重污染天气的预测预报、会商分析、预警应急、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以及专家解读的全链条的科学应对工作模式。“通过这个模式发挥的作用,应该是显著提升了重污染天气的联合应对能力。”贺克斌说。

    责任编辑:刘楚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