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建筑学专家郑时龄院士,触摸一座城市蕴藏的风貌

2022-10-03 09: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建筑 可凡倾听

曹可凡与郑时龄合影

他是建筑设计师,更是人类工程师。他是老建筑的守护者,也是新建筑的开拓者。上海城市风貌特色、空间更新中,留有他梳理和推动的印迹;长期从事的建筑理论研究、建筑教学和建筑创作活动中,镌刻着他自成一体的建筑教学思想。他就是建筑学专家郑时龄院士。

本期导演:陆知旻

Vol.1

作为建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长期从事建筑理论研究、建筑教学和建筑创作活动,致力于将设计与建筑理论相结合。世纪之初,他应邀担任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等职务,用长达十年的时间参与上海世博会策划与主题顾问,也为这座城市迎来了新的机遇与精彩。

郑时龄院士与中国馆合影

“我2001年就开始参加国际展览局的会议申办,担任总策划师,主办的时候参与审核一些方案、计划讨论等。世博会结束之后,我又参与了后世博规划。最初选的主题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大家都主张说这是城市主题。我说不是,城市只占一半,还有生活,你不能只提城市不提生活。”

在郑时龄看来,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最佳窗口,更是中国建筑师展现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视野的大好良机。在承办世博会的过程中,郑时龄坚持中国馆、主题馆、演艺中心等主体建筑应当由中国建筑师建造,“有人问我那怎么体现世界一流?我说,难道中国建筑师就不是世界一流吗?上海世博会应该让中国建筑师唱主角。”

Vol.2

1941年,郑时龄出生于四川成都,童年的他就热爱读书,对文学和美术都格外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在亲戚和老师的建议下,郑时龄选择了建筑专业,走进了同济大学。在这座汇聚众多建筑名家大师的学府内,郑时龄求知求索,成长为心怀天下与后辈的儒雅学者。

中学时代的郑时龄

“我们现在回到同济最想看的有三位老师,罗小未、冯纪忠还有陈从周老师。罗老师教我们西洋现当代建筑史,是全国最早开这门课的。冯老师最早提倡建筑空间组合原理,他的文学素养也非常好。陈先生教我们中国建筑史,他蛮风趣,会带着我们去测绘,一起爬脚手架。”

郑时龄与恩师冯纪忠合影

郑时龄与导师李德华和罗小未教授合影

1981年,郑时龄从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一如当初的师长那般,郑时龄将培育人才当成心目中的头等大事,他不仅开创了多种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中投入了大量心血;更以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立德育人,屡次获得“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多项殊荣,对上海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

郑时龄著作《建筑批评学》

“建筑涉及的面非常广,既有技术的一面,也有艺术的一面,人文科学的一面。所以一个建筑师,十八般武艺都要会。可能你要站在开发商的角度,经济学家的角度,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社会民众的角度,还有艺术家的角度,建筑师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一定要比较广,同时知识面一定要比较渊博。”

郑时龄与学生们的合影

Vol.3

上海,有着开拓创新的精神,也有着文化典存的氛围。作为一名知名的建筑师,郑时龄历来注重对于上海历史建筑与街区的风貌保护,主持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等工程的设计与改建工作。通过以“修旧如初”为原则的保护和开发,逐步使多伦路成为融名人故居、海上旧里与休闲社区于一体的文化名人街。

同时,作为这座城市的见证者和建设者,郑时龄也深度参与了上海的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工作。他提出的“以黄浦江和苏州河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构想,已经被上海市政府采纳并付诸实施。

郑时龄参与2021上海新城建设论坛

在主动投身于城市建设之际,郑时龄先后主持了南浦大桥的建筑设计、朱屺瞻艺术馆、复兴高级中学、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等50多项工程的设计,并屡获殊荣。近年来,他还参与了黄浦江两岸城市设计、崇明岛东滩生态保护规划、新江湾城、浦东美术馆、上海大剧院等项目的评审、策划和咨询工作,为新生建筑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间而殚精竭虑。

指导拍摄

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

特别鸣谢

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

场地提供

上海科学会堂

原标题:《对话建筑学专家郑时龄院士,触摸一座城市蕴藏的风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