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家点评《红海行动》热映:给出提升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标准

“当代海军”微信公众号
2018-03-03 20:43
舆论场 >
字号

3月1日下午,电影《红海行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海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办。

十余位业内大咖、专家学者总结了电影《红海行动》的成功经验,探寻商业电影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创新表达;就推进中国新时代优秀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创作等方面展开讨论。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

相统一的优秀影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巡视员周建东:

首先,我代表电影局对这次研讨活动的主办单位表示感谢。第二,对《红海行动》出品方、主创团队在这段时间获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表示祝贺。这部影片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影片,是主旋律与商业化高度融合的典范之作。

《红海行动》是有国际话题的影片,可以打入国际市场,不光拍给自己看,也拍给外国人看,拍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强大。

集体主义精神是我军战斗力

最深厚、最强大的精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

《红海行动》一个突出的贡献在于,它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当代中国海军官兵的精神制高点,而是把镜头的焦距对准了全体的力量,以国家命运为担当的集体主义精神,才是我军战斗力最深厚、最强大的精神。

这种崇高信仰下的现代集体主义精神,照亮了全部的剧情,不仅是该片鲜明的区别于西方军事大片的精神内涵,也超越了此前国产片中那几部以个人英雄主义为精神制高点的精神高度。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张宏:

《红海行动》成功的关键,是做到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不忘本来,体现在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英雄主义精神,以及我们的军队是一往无前的军队,他们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所屈服。

体现了家国情怀,表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红海行动》不仅是海军的行动,也不仅是站在国家立场上,而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这个全人类的敌人。

这部影片成功也是吸收外来的结果,是类型片的极致表达,也把高标准、高技术、工业化的流程推向极致。

面向未来体现在中国电影必须走向国际化,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展现我们的党、国家、军队的强盛,《红海行动》很好实现了这一点。

霸气、正气、提气

让影片成为现象级作品

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吕国英: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现象级的作品,我觉得在于影片从主题立意、故事完整、演职团队、创作拍摄、后期剪辑,形成焦点,概括来说就是霸气、正气、提气,展现了一股难得的大国风范。

《红海行动》传递出的强烈信号就是大国之尊严、强军之壮阔。这部影片回答大主题、展示正能量,这就是和平道义、人文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共同价值观,这是文明所趋、人类共愿,更是价值高点。

影片所展示的影片效果、情节演进,突出特征在于故事情节演进快速、急促、紧张。换句话说,就是大影像、快节奏、超写实、强震撼。

另外,影片大视野,和国际接轨;大制作,融科技;大融合,统合空间广阔,在军事文化、军事文艺领域同样大有空间。

《红海行动》为主旋律电影

开辟了一片“蓝海”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

《红海行动》里面的红海,当然是地理概念的红海,就是电影故事的发生地。在经济学领域中,所谓的“红海”指的是现存的、已知的带有惯性的传统市场,在电影里是传统大片的概念。

“蓝海”是指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崭新的市场。《红海行动》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了“蓝海”战略的核心,因此,《红海行动》创造性地给国产电影,尤其是主旋律电影开辟了一片广阔的蓝海。

《红海行动》提升了

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

《红海行动》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首先它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没有电影产业的工业实力、专业化的电影团队,很难想象能拍出这样的大片。

其次,该片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升。我们如何借助电影高科技、国际化的电影语言、年轻观众喜欢的方式,与当下的年轻观众达成互动、信任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任度有多大,我们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我们电影美学的力量就有多大。我觉得这部影片给予了我们一个提升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标准。

人类意识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让影片上升了新的高度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

《红海行动》的高度高在人类意识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这个影片上升到了一个人类的高度,我们把整个中国军事的力量,我们把中国海军的力量展示给全世界,我们把中国军人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大国意识、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融合在一起,才使这部电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这部电影叙事非常集中,脉络清晰,没有过多的旁枝末节。这部电影还有牺牲精神。牺牲是战争的必然,没有像别的电影一样战无不胜,战争就是有牺牲的,它的悲壮在这里。

我们塑造了很多历史上的英雄,但是我们确实缺当代英雄。现实题材影片呼唤英雄主义,在这部影片中都有很好地体现。

影潮背后是

观众对个体认知的进步

人民日报社文化室主任记者刘阳:

《红海行动》“观影热潮”背后体现了观众对于生命和个体认知理解的进步。《红海行动》设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就是一个国家是否需要动用军力去拯救一个公民的生命,军人在拯救本国公民的同时,如何面对其他国家公民的生命。

很多年以前我们在看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思考。今天我们在《红海行动》里再聚焦这个命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观众已经完全对每个生命的理解和认同了。这种进步体现了电影创作与当代生活不断贴近。电影表达的内在感情是中国当代社会对公民权益的珍视,是这部电影特别有特色的地方。

研讨会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著名军事文艺评论家汪守德,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会长赵葆华等五名专家也从不同侧面对该片给予充分肯定。此外,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佳琛、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胡东和海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副局长丁光辉参加会议并发言。 

(原题为《<红海行动>火了主旋律电影,听听专家大咖们怎么说》)

    责任编辑:蒋晨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