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问答|肿瘤患者做完手术,康复治疗能去哪里?

澎湃新闻记者 许珈
2018-05-03 12:39
来源:澎湃新闻
身体 >
字号

问: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心理康复该如何做?

答:日前,上海首个肿瘤日间康复“院外服务”上线,为肿瘤患者补上康复的“短板”。

癌症被称为这个时代的“新慢性病”,它可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数十年的漫长影响。数据显示,上海全年登记报告的新发恶性肿瘤病例达6.6万例,全市现有恶性肿瘤患者超过35万人。

患者群体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治疗的需求。治疗,并不仅仅只有“手术”。手术后那漫长的康复之路,也是治疗的一部分。身体上的康复可以通过医疗技术来实现,但心理上的康复又该如何做?日前,上海首个肿瘤日间康复“院外服务”上线,为肿瘤患者补上康复的“短板”。

健康教育师叶甫云表示,肿瘤病人中的大多数在接受了手术、放化疗后,主要在家度过康复期。有三个阶段的病人对康复服务是刚性需求:手术后的出院病人、处于化疗放疗的治疗期的病人、结束治疗后两年内的居家康复病人。这“三期病人”面临的康复问题很多,仅仅把他们“放养”在社区和家庭中,没有专业资源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在他看来,配备医学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的沉浸体验式“院外”康复服务可以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可以解决患者的居家肿瘤康复“最后一公里”需求;其次,从根源上解决肿瘤康复重身体、轻身心的问题;此外,陪伴式康复+同伴教育,解决肿瘤患者孤军作战的困境。

癌症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泓指出,有九成以上的肿瘤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本身,也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阴影。

“一个人拖垮一个家庭,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王泓接触过很多肿瘤患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手术后都处于自我价值感丧失的状态。他们觉得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已经没有任何用处,反而是一种负担。每一天都在等待复查的恐惧中度过,这样的日子甚至可以用生不如死来形容。心理上的干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激发自我疗愈,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回归社会和家庭。然而,这些生活中的“琐事”是随访、复诊难以解决的,需要的是专业的康复管理。

叶甫云介绍,发达国家最新肿瘤康复理念是身心灵整体康复,国外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低脂素食为主的饮食、压力管理训练、适量运动并给予营养干预及心理支持,这些综合措施的整体运用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控制肿瘤进展、调控癌细胞相关基因表达,提高患者存活率,延长生存时间。

    责任编辑:陈玉坤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