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利求同︱公共图书馆——人民做主

利求同
2018-03-24 10:12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3月初,一场大风暴袭击了新英格兰。我们的小城新伯利港,位于新英格兰水系一条干流美利马克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风暴就格外猛烈。大海掀起了四十英尺高的巨浪,沙滩上列阵的黑色礁石,被怒涛轻轻一推,就向岸上的度假村挺进了几尺。海洋的伟力,小城居民是熟知而敬畏的,然而还是“忍不住”,在滩头建了大大小小的木头“别墅”。待到风暴停歇,雪地上散落的碗口粗的断枝仍在提醒人们,这是大自然“例行公事”。

那天,我走进小城的公共图书馆,却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一股暖暖的气息迎面扑来,把沉重的乌云和轰鸣的涛声拦在了外头。推开会议室的门,人头攒动,坐了百十来号人。有的在跟熟人打招呼,有的在低头阅读;大家都兴致勃勃,等待着一场讲座。

新伯利港公共图书馆

办讲座,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常规活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管理模式(见拙文《互联网时代的知识隐忧》,《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年5月8日)。如何应对这一颠覆性的挑战,促进社区文化活动,就成了各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头戏。比如我们这座小城,统计数据显示,自2013年起,图书馆的活动参与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三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二。我以为,这调动读者积极参与的方针,是很值得其他类型图书馆,尤其是衰退中的大学图书馆借鉴的(见拙文《大学图书馆的严冬——透视哈佛图书馆重组》,《书城》,2012年7月)。美国的社区图书馆星罗棋布,公众服务因地制宜,花样繁多,既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又有实用技能的教育。在“虚拟世界”不断扩张,人们日益陷入网络化的隔离生活状态的今天,上图书馆聚会,面对面交流,享受随机偶遇的思想碰撞和邻里问候的温馨,这样的机会,对于地方建设和维护社区凝聚力,是不可或缺的。

不过,公共图书馆开展服务举办讲座,并不如想象的简单,其实是颇有讲究的。一来,图书馆是地方政府的文化设施,靠本地财政拨款,做事就有轻重缓急的限制。第二,在美国,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社会经济阶层,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从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到基本政治诉求非常多元。搞活动,往往会出现众口难调的情况。尤其在拨款短缺的时候,活动经费如何分配,就变得敏感棘手了。所以,图书馆活动的选题和组织安排,也是一种专业上的要求,须有缜密的思考,马虎不得。   

解决这难题,一个办法,就是善用本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才资源。以新伯利港为例,这是一个拥有约十一平方英里面积、一万七千多人口的海港小城。十八世纪中叶,搭上了海外贸易和水路运输兴起的便车,航运和造船业为小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一时间欣欣向荣,人才辈出。现在市中心还矗立着一座古典风格的海关,建于1835年,出自著名设计师米尔斯(Robert Mills)之手,与首都的华盛顿纪念碑和美国财政部大楼共享建筑史上的殊荣。另一座老建筑,落成于1746年的麻省第一任参议员多尔顿(Tristram Dalton)的居所,则招待过华盛顿总统、杰斐逊总统和拉法叶特将军等大人物。如今,那座白墙黑顶的房子与图书馆隔街相望,是一个老派的绅士俱乐部。到了#MeToo时代,未免因为它的“单一性别”跟大门紧闭的成员制度受人诟病。还有一个故事,美国第六任总统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 1767-1848),二十岁时从波士顿来新伯利港拜师学习法律,曾暗恋过一位当地姑娘。这里还是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诞生地,或许跟造船业的发达较早有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新伯利港船厂设计建造的快速帆船销路极广,小城被誉为“快帆之城”(Clipper City)。商业和贸易也跟着兴隆了,“一带一路”远达东亚。事实上,1844年美国派往清朝的第一位驻华公使库兴(Caleb Cushing, 1800-1879),就是新伯利港人氏。

新伯利港公共图书馆内景

倚仗这样的人文地理优势,小城的公共图书馆办得有声有色。它地处城中心,大约四成居民可以徒步到达(走路不超过二十五分钟),其余人开车,顶多十分钟车程。因此,步行来馆参加活动,就成了许多人,包括老人儿童的日常锻炼,更是忙里偷闲的上班族的享受。图书馆有一个二十名工作人员的团队,由拥有专业硕士学位的馆员、电脑技术员和辅助人员构成。董事会则以市长领衔,共十二人,都是各界的“贤达”。为了改进服务品质,丰富服务内容,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信箱和电话、电邮,方便读者提意见和建议。还聘请专家,做居民借阅和使用图书馆的调查,这是为了争取政府财政和公共舆论支持。举办各种活动,也有几条原则。首先是针对社区和用户的需求,办实事;其次,要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能够吸引读者/听众;第三,是广开资源,节省开支,保持收支平衡,以持续发展。据此,图书馆为不同群体量体裁衣,组织活动:既有常年固定的,又有季节性的;有针对特殊需求的,也有推广普及的,形成了一个兼顾教育娱乐、鼓励参与奉献的社区活动规划。

常规活动,我数了一下,有儿童教育、健康卫生、情趣爱好、科学同技能服务、读书休闲、老年角等好些个系列。拿幼儿教育来说,图书馆有两位专职的儿童图书馆馆员。日常服务之外,每周开四个班,一共六个一小时活动时间段,可供家庭选择。不仅学龄前儿童,婴儿也包括在内:有专为一岁以下婴儿聚会、宝宝“交谈”而设计的“图书馆婴儿班”(Library Babies);也有给一至两岁的孩子讲故事、教儿歌的“奇妙小儿班”(Wonderful Ones)。满了两岁,则可参加“特棒两岁班”(Terrific Two);三到五岁学龄前儿童,一块儿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手工,就另开一班,叫作“A-Z with 3-5s”,是全面发展的意思。此外,还有季节性的娱乐,例如搭积木、荧光棒游戏、奖励饼干的彩色书签制作等等。每逢情人节,孩子们便自制礼物,送给家人和朋友,名为“Lollipop Valentines”(参阅巴特勒和柏思[Calire Bartlett & Laura Bos]:《图书馆儿童活动:动手学习与多样性的成功结合》[STEAM Around the World: Successfully Incorporating Hands-On Learning and Diversity into Children's Programming],载《图书馆管理学刊》[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58:2,2018)

这些儿童活动,都有固定的时间、教室和老师,并欢迎父母和兄弟姊妹参加。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专业图书馆员精心挑选了歌曲、舞蹈、图样和工具,让孩子们可以在家庭学校之外,获得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免费的。依照民主原则,读者/用户不论家庭出身、性别肤色、年龄和文化传统,在公共图书馆,都有权获得一视同仁的服务,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以及自由而有尊严的社交。社区的健康发展同邻里的安居融洽,也就体现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里了。

新伯利港公共图书馆的主页

说到知识性趣味性,许多公共图书馆都重视办讲座。讲座面向全体居民,也是免费的,新伯利港亦不例外。为了扩大公众参与,图书馆很注意利用本地资源。所以讲座大多以本州或本地区的人文历史、艺术和地理为主题,请学者作家和有研究的人士讲授。新伯利港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不少作家艺术家和学者来居住,故而办讲座不难请人,即请到不仅有知识,而且乐于无偿为社区作贡献的人。于是,图书馆的系列讲座大大丰富了小城的文化生活,有时候,甚至填补了学术空缺。比如,“美国第一个‘茶党’”,请的是附近一所私立中学的历史老师和学生,讲他们的新考证,直接挑战主流学界关于美国革命和波士顿茶党的结论。“新伯利港的灯塔史”,主讲人是小城的业余历史学家,一本同名新书的作者。“流沙岛——李子岛的海水腐蚀与变迁”,由住在城外李子岛上的海洋地质学家讲授。“新伯利港附近水域的生物”,则是以河口湿地为家的一位女海洋生物学家的贡献。

不用说,这些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讲座大受欢迎,听众人数经常超过预期,因而不得不要求预先报名。图书馆因此也有了名声,地方电视台主动加入合作,录像播出,进一步扩大了受益面和影响力。大风暴过后那天,我们翘首以盼的那场讲座,就属于地方史系列,题为“哈利法克斯大爆炸”。

那是发生在1917年的一场大灾难。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大陆鼙鼓隆隆,硝烟弥漫。一艘法国“白山号”军火船(SS Mont-Blanc),满载炸药从纽约起航,途经加拿大东部最大的海港哈利法克斯(Halifax),驶往法国波尔多。一艘挪威商船,蒸汽轮“依摩号”(SS Imo)正空载前去纽约。两船于十二月六日同时驶入哈利法克斯海峡(The Narrows)。清晨雾重,八点四十五分,两船不幸相撞,引发了大爆炸。据推算,那爆炸的威力之大,堪称原子弹问世以前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炸药爆炸,相当于两万九千吨TNT。瞬间,硝烟冲上三千六百米高空,中心温度高达五千摄氏度,爆炸造成的地震波以二十倍音速抵达一百八十公里外的爱德华王子岛。沿岸一百六十公顷区域的房屋被夷为平地,死伤人数高达一万一千。美国麻省与哈利法克斯隔海遥望,消息传来,新伯利港当天就紧急动员,送人送物资过去,全力驰援,为救灾立下了汗马功劳。

主讲人是瑞德(David Read)先生,他给我们勾画了大爆炸的历史背景和撞船事故的始末,着重描述麻省派出的救援火车,横跨新伯利港所在地区,历尽艰辛,抵达目的地的经过。把鲜为人知的地方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有情有景,扣人心弦。听众被带到一百年前的小城,然后再回到今天两地的历史友谊。1918年12月,哈利法克斯市送来一棵精心挑选的圣诞树,表达对麻省人民由衷的感激之情。1971年起,这个隆重的赠树仪式成了惯例,从未间断过。

瑞德先生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物。他不是历史学者,也不是地方志专家。他的职业,是哈佛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副院长,主管门诊。地方史跟文化遗产保护,是他的业余爱好;他自称还有一门副业:手工制作家具。哈利法克斯大爆炸,是他多年研究考证的成果,所以史料滚瓜烂熟,加之口才了得,讲座好评如潮。我的老邻居鲍勃说,这是他听过的最好的讲座之一。鲍勃年近八十了,是从一家建筑公司的副总裁职位上退休的。除了好友圈的年度游艇赛事,历史,尤其是地方史,就是他的退休生活的精神寄托。图书馆的历史讲座,他是从来不缺席的。这次讲座,他带着助听器,早早坐在了前排。他说,老伴本想一起来听,不料闪了腰,出不得门了。所以他得听清楚把内容记住,回家给老伴传达。一个一万七千人口的小城,图书馆的一场场讲座,总能吸引大批居民,把会议室坐得满满的,从中小学生到职业人士,从忙碌的家庭主妇到退休老人,是成功也是盛况了。

“新伯利港公共图书馆之友会”的脸书页面

这盛况,与一个组织的奉献是分不开的。这组织名为“新伯利港公共图书馆之友会”,属于民间社团,有九百多成员,都是当地热心公益的居民,图书馆忠实而坚强的后盾。图书馆之友会的现任主席叫南希,也是我们邻居。她在一家银行当董事,专长是工会调解与仲裁。这专长在会务上派了大用场,把图书馆同市政府和居民/用户的关系照顾得十分妥贴。当然,图书馆之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筹款了。拿图书馆2017到2018年度预算来说,总计一百三十五万美元,扣除工资福利一百多万,只有不足三十五万的经费,用于馆藏和设备的购买维护,及各项公众服务。杯水车薪,不够用。于是图书馆之友便发挥了作用:除了会员费(每人五到三十元不等)贴补预算,他们还齐心合力,组织捐赠售书,收集废手机、旧眼镜等,开展各样筹款活动,想尽办法,弥补经费短缺。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年来,图书馆的活动之能够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图书馆之友会功不可没。

公共图书馆系统,没有靓丽的大楼,一般也做不成政绩工程,却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张最朴实的名片。它不是某个“救世主”或“神仙皇帝”的恩赐,也不是历史的幸运;它是美国人民的政治参与、政治觉悟和奉献精神的结晶。这张名片上写些什么,不写什么,完全有赖于人民当家做主的决心。

2018年3月

【延伸阅读】

《公共图书馆与活力城市》

达德利(Michael Q. Dudley)编:《公共图书馆与活力城市》(Public Libraries and Resilient Cities), 全美图书馆协会,2013年。

    责任编辑:丁雄飞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