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普通人的自然|高原马帮:用环保把生活重新放上马背

贾静晗
2022-10-18 12:3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从“环保人”到马帮帮主

2008年,甘达村牧民才旦文次学到了一个新词——“环境保护”。

那一年,三江源地区甘达村“垃圾围村”的现象严重到了无法再忽视的地步。成山的塑料垃圾被随意堆放在草场上,不少牦牛吃了,死掉了,牧民们心疼,又找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垃圾围村”并非偶发。进入21世纪,三江源地区工业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牧民的传统生活被彻底颠覆,塑料瓶、塑料桶代替了传统木具,添加剂饮料代替了传统酥油茶……甘达村位于城乡交界,从村里到城市仅二十来分钟车程,村子受到的影响格外大。垃圾被随意丢弃在草场上、河流沿岸、公路旁,它们不易降解,不断堆积,造成水源污染、家畜误食死亡、草场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破坏了当地牧民的生活。

十余年前,三江源地区“垃圾围村”现象严重 SGR公众号 图

也是在2008年,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SGR)受到村委会邀请,进入甘达村。

于是,在才旦文次的记忆中,2008年的某一天,村子里突然来了一群“外来人”,向牧民们大讲“环境保护”。草原上的牧民从没听说过这个词。

出于对自家牦牛的担忧,才旦文次去听了那些宣讲。他发现,这群人不教具体的垃圾处理方法,而是讲为什么要环保、环保有多重要。讲完了,问听讲的牧民,你们自己准备如何解决这个垃圾问题?

才旦文次说,环保活动“有意思”。这些“有意思”的事,一做就是13年:捡垃圾、搭建水祭祀塔、为考察团带路、建设防熊屋……2016年,SGR将甘达村扎西科草场划为23个保护小区,并组建了自然资源共同管理委员会(下面简称“共管委员会”)。保护地的划分基于生活生产的互助关系, 草场相连的、关系好的牧民被划分在一个保护地中,再由负责保护地的几户牧民推选出一个能代表他们的“头人”。才旦文次成为其中一个保护小区“嘎啦革(音译)”山沟的头人,带领山沟里的五户牧民清理垃圾,也帮助安置被熊袭击的牧户。

全村活动中的才旦文次 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工作人员拍摄

同年,SGR在甘达村推动建立了“甘达生态马帮”。“马帮”是青藏高原地区千百年来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进入近现代,草原上的马匹逐渐被更快速、便捷的摩托车、小汽车代替,马帮的传统就此没落。

甘达生态马帮的宗旨为“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最后的游牧文化,在家乡牧区实现社区自我造血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现代文明的冲击,导致三江源地区的马文化等传统游牧文化逐渐消失。马帮为想要深度体验草原风光和游牧文化的旅游者提供户外生态游学服务,但不同于商业性旅游接待,“不是游客要干嘛我们就干嘛,而是我们说了算。”才旦文次简单概括。除了对游客本身有所筛选外,马帮对每一位游客的行为也做出了详细规定,比如,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身上不能带任何塑料制品。

2020年夏天,马帮一周能够接待40人次左右的游客——那是马帮的“繁荣之年”。2021年,新冠疫情再次暴发,加上合作的旅行社改换了路线,来到甘达村的游客骤减,马帮的工作暂时陷入低谷。

即便如此,2016年至今,马帮规模仍在逐渐扩大:从成立之初的16人到最鼎盛时的23人,再到现在的21人,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离开的两人全是因为移民到城市而无法继续留在马帮里了——他们永远脱去了“牧民”身份,也无需再骑马了。

马帮成立后,才旦文次被成员们推选为帮主,负责马帮大大小小的管理事宜:从保管马具、组织开会到监督全体马帮成员,保证每一个人的行动“符合规矩”。才旦文次向我一条条细数那些规矩:不能喝酒、不能说谎、骑马的过程中要排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马帮是服务于全村的,一切要为全村利益着想。

马帮的汉子们

帮主一点也不想当帮主

马帮不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而是全村的“服务队”——作为帮主的才旦文次深知这一点。马帮每年每人的收入在一万元左右,其中5%的收入被统一用来帮助村子里的残疾人、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虽然马帮内也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但在这一点上,所有成员都没有异议。

马帮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做马帮帮主不仅赚不了什么钱,甚至是“吃力不讨好”。

当我问才旦文次“为什么想要做帮主时”,我以为会听到一个充满情怀与大义的答案,出乎意料的,才旦文次瞪着他那双无辜的大眼睛告诉我:“我一点也不想当帮主。”

我问他,那选上帮主时,为什么不拒绝?他想了想,说,因为协会让他做,他就做了,其实刚选上帮主时也没什么高兴的。“只是力所能及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才旦文次解释道。

帮主的收入和马帮其他人一样,面对的麻烦却多得多。马帮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信任他——七成的人愿意听他的安排,另外三成人不肯听——才旦文次说着,摇了摇头,他对这种事情没有任何办法。当然,比起马帮内部的小矛盾,才旦文次最头疼的还是“没钱”:5%的帮助经费常常不够用。每年冬季,马帮会邀请当地大学生和僧人为村里的孩子们补课,讲授经文和科学知识,补课结束后,需要向老师支付一定报酬(或说奖励),这对马帮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甘达村的旅游季仅在每年的7月-9月,冬季的甘达村没有游客,马帮的收入几乎为0。

同样被“没钱”困扰的还有才旦文次自己。才旦文次的家庭在甘达村算不上富裕。由于他忙于马帮的工作,家里的五十多头牦牛由他的哥哥帮忙放牧,一家人主要依靠虫草和牲畜,2020年的收入是两万出头。

2019年,一位企业家找到马帮,希望能在“生态马帮”前冠以他的名字。企业家曾为甘达村的建设帮过忙,提议改名也是出于好心——马帮当前收入情况并不理想,他认为将马帮挂上他的牌子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然而,才旦文次拒绝了企业家的提议,他的理由是:“如果马帮变成个体的东西,就无法为全村的团结起到作用了。”只有马帮是“全村的马帮”,才能长远地保护全村的环境和村民的利益。

马帮是有希望的。“不怎么想当帮主”的才旦文次坚定相信这一点。是怎样的“希望”呢?水源变得更干净的希望?草长得更好的希望?村民们生活更幸福的希望?村子更团结的希望?这些希望,一个“生态马帮”就能实现吗?才旦文次说不上来。但在他的讲述中,我反复听到一个音为“帕域”的词汇——是藏语里的“家乡”。马帮是有希望的,它能帮助到才旦文次的家乡,而才旦文次想让家乡变得更好,所以他当了帮主,一年接一年地当。现在,“帮主”代替才旦文次的名字成为人们对他惯常的称呼。不过,帮主更喜欢小辈们喊他“阿克卓巴”,也就是“牧民叔叔”,以至于很多刚来的志愿者误以为“阿克卓巴”是他的名字。

“他是一个真正热爱家乡的人。”当你向人们问起才旦文次时,几乎每一个人都会给你这样的答案。

一场马术比赛后,马帮帮主才旦文次抱起一名“小骑手”,同他闹着玩。

家乡、成长与马

才旦文次的家乡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甘达村的一条山沟里。夏季,山沟里草场葱绿,一条小溪从才旦文次家门口流过。鸟和鼠兔是这片草场的常客,但近年由于气候变化,狼和熊也多了起来,牧民人人自危。

至今为止,才旦文次生命中大部分时间在这片草场上度过。

1992年,才旦文次作为甘达村第一批学生进入甘达村小学开始念书,只念了四年便回到了家里。学校离家远,每天上学要走一个小时山路。学校教的也草率。第一年,学生们念了一整年的“a o e i”,第二年,老师说,上一年教的念法不标准,我们今年再教一次。才旦文次显然不是一个好学生,不读书,总打架,打架的原因是村里其他小孩总欺负他,他只好还击。受欺负的理由也很简单:在同一个牧民村落里,住在路边的家庭比住在草原深处的家庭知道的多,也更富有,因此家住路边的小孩要欺负家住草原深处的小孩。

放学回到家,才旦文次的主要工作就成了捡牛粪和放马。才旦文次喜欢马,小时候,那只是一种对于纯粹刺激的追求——11岁的时候,他背着家里人,偷偷骑上家里的一匹老马,那是他第一次自己骑马;2013年,他开始参加乡上的马术比赛,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端着枪在马背上打枪。才旦文次讲起当时的情形,伸长了胳膊比出射击的手势,嘴里念着“砰、砰、砰”,像个小孩儿,神气极了。后来,马成了某种象征,象征草原的另一条可能的发展路径。才旦文次试图证明,牧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也能与现代概念相融合,甚至,这会是一种更适合草原的发展方式——十多年前,小汽车代替了马匹,带来了尾气和垃圾,现在,马能不能重新代替小汽车呢?

他总盼望着再参加一次草原上的马术比赛。虽然他已经38岁了,这是一个很难继续在马背上灵活翻腾的年纪。

才旦文次

才旦文次长了一副典型康巴汉子的模样——皮肤黝黑,身材高大,有着一张饱经风霜、远超年龄的脸;话不多,偶尔与人开开玩笑。村民们发现,做帮主的这几年里,才旦文次的思想好像变得更深、更远了,也会“说一些深刻的道理”了。

有一回,住在玉树州的亲戚提出,要才旦文次和他的哥哥从草原接到城市里,给他们提供工作。他的哥哥心动了,立刻提出要搬家。才旦文次反问他:“他(亲戚)能帮你解决就业,能帮你的孩子解决就业吗?” 

才旦文次相信,家乡是牧人唯一的归属。

 “家乡”这两个字,同样出现在才旦文次对孩子的期待中。才旦文次家中有5个孩子,大儿子16岁了,在州上读初中。才旦文次希望孩子们都能去上学,读完书,再回来“为家乡做一些事情”。他隐隐能想到,到那时,或许将是草原上的环境与生计的另一幅新的图景,那时,他或许已经老了,只好远远看着,但孩子们还在这里,他们会是草原的希望。 

才旦文次抱着女儿。 贾静晗 图

才旦文次明白,关于家乡,有一些事情不可逆转。比如,“新村”建立之后,移居城市、离开草原的牧民越来越多,摩托车和小汽车代替马匹成为草原上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传统的黑帐篷在消失,水源祭祀不再受到这一代年轻人的重视……他的家乡正在飞驰着改变。才旦文次适应着这种改变:他学会了环保,用科学的概念解释草原的问题,也学会了摄影,用现代的技术将家乡的美好传达出去,他重新跨上了他的马,尝试着为家乡寻找一条传统、生态与需求相平衡的出路。

马帮帮主将始终在他的草原上飞驰。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本科生,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志愿者)

 个人能为环境做什么?普通人如何在自然中自处?

“普通人的自然”(A New Normal for Nature)专栏将记录普通人与自然相遇的故事。

相关链接:普通人的自然|高原女环保人:三江源气候变化,问题不只是热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