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来论丨加强国家免疫规划,实现“救命”疫苗在中国普遍覆盖

陈姝 姚莱昂 王伟炳 汤胜蓝
2022-10-25 20:57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自1978年推出以来,中国国家免疫规划(NIP)在疫苗可预防疾病(VPDs)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为了实现与卫生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并从疫苗中获得最大的卫生效益,世界卫生组织和伙伴组织制定了《2030年免疫议程》(IA2030),为2021-2030年的疫苗和免疫工作制定了宏伟的全球愿景和战略。《2030年免疫议程》的目标是,即便是在新冠疫情造成中断的情况下,也要通过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并再接再厉,实现“救命”疫苗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覆盖。

视觉中国 图

然而,中国实现《2030年免疫议程》的目标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如获得疫苗的机会不均等、疫苗犹豫,以及工作人员能力和可持续筹资方面的差距。尽管目标艰巨,中国政府仍坚定承诺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健康中国2030》),致力改善中国人民的健康和福祉。通过提高疫苗覆盖率来预防疫苗可预防疾病便是《健康中国2030》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一项关键策略。

中国国家免疫规划(NIP)过去四十年所取得的成就

原中国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于1978年制定了计划免疫规划,预防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6种疫苗可预防疾病。2002年,这一规划得到正式认可并更名为中国国家免疫规划,2002年至2008年期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进一步扩大,可预防15种疫苗可预防疾病。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的疫苗可预防疾病负担大幅下降。有证据表明,1959年,11种受监测的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报告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1723人,该数据自1978年以来明显下降,自1990年以来始终保持在极低位水平。例如,百日咳的报告发病率从1978年到2018年下降了98%,麻疹的报告发病率在同一时期下降了99%。疫苗可预防疾病年报告死亡率在1959年达到峰值,为每10万人49.96人,总死亡人数超过30万。到2017年,报告死亡率下降了99%以上,仅为每10万人0.038人。

2000年,中国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2005年,中国报告最后一例白喉病例。自1992年将乙肝病毒(HB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并以预防围产期感染为目标以来,幼儿乙肝感染率大幅下降。

这些成就主要归功于中国国家免疫规划的有力实施。

中国国家免疫规划(NIP)的实施、问题和挑战

中国国家免疫规划在过去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努力,包括治理、筹资、服务提供、工作人员和信息系统开发,且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首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的、专门针对疫苗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以下简称《疫苗管理法》)于2019年12月生效,为促进疫苗研发、加强疫苗的管理和供应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特别是,《疫苗管理法》要求制定查验入托入学儿童疫苗接种记录的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

2022年4月25日,一名儿童在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广宗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等待接种疫苗。 视觉中国 图

其次,国家免疫规划拥有一个与卫生系统治理结构平行的“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还有国家级的政府智库——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就国家免疫规划相关政策提供循证建议和专家意见。

在筹资方面,国家免疫规划由各级政府提供资金,确保规划中的疫苗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受种者都是免费的。在服务提供方面,覆盖整个免疫服务网络的综合冷链已经成形,确保了疫苗的安全运输和储存。在人员方面,全国从事常规免疫工作的人数一直在增加,从2006年的16.8万人上升到2019年的23.6万人。在信息系统开发方面,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综合免疫信息系统(IIS)网络和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CNAEFIS),将纸质记录转变为电子记录,对儿童的疫苗接种进行个体化案例管理,对每一例严重的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进行因果关系评估。同时,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有疫苗伤害赔偿计划(VICP),对因疫苗导致儿童受到伤害的家庭进行赔偿。

尽管国家免疫规划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扩大规划疫苗所预防的疾病数量以及实现更加有效的实施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世界卫生组织向所有国家免疫规划推荐的四种疫苗——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乙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和轮状病毒疫苗(RV)——尚未纳入中国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缺乏规范的工作机制来更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使其运作难以标准化和优化;委员会的成员资格只对内部选拔的专家开放,缺少外部的声音;政府对国家免疫规划的投资一直在增加,但是筹资有限,拨款不充足且可持续性有待加强;疫苗供应短缺问题一直存在,而之前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如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让疫苗供应短缺的局面进一步恶化;疫苗接种程序和疫苗配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国家免疫规划在提高工作人员数量和素质方面也面临挑战;免疫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省信息系统各自为战,没有实现联网,现有系统中存在着重复的记录;只有少数几种疫苗可预防疾病是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为被动监测,不能确定疫苗接种和假定的不良事件之间存在定量联系。

2022年9月23日,广东省佛山市,医护人员为初一适龄女生接种HPV疫苗。 视觉中国 图

六项行动助力促进国家免疫规划的扩大和可持续发展

鉴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提出了六项重点战略行动助力促进国家免疫规划的扩大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制定和实施配套政策,加强《疫苗管理法》的执行力度。配套政策应由各具体领域的专家精心设计,以确保政策具有可行性并顺利实施。

第二,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以确定拟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的优先次序,从而保持动态和循证疫苗政策更新。重要的是要改进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运作,应在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之上建立指导委员会,以便协调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高效运作制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计划。此外,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可以向消费者代表开放其成员资格,让公众参与讨论。加快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四种疫苗(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乙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和轮状病毒疫苗(R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第三,增加政府投资,优化国家免疫规划的筹资模式来支持其扩大和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免疫规划中纳入更多疫苗种类所需的资金,可以通过拓宽筹资渠道和降低疫苗购买成本来获得。如突破现有医保法的限制,让医疗保险计划覆盖疫苗;通过集中招标和集中采购来降低疫苗采购价格等。

第四,打造健康有利的环境,让国内疫苗制造商能够研究、开发和生产足够的疫苗。包括通过能力建设和引进国际良好实践和机制,制定能够及时启动的高级别预警和紧急疫苗短缺应急预案等。

第五,增加国家免疫规划的工作人员,增加财政和职业发展激励措施,继续完善服务提供体系,如疫苗接种程序标准化,提高西部偏远地区的疫苗配送效率等,以缩小地区差异。

最后,建立综合性联网信息系统,加强对疫苗覆盖率、疫苗可预防疾病、疫苗效果和疫苗安全性的监测,为政策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信息系统应实现跨省整合,应扩大其监测范围,将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疫苗可预防疾病纳入监测,同时应加快推进主动疫苗安全监测。

如果我们制定和实施上述一系列协调一致的行动,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加强国家免疫规划,我们必将减少中国因疫苗可预防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死亡,并通过实现“救命”疫苗的普遍覆盖,为《健康中国2030》和《2030年免疫议程》做出贡献。

(作者分别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及人口老龄化研究卓越中心在读博士、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在读硕士、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杜克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教授)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