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0岁这年,这位历史学大家决定教孩子认识母语

2022-10-31 13: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云海燕

大概在2019年末的一天,总编兴奋地告诉我,我们能签到一位知名大学者的图书版权了!叫我赶紧拟一份出版合同,并且将他已出版的两本书拿给了我。

傅国涌,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书架上也放着几本他的著作:《美的相遇》《过去的小学》《过去的中学》……(应该是因为工作太忙,并没有一一细读过,禁止误会),心想着,我们这样一个新生的小出版品牌竟然能签到一位大学者,真的是出乎意料。

把母语之美传递给所有人

没多久,我们就收到了期盼已久的书稿:《少年日知录》,共三卷:《千卷书》《万里路》《白话榜》。

当时的我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套书,刷新了我对语文教育、母语教育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位在“知天命”之年的知识分子对儿童母语教育、人文教育的执着、创新与坚守。

作为一个中国人,掌握自己的母语,能够将母语美美地说出来,美美的写出来,这是一件何等美的事,每一位童子终将成为美的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称呼,它高于一切的成功,胜过世上一切的财富。

——傅国涌

在编辑这套书稿的时候,正是2020年疫情严重开始居家办公之时,我每天就是与这几十万字的稿子为伴。

在看到书稿之前,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有一个人将我们的汉语之美、母语之美以这样的方式传递给所有人,尤其是少年。

现在,我们都在忙着让孩子学习英语、日语以及各种小语种,可是却往往忽略了我们自己的母语教育,或者功利而狭隘地认为背背诗词、按着套路写作文就能把语文学好了,哪里想过母语的美、让孩子去感受母语的美呢?

相信每一个热爱母语的人在看到这套书的时候,都会和我当时审稿时一样,充满感动,心潮澎湃。透过这套书,我们能看到一位儒雅而热血的学者,用亲切谦和的文字,如涓涓细流一般将母语之美娓娓道来,用半生学问为少年徐徐展开这个世界恢弘的图景,从古代先贤到当代名家,从文学艺术到历史哲学,丝毫没有说教之感。他好像就站在你眼前,让你感到如面对面聊天一般亲切、自在。

傅老师以其深厚的学问、开阔的眼界,为少年们在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经典、文学大家不知该如何选择时,做出了很好的指引。

当然受惠于此的并不只有少年们,后面参与过书稿校对的编辑同事们也被傅老师安利了多部作品,有公众号推文截图为证。

《少年日知录》这三册书,从不同的角度,带领少年们追寻、感受母语之美,丰盈少年们的精神世界。

《少年日知录•千卷书》从苹果、石头到四季等着手,旨在启发少年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判断力;《少年日知录•万里路》,则从中国走向世界,迈入一个个令人瞩目的人文景观,从历史、文学、艺术、建筑中,领略人类文明的细微与辽阔;《少年日知录•白话榜》,选出了四十八位用白话写作的作者,不限于文学,试图带少年们初步领略白话之魅力。

所谓《少年日知录》,书名与立意脱胎于三百六十多年前的《日知录》,是大学者顾炎武先生在三十年间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传世之作。《少年日知录》虽然只是写给少年们的人文启蒙读本,但也希望少年们能够日复一日地积累,月复一月地积累,脚踏实地地积累,在母语的浩瀚天空里自由驰骋。书籍的装帧设计也选择了复古雅致的古朴风格。

这套书从新冠疫情前夕签约,跨越了整个欲说还休的2020庚子年,终于在2021年的5月出版上市,是我在疫情期间完成的一套“大制作”。

在一些读书博主的推荐下,《少年日知录》渐渐出现在了大众面前,也赢得了很多读者的心。

看着大家的评价,不禁感慨,我们终于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少年们的母语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也许很多人和我当时一样,很难想象,对于母语教育如此执着、有如此见地的傅老师,其实是在“五十之年”才回归了儿童教育事业。

五十之年,先生归来

“也许五十岁只是人生的开始。”

傅老师于1967年1月出生于乐清市大荆镇雁荡山脚下一个小村庄,在当地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习之后,1986年进入温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学习。一年后,也就是1987 年9月,他离开学校,在故乡雁荡山初上讲台,在一所乡村中学做起了中学语文老师。虽然在仅仅三个学期之后就离开了讲台,却一直对教育情有独钟。

接下来,他进入“十年苦读”阶段,后来一边在企业里工作,一边求学写作。随着学问的精进,他干脆辞职在家写作,并一发而不可收。

2003年,他写作的48万字的《金庸传》出版,轰动一时,引起了广泛关注。《金庸传》也成了他的成名之作,随着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2004年到2006年这三年成为他写作密度最高的时期之一,《百年寻梦》《追寻失去的传统》《叶公超传》等多部历史著作先后问世。

此后,他作为一名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为人所熟知。

然而,人生仿佛就是个画圆的过程,绕了一大圈,最后,傅老师又回到了青春时代曾经的“课童”生涯。

2017年秋天,他做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到暌别三十年的讲台,去儿童教育的第一线。

他说王国维先生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而他自己是“五十之年,只欠一生”。在“知天命”之年,他坚定了自己余生的事业——创办“国语书塾”,寻找“童子六七人”一起读世界,践行一种以母语为中心的人文教育。

就这样,在“五十知天命”之年,傅老师完成了从历史学者到儿童母语教育者的华丽转身。

傅国涌

历史学者,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近现代教育研究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

2010年《时代周刊》将他选为“影响中国时代进程一百人”中的十位知识分子之一。2017年创办国语书塾,旨在实践以母语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为中国少年铺就一生人文底色。

1999年至今在《书屋》《随笔》《东方》《老照片》《炎黄春秋》《南方周末》《文汇读书周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大量文章。已出版《金庸传》《百年寻梦》《大商人》《少年日知录》《与世界对话》等数十部作品。

“国语书塾”原本是傅老师与夫人的一间书房,现在成了他与童子们一起阅读、思考和写作的共享精神空间。

他说:“语文教育,说到底是要让每个人获得更好地用母语跟这个世界对话的能力,扩展感知世界之美与善,赢得做人之尊严的可能性。”

于是,以母语为核心的“与世界对话”课渐渐在这里诞生了。

我希望通过“与世界对话”,不断打开孩子们的视野,使他们的心灵变得丰富而自由,他们可以出入古今,神游万里,对天地万物之美有着敏锐感知,面对人世间的苦难有着深切悲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傅国涌

与世界对话,

认知更完整、辽阔的世界

所谓“与世界对话”,就是与万物对话,围绕某个具象事物,比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山水四季等,展开阅读与写作,如此串联起作者和文本,从点到线,由线织网,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起认识世界的网状思维。

傅老师的“与世界对话”课,不在知识点之间打转,更不在字词句之间纠缠。他看重阅读和写作,更看重孩子们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的“与世界对话”课的设计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三百千万”——“三年百课千人万里”,即利用三年中的假日,为童子们上一百次课,带领他们认识古今中外一千个作者,同时还要行万里路去游学。通过与世界对话,不断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接触到一个更加辽阔的世界。

“与世界对话”的课堂

傅老师将“与世界对话”的课堂放在了自然、人文的现场,他带着童子们去严子陵钓台 “与富春江对话”,游学去希腊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对话,去俄罗斯与托尔斯泰、普希金对话,万事万物都可作为他们对话的对象:与月亮对话、与芦苇对话、与桂花对话、与苹果对话……

童子们跟着傅老师一起读世界,他们的审美力和想象力越来越强,写下来的文字既充满童趣,又不乏自己的思考,他们看到的世界一天比一天辽阔……

2021年5月,央视频播放了教育纪录片《教书匠》第十一集——傅国涌专辑,真实记录了傅老师和童子们一起与世界对话的瞬间。

语文教育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尚文先生说:

傅国涌的“国语书塾”,为他自己带领少年儿童学习母语的“让学”实践,开辟了一条闪光的路径——他创造性地在经典文本和学生心灵之间架桥铺路,从而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和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先贤先哲对话,让这些贤哲带领他们不断成长。这种“让学”是一种眼光,一种气魄,一种情怀,同时也是一种胆略和才能。

也正是王尚文先生的极力主张,让傅老师决定将自己的“与世界对话”课的课堂实录、阅读文本和童子们的当堂习作整理出来,如此,也就促成了我们和傅老师继《少年日知录》之后的又一次缘分。与世界对话系列的前三册《与墙对话》《与门对话》《与窗对话》由千寻Neverend首次集结出版,于2021年9月上市。

比知识、方法更重要的,

就是拥有广阔的视野

与《少年日知录》旨在带领少年们追寻母语之美、启发少年们的想象力、审美力、思考力不同,“与世界对话”系列还原的是傅老师带领孩子们读世界的一个个真实的人文课堂。

“与世界对话”系列以主题分册,每本书的内容都包括课堂实录、经典阅读和童子习作三部分:傅老师2万多字的课堂讲稿;十几位作者的3万字左右的经典文本原文(有的是节选);一群10-12岁孩子通过对话课和阅读文本之后自己创作的当堂习作。

其实,我最初收到的第一辑“墙门窗”三卷的书稿内容并没有分册,而是三个主题放在了一起,准备出成一本书。在图书的最终呈现形式上,编辑部进行了反复讨论、多次修改。

十五万字的书稿,如果出成单书,书会比较厚,青少年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压力,对时间分配、翻阅感和阅读场所等有一定的限制。

书中内容较多,既有课堂实录,又有文本阅读材料和童子习作,在前后逻辑安排上又出现了纠结,哪部分放前?哪部分放后?按照逻辑来说,是先发放了阅读材料,后上课,最后才有孩子们的当堂习作。于是我们决定将三个主题中的所有阅读材料单独出成一本别册,随书附赠,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阅读材料所占比重也很大,即便出成别册,也会很厚,相当于一本新书了。此方案依然不理想。

最后,我们突然想到了傅老师这套课程的最初计划,既然有100次对话课,不如一次课一本书,既独立又完整,孩子们阅读起来也不会有负担。于是,有了如今这三本诚意满满的“与世界对话”系列第一辑。

傅老师的“与世界对话”课共计划有100次课,从这三本小书开始,我们会一本一本出下去,直到这100节课完结。

顺便透露一下,第二辑《与苹果对话》《与橘对话》《与枣对话》《与叫卖声对话》也将于今年的秋天跟大家见面。期待一下吧!

“一个人在最好的年龄,遇见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人,到过什么样的地方,都会进入生命深处,化为一生的精神源泉。”

王国维先生有一句诗:“一生须惜少年时。”

《少年日知录》《与世界对话》就是从历史学者转身为童子师的傅老师送给这个时代的少年一份真诚的礼物。他的用意是帮助少年们确立拿云之志,希望少年们像一棵树一样,往下扎根,向上生长,不随波逐流,哪怕在不确定的时代也要找到确定不变的恒久价值。

正如傅老师在《致少年》的信里所说:努力吧,少年人!愿你们记住作家王鼎钧先生的一句话:“树为什么好看?树有一种努力向上生长的样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