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读了美术专业,现在给死人化妆”

2022-11-02 15: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Quasimodo 易简读书

作者:Quasimodo

“死对我来说,万一还是个解脱呢?我身体一歪、万事皆空。”

“为什么不能让喜欢工作的人工作,让想躺平的人躺平,让想卷的人卷,想佛的人佛。虽然没有给社会创造价值,可我们也没给谁造成过伤害。”

这些很丧的台词,大家最近是不是经常能在短视频里刷到?

它们都出自近期热议的B站独播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以下简称《三悦》),有观众调侃女主就是自己的“互联网嘴替”。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95后仪容化妆师职业的剧集,《三悦》没有流量明星的班底,题材也很小众,但却拿下了一个不错的成绩。

豆瓣4万人打出了8.4的高分,B站更是打出9.6的高分,还拥有1.7亿次的播放量。

甚至,这部剧成为了广州大学的爆火选修课“生死学课堂”的素材案例,一度冲上了热搜榜。

为什么能够爆火?

“禁忌”被打破?

从B站的弹幕便能说明一切,他们都纷纷直呼“三悦简直是‘另世我’”。

女主角赵三悦(周依然 饰)属于丧系Z世代的典型代表,“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躺一会”。

她大学学的舞美设计,却在求职时遭遇性别歧视而决定在家彻底“摆烂”、“啃老”。

可惜这一逃,也逃不了“中国式”母亲的嘴毒。

一顿激烈的互相伤害后,她被母亲彻底赶出家门。

走到天桥往下望,她还想过要不从这跳下去,一了百了。

好在,大姨将她劝了下来,还用激将法,让她接受了一份特殊的“化妆师”工作。

网友评价:她这是天生“反骨”(bushi)

就这样,三悦带着浑身的刺,莽撞地一头扎进了殡葬行业。

三悦是职场菜鸟,也是观察者,用她的成长线,让观众逐渐看到人间生死众生相,体会世间冷暖。

“如何看待死亡?”也从这些故事中,不断被解构。

这也让人不自觉联想到今年6月份的院线电影《人生大事》,同样是出现了热烈响应,成功斩获了了17亿票房成绩。

未来还会有《不虚此行》,对“悼词撰写者”的渴望,或许会是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新尝试。

再往之前捋,国产影视剧大多数都是“擦边球”,并没有直面探讨殡葬话题。

如呈现的台湾丧葬习俗的《父后七日》、被迫唱丧搞砸葬礼的《哀乐女子天团》、讲述姥姥去世后的东北家庭故事的《吉祥如意》……

《天下人家》算是少见的“殡葬剧”,在2012年悄无声息地在地方卫视播出过,一点水花都没有。

同样讲述了一个殡仪馆化妆师的故事

反观国外影视剧,2008年的日本电影《入殓师》获得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去年网飞的韩国剧集《遗物整理师》也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还有美剧《六尺之下》,围绕家族式殡葬服务展开;英剧《葬礼上的死亡》则是对于葬礼意义的英式喜剧性展示;日剧《非自然死亡》由一桩桩遗体解剖案牵出敏感的社会议题……

如今,《三悦》等影视作品的出现,或许意味着国产剧也在大胆尝试向殡葬主题靠拢。

“以死写生”的主题,开始有了讨论的空间。

更热衷地讨论?

“未知生,焉知死”,传统观念里,死亡依然是人们所能想到最晦气,但同时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

小孩子从小被教育不能随便说“死”字,更不能在老人面前提“死”,从事殡葬行业的人免不了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旁人的歧视和疏离。

有殡葬师傅提及过,做这行常常被嫌“不吉利”“不干净”,不能随意说“再见”“一路走好”,别人不愿意握手,身边亲朋好友结婚也不愿意请他们喝喜酒。

但这届年轻人,似乎没有那么避讳这类话题。

曾有调查统计发现,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喜爱现实主义题材,他们在其中能找到更多共鸣,而与生死相关的话题很多都属于现实题材。

《三悦》在B站播出时,很多评论与弹幕都表示对这个行业的好奇,希望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感谢每一位扮演往生者的演员”,这句弹幕几乎在最后一集中不断被刷屏。

自媒体@印客美学分析,这届年轻人对殡葬话题接受程度高,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作为成长在互联网下的一代人,在接收海量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无论是在思想的包容程度还是话语表达的自由度上,都远远高于上一代人。

庞杂的信息既冲淡了“殡葬”或是“死亡”这样的话题的边缘性和忌讳性;也凸显出这些话题的缺失。

在某些高校中,类似生死学课堂异常抢手的情况,也能侧面反映出年轻人对此的关注程度高。

在南方科技大学开设“理解死亡”通识选修课的袁长庚老师提及,自己的“office hour”时间里,常常被学生问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他发现,这是个反复出现的问题,由此他想开设这门课,帮助学生严肃思考生命,思考应该怎样活着。

教科书《现代生死学导论》是国内唯一本生死学教材。

同样的动机,也出现在《三悦》导演李漠身上,促使他不断思考,究竟给什么样的建议才能使得年轻人寻找到人生意义。

他朋友的妹妹上高中时,厌学、逃学,长达数月之久。但不是因为爱情,也不是因为校园霸凌,更不是因为成绩差,只是单纯地想要“躺平”。

“对95后而言,互联网、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社交网络、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了最主要的接收信息的方式。

如果我们躺在床上,就能够得到我们所需要、所需知的一切,那又是什么原因才能让我们站起来,去面对需要努力、拼搏、妥协、辛苦付出才能收获的现实生活呢?”

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成了导演李漠的创作《三悦》的初衷。

如何活着,如何寻找一份安心?

这在后疫情时代,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毕竟这两年多,我们看到了太多生死,有过太多的悲伤与无奈。

只是观察死亡、体验死亡、面对死亡,并从中感悟生者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主题。

相关的国产影视剧,做到足够好了吗?

还能做得更好

常常记得,某个殡葬从业者的一番话,“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只是被别人更早经历迎来送往,也因此更加敬重生死、珍惜生命和身边的人。”

他时常会在墓园里散步,看看碑上的文字,想象他们的人生。他所在的墓园很漂亮,像个大公园,偶尔还会有新人来拍婚纱照。

这种寻常感,在《三悦》也是处处可见。

它的取景点就在珠海某家殡仪馆中,同样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花园,剧中也少用冷色调过分地烘托肃穆。

大年三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剧里殡仪馆司机小四川,分几次才能吃完一盘饺子。

被误解、被辱骂后, 他也会忍不住痛哭,骂骂咧咧地吵着说,“明天我就辞职,老子不干了”。

但第二天,他还是照样兢兢业业地上班。

剧中很多情节,更展现了主创团队的用心和认真。

比如癌症患者去世后,脸颊凹陷需要填充;给往生者上妆的油彩,其实需要特别调制;还有塞舌头的细节,都是他们多次采访了解到的知识。

甚至在讨论“生与死”这个话题的时候,算是能够坦然揭露出死亡被赋予的忌讳和沉重。

什么是“死”?

作为殡葬师的大姨曾经给过三悦答案——

“就这条道,黑黢黢的,就你自己一个人,不能拐弯,也不能回头,一直走到黑,这就是死。”

而关于“活着”的意义,主创给出了一个通俗的答案:牵绊。

秦伟死去后给三悦留下了一条小狗,当小狗奔向三悦的怀里时候,活着对她来说有了些不同的意味。

就连师父找回记忆后决定与同样在空难中失去亲人的家属开始自驾游,同样也是因为牵绊。

但如果没有牵绊时,人是不是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幸好,主创们没有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深度探索。

答案就藏在殡仪馆师姐娅男与三悦关于这份工作意义的谈话里。

她说:“我们会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恐惧,第二阶段是忧郁和迷惘,第三阶段是自我否定。

但某一天,你去买面包发现今天的馅比以前多了一点点,或者是你走在路上发现枯枝里钻出了新芽,你就知道这份工作的意义了。”

最后那句话更像是从虚无寻找活着的视角与感受,更懂得珍惜活着的时刻。

就像袁长庚老师所说——

“如果我们终有一死,那么我们的道路和工作能不能禁得起自己的审视,或者说,在注定要走下坡路的人生当中,什么才值得珍惜。 ”

但即便如此,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观众如此批评——

“剧情像是用一种刻板印象抒写另一种刻板印象。”

“太多的金句挂在嘴边,而非使用故事和表演推动剧情转折,很多地方显得生硬和做作。”

是的,《三悦》殡仪馆的每个工作者身上,基本都设置了热门议题:性别歧视、医患纠纷、空巢老人、熟人性侵、家庭教育等等。

只是堆积了太多议题,在短短的单元里难以交代清楚,就像是三联生活周刊所形容的,它只是对人情冷暖做了短暂展示,只留下了一串省略号。

甚至因为编辑太执着于利用巧合叙事,三悦就像是“死神”,她每次出现,都有新死者。

比如修手机的时候,刚好遇到老板猝死;再比如说,在妈妈的婚纱店里帮忙拍照,结果新郎新娘赶上了连环车祸……

这种设置确实完成了剧情的串联,却让观众觉得戏谑,仿佛有种看《名侦探柯南》的感觉,她出现必定有死者。

“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虽然这部片子有很多国产剧缺点,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越来越单一的影视环境里,它本身的存在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好开头。

“偏见”的存在源于不理解,只有打破它,我们才能真正探讨问题。

原标题:《“我,读了美术专业,现在给死人化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