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区是现代人的村落:同济和创智天地打造“公共实验室”

Amanda/营地PLACEMAKING
2022-11-04 18:49
IP SH >
字号

20岁的创智天地回归到了社群最朴素的本质。

近日,位于上海杨浦区的创智天地变身为一个“公共实验室”,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瑞安创智天地公共创新联合实验室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实验室的第一个活动,“串门儿:创智天地开放分享日”在创智天地街区多个文化创意空间上演,打造了一场街区里的“串门”体验。

这个由杨浦区政府和香港瑞安房地产集团联合建设的项目自2003年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备受关注。如今,创智天地作为知识创业型城市的实体样本,云集大学、企业和社区,既是上海的“硅谷”,也是高校师生心中的“精神左岸”。如何打破企业、商户、社区实践者和普通居民之间的限制,用社群文化让“人才”,“技术”和“潮流”比邻而居,成为创智天地近20年来持续探索的议题。

 

以大学路为代表的创智天地,本身因为多元化的魅力,已成为上海街道建设领域中一处经典标杆。不夸张地说,当下年轻人业余生活必备的要素,在这里都能找到。一位同济校友说道:“创智天地就是我的青春日记本。”

这次的“串门儿地图”连接起创智居民们日常熟悉的空间与场景。从露营区、素食餐厅、毛线工坊,到复旦旧书店、大学路广场草坪、杨浦区创新创业学院,七位来自设计与社区营造领域的行动者和研究者走进这些各具特色的空间,全天候、分时段地开展分享会。观众们像走访亲友一般寻访这些点位,和嘉宾围坐聊天,分享多元的创新视角。

 

 “创智天地一直是年轻人的集聚地,很多企业、商户在创智天地成长、壮大,这些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为他们提供了隐性知识的传播场。”创智天地总经理王红说,“邻居之间串门儿可以联络感情,而发生在创意街区的‘串门儿’将通过分享会的方式,把创新的理念分享出去。”

对谈嘉宾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社区实践,包括发起元宇宙社区营造小程序comupage的社会学学者孙哲、Upbeing和原心社区服务中心创始人吴秋玲、《明日之食》制片人总策划冯婧、石头村儿童友好社区自治团队发起人“虎爸”黄锴,在大学路多次进行社区策展的建筑师夫妇郑露荞和熊子超,带领学生进行特色小店民族志调研的王衍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刚在大学路重新开业的复旦旧书店店主张强和Z时代的社群运动平台Jumponeone发起人李珊珊。他们出现于创智天地的不同空间,带来了一整天的精彩分享,共同描绘了一幅关于健康、艺术、互联、人文、可持续社区的图景。

 

在首场“串门儿”Open Talk活动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瑞安创智天地公共创新联合实验室”的系列活动将在创智天地上演,并持续到明年2月。其中包括同济“社区设计”学生成果展,它呈现了30余个在社区文化、社群、场景、可持续等方面的创意提案;3个以创智天地为背景的课程也将陆续发生,将前沿的创意和技术落地于此。

“社区是现代人生活的村落,比空间设计更重要的是连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公共创新实验室”策动人之一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吴端说,同济大学与创智天地联合打造这个实验室,就是希望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们都能真正深入社区空间。“当师生们身处在社区内进行观察和体验,其设计思考和表达语言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和反映社区的需求。”

通过共建创新联合实验室,更多的年轻力量将注入社区中,直面社区问题,用设计来解决在地的问题,用设计来推动社会创新,为未来的共创社区创造更多价值和意义,这是双方策动此次“公共创新联合实验室”的初衷。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计划从三门课程的角度与创智天地进行深度合作。吴端透露,其中一门课程将与今年曾参展“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展览的“盒子社区”项目合作。同济大学的研究生们将走进社区,从创智天地的视角,思考“盒子社区”如何在创新街区落地,让设计师与当地社群开展交流,探讨更多关于公共社区的有趣话题,推动共同创新。

创智天地自2003年开创以来,一直把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的理念融入到整个街区的建设和经营中。瑞安新天地CEO张斌说:同济瑞安公共创新联合实验室,将把在创智天地实践了20年的“三区联动”推向新高潮,使校区、园区和社区的资源得到全方位共享,让“三区联动”实现全面提升。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同济和瑞安将在合作模式上进行开放多元的探索,让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可持续性”方面实现突破。“双方将通过制度设计达成一系列持久合作,向社会输出‘设计向善’的共同理念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共同探索设计创新型城市,打造一个设计创新型生态圈。”(本文略有删节)

    责任编辑:李思聪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