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水浒传》的一处笔误,隐藏着梁山泊的悲剧归宿

2022-11-09 18: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张苏君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131

《水浒传》中,宋江出征处女秀——三打祝家庄,施耐庵的原文是:“一面把祝家庄多余粮米,尽数装载上车,金银财赋,犒赏三军众将。其余牛羊骡马等物,将去山中支用。打破祝家庄,得粮五千万石。”

金圣叹批评水浒时,发现此处笔误,去掉一撇,将“五千万石”改为“五十万石”。而这个离奇的错误,背后隐藏着梁山泊招安的宿命。

01 注水严重的数字

“石”即可作体积单位,也可作重量单位。朝代不同,折算的重量也有所不同。宋朝时期,按沈括《梦溪笔谈》计算,1石折算为59.2公斤。那么,祝家庄的“五千万石”粮食,就相当于如今的300万吨。

这个数字就夸张到离谱了。要知道国家的一年财政收入有多少?根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宗至道末年(997年),北宋农业税收入为2321万贯,占财政收入的65%,大体合4600万石的粮食。近百年后的宋神宗熙宁年间,北宋农业税收入2162万贯,占财政收入的30%,大体合4300万石的粮食。

对标作者所处的时代,施耐庵为元末明初人。作为马上得天下的元代,治理方式简单粗暴,管理水平不高,国家每年的税粮约在1200万石左右,江南三省被统治者区别对待,税负苛重,贡献了60%以上的税粮。

明朝创立后,自带农业天赋的朱元璋,主张“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国力得以恢复。他在位31年,明朝每年的税粮收入不过三千万石,如洪武二十六年,夏税米麦4712900石,秋粮米24729450石,合计2944万石。

同样,可以拿宋朝军粮消耗印证。绍兴四年,岳飞率军3万攻打襄阳,每月的钱粮流水为:“岳飞本军每月现支钱十二万余贯,米一万四千余石”。按此标准计算,3万士兵年需军粮17万石。

以此维度观之,粮食5000万石这是宋朝1年的财政收入,是明初2年的财政收入。祝家庄这个近10万人的山东小镇,有如此多的储备是极不合理的,种粮专家朱元璋地下有知,也会气得从棺材里坐起来。

金圣叹改为50万石,是10万人一年的消耗量,则合理许多。

02 梁山抢粮可行性分析

中国漕运历史悠久,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说,这就是钱粮运转的黄金水道。

赵宋王朝建立之后,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财政方面实行了“粟帛钱币咸聚五畿”的政策,通俗点翻译,就是物资钱财统归朝廷,将国家经济命脉掌握于皇权之手。为了达到目的,开始致力漕运发展,提出“国家于遭事最急最重”的政策主张。

首先,构建了以京师开封城为中心的漕运网,整个漕运网络以惠民河(蔡河)、广济河和黄河等水道,运输京师周围及秦晋粮物,以汴河、淮南运河和江南河运输东南物资。运量不断增长,981年增至400余万石,超过唐代的最高记录。到宋真宗时期,创造了七八百万石的纪录。

其次,组织架构同步跟上,设立专职漕运官僚机构。在中央设三司使,地位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时称“计相”,负责全国最高财政,包括各地的漕运。其下设有专管漕运的发运使司。管理系统日臻完善,有力地保障了漕运事业的发展。

梁山要夺取粮食,围绕漕运路线,就是一条非常理想的致富之路,但可行性不高,因为漕运路线压根不路过梁山!开封为漕运的终点,也是漕运线最接近梁山的地方,东北300公里才是梁山。

反倒是作者施耐庵生活的元朝,梁山理论上有圆梦的机会。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漕运工作继续常抓不懈,考核明确“专以催督纲运,每岁须要运粮二百万石到大都,取省仓足数,抄凭申呈户部为照。”最关键的是,漕运北段经过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路过今天山东济宁市,那就妥妥地是梁山脚下,一踩油门就到。

比如作为元代漕运沿线重镇的东平府、东昌府等地,都是《水浒传》里打了很多恶仗的地方。每次打完后,梁山好汉要么“就将钱粮一份发送梁山泊”,要么“大开仓廒,装载粮米上车”,乍一看去,真是吃得满嘴冒油。

施耐庵写下的这些桥段,虽说和宋代历史不符,却也是来自生活。

但是也可以看到,梁山好汉们放在宋朝时,根本吃不到漕运的红利,那就只能在梁山附近物色目标,聊胜于无。

03 大块吃肉背后的粮食危机

梁山必然要走招安路线,是由其先天政治、经济上的两大缺陷所决定的。政治上没有提出清晰的革命纲领、没有走鲜明的群众路线;而经济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不要被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口号所迷惑,梁山的粮食危机始终存在。

梁山号称八百里,实际地盘不大,纵深有限。由四主峰七支脉组成,实际面积仅3.5平方公里,外加一个大水泊。贫瘠的山地,决定了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其实,对众好汉而言,具备农业生产条件也不会务农。

晁盖火并王伦时,梁山人数不足千人。靠守株待兔的方式,但凡有路过的富商、行人,打劫一番,基本能解决这些人的温饱。

但等到宋江时期,这条路就难以走通了。因为梁山兵马突破5万之众,这人吃马嚼的,粮食就远远不够了。必然要转型,主动出击。祝家庄之所以刀枪上架、戒备森严,便是“惟恐梁山泊好汉过来借粮”。宋江攻打祝家庄的动机,也恰是“若打得此庄,倒有三五年粮食”。果然是郎有情妾有意,自然一拍即合:干!

于是,好汉们一次次冲州撞府,始终不曾占一座城镇、一寸土地。破城后目的明确,流水线式的标准作业:杀人放火,抢财夺物。

攻破祝家庄,“把祝家庄多余粮米,尽数装载上车,金银财赋,犒赏三军众将。”打下高唐州,“再把府库财帛仓粮米并高廉所有家私,尽数装载上山”。拿下曾头市,“抄掳到金银财宝,米麦粮食,尽行装载上车” ……

小说前70回中,就有14次提到“借粮”的话,可见,温饱问题才是山寨生存的头等大事。

如果我们拿梁山泊,来类比中国古代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就更不难看懂一个奇特现象:为什么诸如“唐代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等农民起义,这些气势很猛的农民军,却常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哪怕队伍扩充到数万甚至数十万人,却依然极少驻足城市,相反时常把城池抢光后迅速挪窝。特别是黄巢起义,几乎“穿越了大半个大唐”,然后遇挫后迅速陷入崩溃,说到底,就是“缺粮”闹的。黄巢当年的奔波与饥饿,就能解释宋江为何削尖了脑袋要招安。

毕竟,放在那些王朝末世甚至乱世里,诸如明太祖朱元璋那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智慧,看上去简简单单,但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同样,如果细看《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生活的年代,即元末明初年间,我们更不难明白,为什么施耐庵会不惜笔墨,一次次写出梁山好汉“抢粮”的操作细节。元朝中后期,恰是一个粮食危机空前加剧的时代。从元朝泰定年间到元朝灭亡,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仅元朝北方地区,就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六十四次,外加腐败、土地兼并等原因,“缺粮”成了元朝最后二三十年,积重难返的沉荷。

特别是作为元帝国心脏的元大都,在元末明初的史料里,常见“京师乏粮”“元京饥穷”等记载。而其一大原因,除了饥荒腐败外,更因漕运沿线“强贼四起”,愈演愈烈的元末大乱,叫京杭大运河,这条元帝国的主动脉遭到惨重破坏,几乎无法承担起“输血”的重任。施耐庵写下的种种“抢粮”情节,应该也是他生活的年代里,真实的战乱写照。

号称幅员辽阔的元王朝,其一大亡国病根,正是粮食。

以史为鉴,有资于治道。往事千年,换了人间,如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制度,“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执政为民者的通达智慧,也是最大国情下的民生福祉。

参考资料

沈括《梦溪笔谈》

马端临《文献通考》

云叙说娱乐《宋代的漕官制度》

北海之泉《明朝的财政收入如何》

税月长河《元代恶税逼反汉人》

侯会《银字 水浒传》(中华书局2020年9月出版)

特邀作者/张苏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