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猫冬

2022-11-17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面对世界的巨变,面对无助的人生阶段,人能怎么办?本文编录了许倬云先生以及邓晓芒、解玺璋、黄敏、余世存等老师的观点。

01.

大浪滔天的时候,你要重视你自己

许倬云  历史学家

各位的身体里都有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是最宝贵的东西。在你二三十岁的时候,要寻找自我,不要糟蹋它。第一,不要被欲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怜糟蹋。

第一,欲望是最可怕的。若你被贪财的欲望、性爱的欲望、控制的欲望糟蹋,你就会被毁掉,你就不是你了,要留住这一份清白。第二,不要自怜,不要说你太渺小。一个人是渺小的,但许多人在一起相处、相识、相濡,还是可以得到安慰的。人的共同力量是无穷大的,人类能够同心合力做很多事情。今天的世界是无数代人共同铸造的,我们还要不断地塑造新的世界观、新的宇宙观和新的人生观。

保持一份清明,保持良心的独立性,保持慈悲和平的心和自重自敬的心。孔子将这道理归纳得很简单明了——人内外都应忠和恕。所以,重视你自己,面对滔天大浪的时候,要冷静,要有信心;带着团队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分享,互相分担。

各位还年轻。你们要活到我这岁数还有很多年,也有可能活得比我还长。今天以人类的平均岁数来说,我已经超过限度了,我也不应该再活了。

我说实话,我挣扎到今天,我还不放弃。因为什么?我知道我走的是条没有尽头的路,但是我非要走这条路不可,非要走到离尽头更近一点点,让别人、跟着我走的人少费点力气。

这个事情我无畏无悔,我愿意陪着大家走,陪着大家追寻自己,往里去搜索自己的内在,坚持该走的地方就走,做愚公移山的事情。

不要忘记,愚公不是笨人,愚公是最聪明的人。不要忘记那小鹦鹉衔着水是要去救森林大火的故事,或者一只小鸟衔小石头去填海,这都不是愚蠢的人,他们都在做该做的事。希望大家在世界无数巨变一起来的情况下,坚定自己,不要放弃自己。

说实话,这么长时间要活过来是相当辛苦的,但是我不能回头,我也不需要回头。我一路辛苦过来,保持了自己的存在,从来没想过糟蹋自己,也没有屈服于这个世界。我的自己有一半由我掌握——我的心态、我的意向、我的人格和我做人的道理。你要理解,你是完整的人,不是儿童。这一辈子,“完整的人”这四个字是你的责任。保持你的完整,不屈服、不腐化、不猥琐。你是顶天立地的人,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改变,因你的不在而缺憾。

02.

史铁生选择活下去,写作是最好的理由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再高的精神境界在史铁生这里也有最低的基点,这就是生与死的抉择。这使得史铁生的境界实际上成为了他的终极关怀。

按照他的自述,在他最苦闷的时候有三个问题困惑着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是我干吗要写作?”这三个问题其实只是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自杀。一个人双腿瘫痪,觉得自己一无所能,只能拖累人家,那么还要不要活下去,要不要自杀?这就把人逼到了绝境,逼到了墙角,再也没有退路了。你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曾经说过,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要不要自杀的问题。自杀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除此以外你还能干什么,你只能自己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我不活了。我活下来本来就是命运决定的,你给我这样的命运我不活了,我结束自己的命运。斯多葛派有很多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自杀的,像著名的芝诺,70多岁上吊而死。还有90多岁自杀的,活得不耐烦了就去死。他们把自杀看作是人的特权,动物不自杀,神也不能自杀,只有人能自杀。自杀是自由意志的表现,能够自杀体现了人的尊严。我们今天也讲,人要有尊严地死,自杀就是一种有尊严地死。

如果史铁生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今天就没有史铁生的作品了。但是他找到了一个不自杀的理由,或者活下去的理由,同样是自由意志的选择,就是写作。写作是不自杀最好的理由,你不自杀得有一个理由,你为什么不自杀,你成天只能拖累人家,还活什么活?但现在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我要写作。否则的话,如果没有这个理由,他即使活着,也相当于死了,自由意志还是会让他选择自杀。史铁生说:“人,不能光是活着。”

03.

接受命运安排,但不做命运的奴仆

解玺璋  文史学者

我这辈子似乎还没体验过深陷绝境是什么感觉,可能是我这一生的经历,就个人而言,比较平稳,比较平庸,比较平常。

我好像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走到哪儿算哪儿,又并非放任自流,不努力,我常说自己是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工作就不说了,生活上我所求不多,就算年轻时有些困难,累一点,也不是不可接受。古人云,所赖君子安贫,达人之命,我不敢说自己是君子,达人,但安贫乐道,知命达观,还算是有一点吧。

梁启超早年诗中有两句“万事祸为福所依,百年力与命相持”,我是有共鸣的。前者可以理解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自己完全可以不着急,后者是说不放弃,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工作随时努力。与命相持,不是改变命运,从未抱此幻想,而是接受命运安排,但不做命运的奴仆。努力工作也是我的宿命的一部分。所以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说到无助的人生,我倒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乔丽华的《朱安传》试图改变历史给予朱安的不公正待遇,最后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让朱安开口说话,发出了隐身于一代知识精英背后,长期失语的传统女性的心声。她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恰如杨绛先生所言:“朱安最后那一声凄惨的呼号,实在动人怜悯。”这声绝望的悲号,是从朱安肺腑中喷发出来的,凝聚了这个女人一生的悲苦、寂寞和无奈。无疑,她是一个旧女性的缩影,一个始终恪守女德的模范。她以她的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甚至是固执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她从未想到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准则,尽管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她似乎无怨无悔。

经过百余年妇女解放运动的洗礼,站在今天的立场,我们可以说她是包办婚姻的牺牲者,对她的不幸报以同情;我们也可以责备她顽固不化,至死也不觉悟;但如果我们耐心地倾听一下她的心声,也许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感触。

04.

独自面对自然,时常仰望星空

黄敏  艺术工作者

三年大疫,把貌似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国人打回原形。记得2019年朋友圈就流传着一句话:“这是过去十年最坏的一年,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一语成谶,三年下来,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让人心痛,难以置信、难以释怀。

有个名词,叫“卡夫卡式的社会”。回想一下,我们的确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荒诞社会。因为无论权力多么傲慢,规则多么离奇、谬误或不合逻辑,绝大多数人都会默默地、毫不犹豫地遵从,甚至还积极地参与、充当工具人。而极少数独立思考的人,在缺乏共同体的安全考量之下,不得不无奈地、痛苦地跟随。

最近看到朋友圈一位老师转了卢梭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他同时感叹:“……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也是一个无法对未来作出理性预期的时代,这种状态让人普遍充满焦虑,充满不安全感。”这应该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面对焦虑,我个人激励自己的方式就是:每天早上起来,目送孩子进入校园之后,回来路上坐在小区水塘边,内心安静下来,听着鸟鸣,呼吸着植物混合的新鲜空气,看着朝阳慢慢升起,感觉到温暖的阳光注入了全身生机和活力。然后,带着希望开启一天新的工作。同时,作为一个关注社会现实的艺术从业者,每天的新闻、社会事件都可以作为创作资源,促使我去思考,慢慢地可能会转化出自己的视觉思想资源,达到尽可能个人表达的目的。在创作的过程中,极大地安慰、治愈了我一直焦虑不安的情绪。

在创作中释放、治愈,大概始于我2005年研究生快毕业前。在我的绘画作品里,有一个面对古代大师诸如宋代艺术家们描绘的理想大自然主题系列,就是在那一年的焦虑和压力下开始创作的。这个系列一直在持续,时光飞逝,恍如昨日。用许倬云先生的话说,“人到了一定阶段,要学会向内走,安顿自己”。

向自己内心索取力量,我个人的感受就是需要经常独自面对大自然,面对我们的历史、传统文化,同时面对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不断学习、对比和省察。作为浩瀚宇宙中渺小的个人,我们还需要经常仰望星空,从上天得到些许力量,再回到自身,时常反省自己这样一个软弱的、缺乏公义和勇气的无奈个体,怎么样在这不确定的时代生活下去,不为明天忧虑,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05.

度过无助的人生状态:信念重于方法

余世存    诗人、学者

除了幸运儿,似乎每个人都会有一段无助的人生阶段。到了人生绝境的时候,人能怎么办?我们一般人爱说,凉办。

在人生绝境中,生活其实被简化到活着的极点。比如只求裹腹,和为填饱肚子而必要的劳作。也许一般人以为这还不算绝境,绝境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或人生实难、大道多歧。……

如果让两类人互相评判,后者会羡慕前者吃饱了睡得踏实,但在前者面前有优越感;前者会嘲笑后者无事生非,有福不享。如何度过无助的人生,这种评判里其实就有答案,但人们了解了未必去行动。人们还是陷在自己的陷阱里不会自拔。

我见过很多陷入绝境的朋友,一个朋友曾在酒后感慨,他这几十年就没有快乐可言。太苦了。有的人苦钱,有的人苦情,有的人苦性,有的人苦命。我年轻时曾写过这样的句子,早晨醒来即得寻一天所食……人到中年,我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四顾苍茫,一无凭借……

但是,我们仍活着。这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恩典、信念。因此,一方面是呼天抢地,一方面必须回到自己,回到活着本身,立足于自己活着来寻求超越。我知道很多陷入绝境的前辈和朋友,他们有的在绝无希望活着走出囚徒困境的情况下,在一张张火柴盒大小的纸片上写了一万多字的想法儿,他希望文字能记录自己,能跟这个世界建立链接;还有的人在无目的的生活中读起数学、文学,生活极简到饱腹后就是沉浸到人类文明的世界里……

因此,如何度过无助的人生?我以为最重要的不在方法,而在信念。我们可以说,对自己作为人类本体之善的信仰支撑了绝境之人,让他们在最艰难至暗时刻做出的选择逆袭成为文明的火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