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谁说女性不擅长数学?”

2022-11-25 18: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57年,包豪斯的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受到伊拉克政府的委托,为首都巴格达设计一所综合大学。三年前,对中东神往已久的格罗皮乌斯就到访过这座古老的城市,在一次酒会上,他遇到一群侃侃而谈的伊拉克知识分子,他们无不希望建立一所伊拉克自己的大学,加速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格罗皮乌斯接下了这个振奋人心的项目,并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不断前往巴格达,试图在混乱的政治环境中,推动巴格达大学的建成。

五六十年代的伊拉克,即便政变、冲突不断,但这个阿拉伯国家仍迎来了不可多得的黄金时代。反战、女性解放、自由主义......新的思想涌入伊拉克,也是在这一时期,现代建筑成为巴格达重要的城市组成部分。

除了格罗皮乌斯,伊拉克发展局邀请了许多大名鼎鼎的建筑师,诸如弗兰克·赖特、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康斯坦丁诺斯·多夏迪斯,他们皆为变革中的伊拉克留下作品。1969年,格罗皮乌斯去世,他为巴格达大学设计的“开放思想大门”(Monument of the Open Mind)将将落成,今后半个多世纪里,这座白色建筑见证了伊拉克的繁荣与衰落、平静与动乱。

Monument of the Open Mind

90年代声名鹊起的伊拉克裔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少年时代正是伴随着巴格达众多现代建筑的拔地而起,她的家就在巴格达第一座包豪斯风格的大楼内。

扎哈的设计风格大胆激进,一贯打破人们对建筑的固有认知,夸张的外部造型、别出心裁的内部切割、流动的曲线,无不彰显着她的天马行空。

2004年,54岁的扎哈成为首位斩获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的女性,颁奖词中说她获得世人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的确,相比同行,扎哈的建筑之路并不顺遂,41岁之前,虽然拿奖无数,但她一直是坐冷板凳的“纸上建筑师”。

2016年,扎哈正处在一个建筑师的巅峰时刻,却因心脏病逝世。她一生都在与人们对建筑、国籍、性别的偏见抗争,“建筑不再是男性专属的领域,认为女性无法进行三维思考的想法是荒谬的。”

(Architecture is no longer a man’s world. This idea that women can’t think three dimensionally is ridiculous.)

1985年,扎哈在伦敦办公室

01

“我在伊拉克时,很多女性从事建筑“

扎哈出生于巴格达的一个开明家庭,父亲穆罕默德·哈迪德是左翼政党伊拉克民族民主党(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母亲热衷艺术收藏,是扎哈的绘画启蒙。

扎哈被允许尝试一切想做的事,她坦言自己在巴格达度过了一个“美妙的童年”,优渥的家境给这个伊拉克女孩带来了广阔的视野,两河流域与古罗马遗迹、欧洲的现代艺术、涌入贝鲁特的新潮设计、古老波斯的繁复地毯图案,潜移默化地形塑着这位未来的设计师。

童年扎哈

8、9岁时,父母就放手让扎哈给家人设计房间、衣服、家具。扎哈也因此在11岁就立志成为一位建筑设计师。“我在伊拉克时,很多女性从事建筑,那时风气自由,每个人都能上大学,这并非奢侈的事。”

1968年,扎哈入读贝鲁特美国大学数学系(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70年代,她转入久负盛名的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简称AA)。

处在阿尔文·博亚尔斯基(Alvin Boyarsky)领导下的 AA,是当时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众多新鲜的想法从AA所处的古老建筑之中喷涌而出,每一个人勇于去做一个全新的现代主义者,他们在日后塑造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建筑景观,其中包括扎哈的老师兼好友、设计了央视大楼的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而扎哈,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不仅仅因为她身上强烈的阿拉伯气质,还因为扎哈本人就是AA的“小型反叛者”,她会将布钉在一起来制作衣服,也会在其他人没有真正在绘画或设计的时候,向阿尔文提出做建筑设计的请求。

20世纪初,至上主义的创始人马列维奇用一些“涂了颜色的方块”影响了现代艺术,20年代,他开创了实验性的建筑模型,被称为Arkhitektons。马列维奇的作品在扎哈这里得到了另一种诠释,抽象而又具有开创性的作品给了她极大的灵感,她从中捕捉到失重感并将其运用在建筑设计之中。

上:马列维奇 alpha Arkhitektons

下:1976-1977,Malevich’s Tektonik,©Zaha Hadid Foundation

毕业设计,扎哈交出了一份答卷——Malevich’s Tektonik,她将马列维奇的Arkhitektons改造成泰晤士河上的14层酒店的概念设计,几何重组之后在图纸中构造了一个看不见的立体空间。

几年后,香港山顶俱乐部的设计角逐让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扎哈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她击败了1700多个竞争者,在竞标中拔得头筹,“我的图纸一出来就引起震惊,80年代,还没人见过那样的设计”,她同样借鉴了马列维奇的形式语言,还能看到梅尔尼科夫、维斯宁和伊万·列奥尼多夫的影子。

1982-1983,The Peak Leisure Club,©Zaha Hadid Foundation

不同方向的石板层层叠加,泳池、餐厅、图书馆.....被排布在不同的高度,支出山体边缘,让人产生失重之感。“我从一开始就感觉到:对这些地况条件的任何干涉都不可能是垂直的,而必须是水平的。它也必须有一定程度的锋利——就像刀劈大山那样。”遗憾的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这个作品未能实现。

1986年,扎哈为柏林库达姆大街办公室设计的方案,将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进行了建筑学转译。两年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解构主义建筑”展览,标志着“解构主义建筑”的诞生,扎哈、彼得·艾森曼、弗兰克·盖里、伯纳德·屈米.....都在其中。

解构主义,来自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发起的哲学运动,这些建筑学大师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为建筑学上的“解构”。从绘画到建筑设计,扎哈把原本事物打破重组,我们不需要阅读或解释的“文本”,就能理解它们本身就是解构的。

了解当代建筑与解构主义

虽然有十年,扎哈的设计都停留在图纸阶段,并不被看好,但她的设计理念影响了更多年轻的设计师,她的重要伙伴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正是因此追随她而来。

02

“这就是我的舞蹈时刻”

1993年,扎哈43岁,她人生第一个落地的建筑项目终于建成——德国魏尔的维特拉公司消防站。与之后扎哈事务所经手的大型建筑相比,它显得有些“娇小”,只有852平米,混凝土浇筑的墙壁有着马列维奇式的棱角,斜刺的屋檐如刀一般,锋利尖锐,充满张力,它们共同组成一个随时能爆发的“运动冻结”(movement frozen)瞬间。

1990-1993,Vitra Fire Siarion

Photo©Helene Binet

维特拉公司消防站重新定义了空间,也重新定义了扎哈,人们发现,扎哈的设计构想完全可能实现。

但接下来,英国威尔士卡迪夫歌剧院项目给了扎哈沉重一击。扎哈赢了三次,但固执守旧的威尔士人以“难以建成”的理由拒绝了扎哈,他们想要富有冒险精神的建筑师,但无法接受一个女性、一个阿拉伯移民的设计。

重提旧事,扎哈仍觉得“可怕”(horrible),“非常明显,因为你是女人,而且是个外国人,设计还是反传统的。卡迪夫歌剧院是个公开项目,但非常政治化,我们最终停止了。”

1994-1996,Cardiff Bay Opera House

© Zaha Hadid Architects

歌剧院项目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扎哈和团队陷入不被业内认可的困境中,十人工作室已经无法开出薪水。但顽强的扎哈不会轻易服输,“我最享受的就是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开始不停地参加设计竞标,在得到新的机会之前,工作室已经有了上百次的设计经验。

1999年,扎哈为罗马——她童年到访过的城市——带来了一座当代博物馆: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简称MAXXI)。从空中俯瞰,整个L型建筑与周围的巴洛克建筑融为一体,混凝土浇筑的建筑主体犹如一条冻结的河流。MAXXI没有明确的室内和室外,扎哈用不断相交和分离的线条演绎出内与外的区隔变化,建筑内部,黑色楼梯在纯白空间中曲折交错,每到一层就会发现新的风景。完工次年,MAXXI就获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颁发的斯特林奖。

Photo©lwan Baan

1998-2009,MAXXl: Museum of XXI Century Arts

Photo©Helene Binet

这时的扎哈也逐渐从早期对马列维奇和他那棱角分明的构造形式的迷恋,转向更“平滑”的形式。在大学时期,扎哈曾被约翰·克兰科富有流动感的芭蕾舞深深吸引,“好的建筑应当是有流动性的,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舞蹈时刻。”

技术上新的可能性,也助力她完成那些“流动的乐章”,越来越多具有曲线形体的建筑出现在世界各地。千禧年,是属于扎哈的时代。

德国沃尔夫堡费诺科学中心,被称作“建筑冒险游乐场”(an architectural adventure playground),设计灵感来自“魔盒”,旨在唤起公众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常规的水平表面和垂直墙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倾斜的墙壁与如同山谷一般起伏的地面,扎哈团队花了18个月研究计算如何让这只“大象”立起来,建筑被巨型混凝土柱子抬高,自然光倾泻而下,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行其中,费诺科学中心成为公共领域概念的完美落地。

草图©Zaha Hadid

2000-2005,Phaeno Science Centre

Photo©Werner Huthmacher

2007年,前苏联国家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亟需一座打破僵化城市风貌的现代建筑。阿利耶夫文化中心,是扎哈最极致的设计,这座无与伦比的都市景观,集图书馆、博物馆、会议中心三种功能为一体,总建筑面积超过 57,000 平方米。波浪、分叉、皱褶以及曲折的建筑主体,让户外广场呈现热情活泼的动态感,每过一个转角,眼前就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伊斯兰书法的力与美,融入天花板、壁画、地毯的运用之中。

2007-2012,Heydar Aliyev Centre

Photo©lwan Baan,Helene Binet

03

“It's just hardwork”

早在80年代,还是AA讲师的扎哈就曾到访中国,被幻境般的中式园林吸引,她认为古老中国的园林布局与她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千禧年初,扎哈把目光投向迅速发展中的中国,她将这里视为“一张惊人的亟待创作的白纸”。迄今为止,扎哈团队在中国开展的项目已经超过一百个。

2002年,独特的“圆润双砾”造型在广州歌剧院的竞标中脱颖而出,扎哈击败了她的老师兼好友库哈斯。她的设计让人联想到广州的镇城之石——海珠石,"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古今”。紧接着,北京银河SOHO、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仿、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北京丽泽SOHO......相继落成。

2004-2010,Guangzhou Opera House

Photo©lwan Baan

当然,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仍然是扎哈的遗作——被《卫报》评选为人类新七大奇迹榜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19年,扎哈去世三年后,大兴机场正式开放运营,慕名前来参观的人数甚至一度超过旅客人数。这座有着近乎张狂外观的庞然巨物,总建面约143万平方米,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单点放射构型,最大程度节省了旅客的步行时间。

扎哈的参与,赋予机场更多的建筑之美。航站楼拱形屋顶钢结构投影面积达18万平方米,由8个巨大的C型柱和12根塔柱支撑,屋顶通过C型柱“延伸”到地面,自然光线从C型柱倾泻而下,仿佛让人置身光之山谷。

2014-2019,Beijing Dax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Photo©Hufton+Crow

造型灵动的C型柱,上宽下窄,底部最窄处只有3米,顶端最大跨度达23米,这是扎哈的一次大胆尝试,其实在之前,扎哈已经把C型柱运用伦敦Serpentine North Gallery的设计之中,那同样是一个明亮、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

2009-2013,Serpentine North Gallery

Photo©Luke Hayes

扎哈去世之前,最后一个大型项目是东京新国立竞技场。2012年,扎哈提交的方案从46个入围作品中盲选胜出,这个形似骑行头盔的设计充满了未来感与律动,得到了安藤忠雄的高度认可,也帮助东京赢得了2020年的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然而,扎哈的方案引来了桢文彦、伊东丰雄等人的指摘,扎哈不得不两易其稿,直到2015年,安倍晋三宣布该方案作废。其实一直以来扎哈的设计也因为高昂的建筑成本和维护成本被业内质疑。不妥协的扎哈又高调宣布重新参与竞标,最终,因为日本方面严苛的参选条件,她被迫退出了东京奥运会主会场的设计角逐。

除了建筑,扎哈的设计还囊括了诸如家居、香水、鞋子、饰品等领域,只需一眼,你就能辨认出扎哈的手笔。她不觉得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天赋或者运气,她永远相信,从至暗时刻到业界顶端,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努力。

扎哈设计的鞋(左上)、游艇(左下),包(右)

与扎哈共事几十年的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马赫,被问到“How is Zaha's ego?”他只用了一个词回答:huge。库哈斯在扎哈去世后,缅怀这位老友,说她有着“罕见的勇气”,并特地强调了她的阿拉伯身份,扎哈也曾把建筑来回她的来处——阿拉伯地区。华丽的黑衣之后,扎哈用自己的方式改变着世界。

��

扎哈有很多绰号,比如“女魔头”、“曲线女王”、“迪娃(Diva)”,但别忘了,2003年,维也纳MAK博物馆扎哈的个人作品展,工作人员穿着印有她语录的T恤——“如果我是一个男人,他们还会叫我迪娃吗?”(Would they still call me a Diva if I was a man?)

在巴格达时,扎哈遇到过一位致力于女性教育的校长,那位校长尤其重视STEM学科(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的教育。

她遇到越来越多优秀的女性,但她仍然觉得从事STEM工作的女性还远远不够,“当一个女人雄心勃勃时,会被认为是糟糕的。我认为过去20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但偏见依然存在。”一次颁奖典礼上,扎哈开玩笑地说:“谁说女性不擅长数学?”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

[黎巴嫩]埃利·G.哈达德 / [美]大卫·里夫金德 主编《当代建筑22讲:喧闹的远方》

Walter Gropius’s lost architectural dream for Iraq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官网:https://www.zaha-hadid.com/

纪录片 Zaha,who dares win

南方人物周刊《扎哈·哈迪德:已故传奇“建筑女王”留下叱咤风云未来感》

中国新闻周刊《一座面向未来的机场如何诞生》

撰文:熊Mur

《当代建筑22讲:喧闹的远方》

原标题:《“谁说女性不擅长数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