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识病寻源|化疗期间牙龈严重出血?你可能得了这种病

杨云龙/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与遗传医学系研究员
2022-11-29 13:16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城邦 >
字号

·1978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工作指出:在718例实体瘤患者中观察到,有10.4%的病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出血,其中近半与化疗药物有关。现今,更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这个发病率还是被低估了。

53岁的X先生患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但这不是最令他烦心的事。他最近得知,经过肠镜、CT、血液肿瘤标志物等全面检查,他被诊断为结肠癌,需要进行手术。尽管这个诊断结果令他心里一惊,但也并非毫无预兆。他之前的腹痛、便血等症状找到了源头。

听从医生的建议,X先生决定尽快接受手术,切除右半结肠。术后,X先生得知,手术取得了成功,病理报告和医生推断的一致:他患有IIIB期横结肠癌,已发生淋巴结转移。虽然医生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切除,并充分清扫了淋巴结,但术后仍需要配合化疗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X先生对抗癌疗法有一定了解,这种手术后配合化疗的方法叫做辅助化疗,可以杀灭微转移灶,减少肿瘤转移或复发。据医生介绍,为他准备的化疗方案是FOLFOX方案。这是一种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的三药联用方案。

自1990年代的初代版本起,该方案经历了大量临床试验,不断迭代,已经优化为疗效可观、副作用较小的化疗方案,是当前对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一线方案。FOLFOX方案每2周一个周期,治疗12个周期以上。

X先生满怀信心开始了辅助化疗。前10个周期中,他出现了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但并不严重。到第11个周期开始后,X先生晨起刷牙时吐出物中含大量血液,后来发现是严重的牙龈出血,下肢也出现了多处青紫色瘀斑。血常规检测显示,他的外周血血小板含量仅3×109/L,这和他化疗前113×109/L的数量有天壤之别。

X先生被紧急要求住院,医生告诉他,他很可能患上了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血小板数量过低,可能造成止血困难。不及时处理可能有生命危险。X先生从未听说过CIT这种疾病,不知道它的危险程度,也不了解其治疗方案。在化疗快要结束之时,却发生这样的事,躺在病床上的X先生陷入了深深地焦虑。

X先生的遭遇不是创作出来的故事,而是一个真实的典型案例[1]。CIT,是接受化疗的肿瘤病人中常见的一类化疗引起的并发症,然而很多患者对其不甚了解。关于CIT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化疗的由来

20世纪初,德国著名化学家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 1854–1915)在研究染色技术时想到,化学染料可以给特定的病原体染色,而不附着人体细胞。那么这些化学物质是否也能用来做药,杀死特定病原体,而不影响人类细胞?这位诺奖获得者尝试了成百上千种化合物,发现了可治疗锥虫感染的“锥红”和抗梅毒螺旋体的“606”,成为使用化学疗法治疗疾病的第一人。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埃利希教授并未就此止步,他将矛头对准了“众病之王”癌症,并设计了多种方案寻找能够抗癌的化学分子。然而,虽然他拥有庞大的化学品库,但对抗肿瘤细胞的努力却无果而终。他发现,这些化学分子不仅会杀灭肿瘤细胞,还会牵连到正常细胞 [2]。

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 1854–1915)。有机化学家、免疫学家和药物学家,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图片来源:www.nobelprize.org。

二战中,芥子气等剧毒化学品被用于制造化学武器,导致士兵和民众的重大伤亡。受美军委托,耶鲁大学两位药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吉尔曼(Alfred Gilman)和路易斯·古德曼(Louis Goodman)对芥子气的毒理效应开展研究。研究过程中他们想到,能否弱化这种毒气,从而杀灭恶性细胞?

经动物研究验证效果后,1942年,他们开展了一例人体试验,一位来自纽约的48岁的肿瘤患者,接受了多次芥子气注射。令人惊奇的是,合理使用这种化学毒剂使得这名淋巴瘤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3]。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埃利希教授的理念,开拓了肿瘤化疗这一巨大领域,并迅速扩展到多种化合物、多种癌症领域,直到今天,化疗仍是对抗肿瘤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随着化疗的广泛应用,研究者们逐渐发现了化疗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究其原因,即埃利希教授发现的化学药物对正常细胞的影响。由于这些并发症的存在,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有些严重的并发症会导致药物减量或停用,进而影响疗效及预后。X先生接受化疗后发生的CIT,就是这些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类。

CIT,化疗并发症之一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CIT的存在,1956年,《北美医疗机构》(Medical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期刊上刊登了一篇综述,将氮芥类药物明确为可导致紫癜的药物 [4]。此时距化疗问世仅10年,人们对于血小板减少的危害还未有共识。

1962年,著名统计学家,发明了曼特尔-豪斯泽尔统计方法的内森·曼特尔(Nathan Mantel, 1919-2002)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一项工作,证明了肿瘤患者中血小板减少和出血风险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其中部分患者可发生致命的颅内出血 [5]。这引起了临床肿瘤医生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输血小板等措施应对。

1978年,对于CIT患者,大多数癌症中心的做法已是预防性地输入血小板[6]。从198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对CIT开展了大规模的数据分析。1978年,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一项工作指出:在718例实体瘤患者中观察到,有10.4%的病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出血,而其中近半与化疗药物有关[7]。

现今,更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这个发病率还是被低估了。2009年和2019年,利用医保数据和电子病历数据的两项大规模临床分析证实,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中,CIT的发生率近10%。其中使用吉西他滨、铂类药物的患者发病率更高[8].[9]。

CIT除了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还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巨核细胞,成熟后将有膜包裹的细胞质碎片释放入血管内,成为血小板。血小板在骨髓中不断产生,又在脾脏和肝脏中被清除,寿命平均为7~14天。

健康人的血液中有大量血小板(100×109/L -300×109/L),主要负责凝血、止血作用。不同类型的化疗药物可以从干扰巨核细胞成熟、抑制血小板形成、促进血小板清除等多个步骤影响血小板数量。无论通过何种机制,血小板数量降低都是临床治疗的大敌。

在肿瘤治疗中,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时,疗程将被迫暂停或减量;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时,外科手术风险增加,将导致手术改期;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时,自发出血概率增加,可能导致生命危险。除此之外,CIT的出现会让患者感到焦虑及恐惧,加重心理负担。CIT还导致患者不能参加临床试验,因为很多试验对参加者的血小板数量有严格要求。

有研究表明,血小板减少是化疗剂量降低甚至中断的第二大原因[10]。在当今化疗药物已经日臻完善的前提下,如何防治CIT,进一步提高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成为肿瘤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如何防治CIT

对于X先生,除了停药,是否有较好的方法缓解CIT呢?相比于癌症化疗方案的严谨完备,CIT的临床治疗仍未成体系。以美国为例,目前没有明确的、指导性的疗法。现有可用方案如下:

(1)血小板输注。2017年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治疗指南中提出建议:对于实体瘤或急性白血病患者,在血小板低于100×109/L时可采取预防性血小板输注[11]。然而,血小板输注可能引入捐献者的血浆,导致溶血、输血相关肺损伤、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需要对输血安全额外关注。

(2)重组白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 rhIL-11)。在两项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重组白介素11可降低血小板输注的需要。该药物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12]。然而,使用该药物可能发生水肿、胸腔积液、心房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主要与液体潴留有关。

(3)重组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血小板生成素从1958年开始研究,发现其在肝脏、肾脏中产生,可结合于巨核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并显著促进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1995年开始进入临床试验,并展现了强大的促血小板生成效果。

然而,2001年发表于《血液》(Blood)的一篇报道指出,某些受试者反而发生了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能对外源输注的重组TPO产生了免疫反应,对其产生了抗体。这些抗体还攻击了患者自身的内源性TPO,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13]。目前,重组白介素11和重组血小板生成素已被写入中国的专家诊疗共识 [14]。中国的肿瘤科医师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额外关注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可以模拟TPO,作用于巨核细胞上的TPO受体,增加血小板数量。目前,三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eltrombopag、romiplostim和avatrombopag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血小板减少症。但其对于CIT的作用尚在临床试验中。由于其作用机制,一般认为这类药物只能帮助血小板维持,直到患者获得自发缓解,可能无法实现治愈。但当前学界对其寄予较大希望。

X先生听从医生建议,暂停了化疗进程,接受了血小板输注。很快他的血小板恢复到83×109/L。虽然还是低于健康参考值,但牙龈出血和皮肤瘀斑都得到了缓解。2个月后,他的血小板计数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脱离了危险。

化疗是癌症治疗的伟大进步,虽然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领域在飞速进展,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式仍是化疗。作为化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CIT的临床防治面临着困境。一方面,患者的生命受到癌症的持续威胁,需要用药;另一方面,患者面临药物导致的更为急迫的出血风险。

随着癌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迅速发展,在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对维护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疗的副作用及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有目共睹的,在临床中应做到对症治疗,适可而止。在基础医学研究中,更应不断探索,理解化疗引起的各类并发症的机理,最大程度地减缓这些副作用,增进患者的福祉。

(作者杨云龙,系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与遗传医学系研究员、副主任。疾病不断地改变着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但除了医生与医学研究者,人们很少有机会了解各式各样的疾病。“识病寻源”专栏将以一文一病的形式,介绍对疾病的认识进程,疾病的病因及其治疗。跟随医学科学的进步,理解现代医学。)

参考文献:

1.          Suh, S.E., et al., A case of oxaliplatin-induced 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 Blood Res, 2014. 49(1): p. 61-4.

2.          DeVita, V.T., Jr. and E. Chu, A history of cancer chemotherapy. Cancer Res, 2008. 68(21): p. 8643-53.

3.          Gilman, A.,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Fed Proc, 1946. 5: p. 285-92.

4.          Heck, F.J., Adverse effects of drugs on blood and bone marrow. Med Clin North Am, 1956. 40(4): p. 1077-90.

5.          Gaydos, L.A., E.J. Freireich, and N. Mantel,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between platelet count and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N Engl J Med, 1962. 266: p. 905-9.

6.          Schiffer, C.A., J. Aisner, and P.H. Wiernik, Platelet transfus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leukemia. Prog Clin Biol Res, 1978. 28: p. 267-79.

7.          Belt, R.J., et al., Incidence of hemorrhagic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JAMA, 1978. 239(24): p. 2571-4.

8.          Wu, Y., et al., Anemia and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for solid tumors: a descriptive study of a large outpatient oncology practice database, 2000-2007. Clin Ther, 2009. 31 Pt 2: p. 2416-32.

9.          Weycker, D., et al., Risk and consequences of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US clinical practice. BMC Cancer, 2019. 19(1): p. 151.

10.        Nagel, C.I., et al., Effect of chemotherapy delays and dose reductions on progression 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in the treatment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Gynecol Oncol, 2012. 124(2): p. 221-4.

11.        Mones, J.V. and G. Soff, Manage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in Cancer Patients. Cancer Treat Res, 2019. 179: p. 139-150.

12.        Tepler, I., et al.,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 in cancer patients with severe thrombocytopenia due to chemotherapy. Blood, 1996. 87(9): p. 3607-14.

13.        Li, J., et al.,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odies to thrombopoietin. Blood, 2001. 98(12): p. 3241-8.

14.        徐瑞华, et al., 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2019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 12(01): p. 51-58.

    责任编辑:曹年润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