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吃没意义的苦有什么好自我感动的?

2022-11-29 17: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千古名句告诉一代一代的人,成功需要积淀和付出,也就是吃苦。那些一代名将们大多有过坎坷的过去,承认苦难的意义让人们在微末时有了盼头和希望,也有了鲤鱼跃龙门的可能。

但在传颂这句话时,苦难与成功似乎很容易产生曲解。

说来凑巧,小时候的座右铭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还把这句话写在一张纸条上,卡在笔盒的内缝里,每次打开笔盒就能看到,以此来警醒自己。

90年代末的南方农村,温饱已经不是问题,我们大多孩子已经不用参与干农活。只是和城里的孩子比起来,我们的玩具很少,零食很少,娱乐也很少。那时候我理解的或者说被长辈灌输的“吃苦”,不过就是认真读书,不攀比吃穿,不浪费光阴。

我们都比较信服“知识改变命运”,下晚自习后,回宿舍大概半小时后就会熄灯,经常有人打着电筒在被子里看书、做题,并以此为傲。

参加工作后,每天公共通勤两小时、加班、常年无休、求涨薪、求晋升,一度以为这就是“吃苦”。直到失眠、迷茫、抑郁扑面而来,后来我离职两次,重新选择,终于换来了现在的平和。

我们“吃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夏天热冬天冷,除了骑电动车,我们完全可以搭公交地铁,甚至是打车。我们都要学会利用现有条件,给自己创造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没必要塑造吃苦的“假象”。

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吃苦,但不是吃下的所有苦都对实现理想有意义。

——圈圈圆圆

上学时,总能听到周围人说,你看那个孩子真能吃苦,每天学习到凌晨;上班后,长辈们夸赞的总是那些出生在经济实力不好的家庭的人,你看他们家里环境那么不好还能闯出来,真是能吃苦。

而我恰恰相反我从小到大都没有被任何一个人说过能吃苦,写完作业就睡觉,课余时间甚至培养点兴趣爱好,于是我总归是家长口中的散漫孩子。小小的我也认为,“哦~原来那就是吃苦”,于是我也效仿着他们的样子,每天即使没有什么事也熬到半夜才睡,将所有的兴趣爱好抛之脑后,有事没事拿一本词书装装样子,自然我也逐渐被别人看到,这个孩子真吃苦,“好卷啊”之类的词也成了我的代名。

但是,真的就是如此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不断的升学过程中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吃苦。

滑冰群里有一个武大的姐姐,成绩优异,专业技能强大,兴趣广泛,因为偶像所以学会了日语,爱上了滑冰,也用一个月时间考了花样滑冰一级证书。在我们的交流中,我也逐渐了解到,她从小也并不是那个很会吃苦的孩子,有着优质的睡眠质量和时间,家境也很不错,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她的优秀,她有自己的底气去尝试所有她爱的事物,她有着自由向上的灵魂,她可以在寒冷的夜晚打出租回宿舍,也可以和同学一起在寒风凛冽的清晨骑车上课;为了考下花样滑冰一级,她每天上冰练习,也放弃了许多聚会。吃苦不是她想要的标签,优秀才是;吃苦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她的选择,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和手段。再想想我,那些被标榜吃苦的孩子真的有这么优秀这么快乐吗,往往是没有,甚至只是为了别人说一句这么吃苦还没有好成绩,而将无尽的时间投入在没有效果的假努力中,这不叫吃苦,叫自耗。

吃苦不等同于受苦,吃苦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通过努力和提升不断接近目标的过程,熬夜,受冻只是将这个过程无限拉长,不仅没有效率更是伤害消耗自己,能力允许,更好的条件也是为了更加接近我们的目标。为了目标而舍弃的无效娱乐,舍弃的无效社交,专心于内,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而这才是真正的吃苦。

——Daisy_潘

在我自主创业之前,我已经打工十几年了。不论是打工,还是当老板,都各有各苦。

我十几岁辍学进城务工时,以为只要自己能吃苦,就能过上好日子。等我辞职创业后,我才明白老板也不是好当的。

首先,当了老板,就没资格任性了。老板肩上担子重,再难也不能撂挑子走人。其次,当员工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老板要处理形形色色复杂的人际关系。最后,当老板自负盈亏,要理所当然地承担所有责任。比如疫情严重,上班族宅在家也有工资拿,乐得放大假,老板就要自己消化所有的损失。

虽然当老板比打工更辛苦,但我还是选择吃当老板的苦,因为回报也是对等的。比如说,没有一个老板会纠结骑电动车还是坐公交,他们都开私家车。

——明天

越长大,我就越能感受到,父母辈所定义的吃苦和我们经历的这份苦,完全是两件事。

就像骑电动车这件事,要是放在我身上,我妈听了第一句话一定是:“哎呀,这么娇贵!风吹两天也不会怎么样啊。”这样的态度总让我觉得,他们丝毫没有考虑我的感受,只是一味地用他们的标准来划分。在他们的眼里,今天有工作有饭吃不算苦,出行有电动车代步不算累,只要你满足了最低的生存标准,其他事怎么算苦呢?

可大环境早已千变万化,有工作不等于铁饭碗,而是竞争压力大,永远有更年轻的人等待接手这个位置;电动车不过是上班族的代名词,年纪到了没辆像样的车还是会被诟病;有口热乎的饭吃早已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事实上,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发挥全部所能,才能给“时代进步”这四个字续上燃料。

这时候,冬天还要骑电动车上班,真的太苦了。

所以既然压力都这么大了,何不周末出去唱歌放松下?既然都加班一中午了,何不点杯奶茶喝喝?既然生活已经这么苦了,何不给自己松松绑,让自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享受下生活呢?

不必刻意吃苦,一切总会来的。

——时五

对于吃苦这件事,我也曾被父母说得想反驳却又无力反驳。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帝都,爸妈问我早上几点上班,我说九点到九点半之间到就可以。却没想到这句话成了一个类似被他们握在手心里的把柄。之后不管我是否说起工作太忙太累,又或是仅仅谈到工作,他们最终总会提起这个点,说,你们九点半才上班,还吆喝累,我们工作一辈子了谁不是七点就上班,你们七点还不起床呢,现在这孩子就是连点苦都吃不了……

第一次被说的时候,我还会解释到可以错开地铁早高峰,都是八小时工作制,并默默吐槽我们加班时间只会多,哪会少,哪有一天按时下班的,并且就算半夜微信工作群响了,你也不能装睡着……可是,他们依然只会觉得你是吃不了苦的。

还有很多次,每当路过一个劳动力市场,我爸总会指着那些干体力活儿的大叔们说,你看看人家多苦多累,在这一天也不一定找到活儿干,你再看看你们,什么苦也吃不了……

每当听到这些话,我已经无力反驳,不想与他争辩。小时候也总觉得干活、干体力活才是吃苦的。可是,只有干体力活儿才算吃苦吗?

不是的。

不是说干体力活儿的大叔们不苦不累,只是我们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每一份工作都有每一份工作的苦和累。如今时过境迁,生活在变化、工作种类也在变化,现在的我们整个人在工作里被电脑、手机捆绑,熬夜是家常便饭,大脑运转地昏天黑地,颈椎早成了老年状态,有时候倒宁愿把大脑放空,去干点体力活儿。

我们总是嘲笑自己是办公室搬砖的,但是父母却会觉得我们办公室坐着、吹着空调,好像看看电脑打打字就是我们的工作,这又有什么累的呢?

我想,除却那些贪图享乐、投机取巧的人以外,真正努力生活与工作的人,每个人的苦和累都是不同的,只有自己知道,是没有所谓固定标准的;更不是你做得到,别人做不到,就是别人不吃苦。

——橘喵喵

有些苦是不必吃的。

最近一直在学习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帮我解决了很多精神内耗,其中有一条就是有些苦你是不必吃的,甚至不吃那些多余的苦,反而过得更好。

骑电动车的比坐公交车的更能吃苦,这是神一样的逻辑。两者都只是交通工具而已,哪个对自己来说更舒适方便,就选哪个好了,跟能不能吃苦没有什么关系。

老一辈人的价值观中,有一种很朴素的愚昧:忍受身体上的不适,从事极其耗费体力的工作就叫能吃苦。就如徐志胜在脱口秀中讲到,小时候被逼着学电焊,村民夸他真是个能吃苦的好苗子。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技术为王,知识为王,这一整套老的价值体系都out了。

我觉得能吃苦是指能不能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敢不敢接受新的挑战;能不能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始终保持学习新事物的热情;能不能主动拒绝低级娱乐的满足感,钻研烧脑但能提升自己人生品质的东西。

至于生活上,我是极简主义者,但是完全不提倡苦行僧似的生活。人生苦短,给自己一点甜永远不是罪过。譬如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完全可以用鹅绒被替换老棉花胎,至少不用在寒夜中瑟瑟发抖。睡眠质量高,第二天可以精力更充沛地迎接更多的挑战,工作更出色,你不仅可以赚回鹅绒被的钱,还能实现更多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活得有滋有味。

这不叫不能吃苦,这叫懂生活。

——不系之舟

还有很多朋友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吃苦的经历,有学生时代的忍耐和坚持,也有步入社会后的勤勉和克制,有的是在忍耐身体层面的艰辛,有的是在磨炼心理方面的韧性,但无一例外的是,大家认为值得的苦,都是奔赴自己理想过程中经历的折磨——从来不是岁月静好时非要给自己找点不痛快。

中文太过博大,我们把形形色色的“不痛快”都归纳到了小小一个“苦”字里。可是,有亲身体会的人才知道,苦是不一样的,奔跑时脚下的石子和脚背上故意扎的玻璃碎片,并不是一个东西。

混为一谈,是对自己的辜负,也是对他人的冒犯。

—END—

题图 | 素材来自freepik

配图 | 文中配图均来源网络

(本文系“人间故事铺”独家首发,享有独家版权授权,任何第三方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原标题:《吃没意义的苦有什么好自我感动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