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博物馆与大都市|熊月之:博物馆的展览是上海城市品格的体现

澎湃新闻记者  谷晓丹
2022-12-12 15:2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编者按】

2022年12月21日,是上海博物馆开馆70周年的日子,70年来,这座博物馆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经历了怎样的融合与互动,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中有着怎样的责任担当?上博这座文化地标,在展现城市文化积淀,打响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见证和讲述着历史,更在于它为未来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

在上博7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爱上博物馆”专题,讲述“博物馆与大都市”、“博物馆与都市人”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见证历史,望见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是上海博物馆多年的老朋友了,他对中国和上海近代史研究较多,也在上博“江南文化讲堂”中多次担任讲师,让大众通过博物馆讲座更好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上博是如何通过展览、讲座等方式,在无形之中塑造和影响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博物馆与大都市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在熊月之看来,上海和上博之间相互影响和成就,“追求卓越”是他们共同的精神文化内核。而和其他博物馆相比,上博独特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优势又和上海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澎湃新闻:上博“江南文化讲堂”和其他博物馆讲座相比有何不同?

熊月之:我在“江南文化讲堂”主要讲述和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有关的内容。上博讲座的特点在于,它在讲述时结合了博物馆相关收藏和展览,比较有具象性。做讲座时,不同专家同台讲授,分别从历史、文化、博物收藏、社会实践等不同角度,让观众更为立体地获取有用的知识信息。 

比如,我会从自己所从事的历史文献学角度讲解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主要涉及相关书籍和文章,而博物馆则是从文物收藏角度。对参加讲座的观众来说,可以将文献与文物两者结合学习,对知识信息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抽象。

澎湃新闻:除了“江南文化讲堂”,您作为学者还与上博有哪些方面的合作交流? 

熊月之:上博不仅有主题讲座,还同时推出相关展览和系列丛书,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来自学者方面的知识支持和意见建议。学者在讲座中交流的内容,可以结合博物馆文物收藏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书籍和材料。如上博“江南文化”系列讲座、展览的内容,最后就集结成系列丛书《何以江南》出版,书中有很多文物收藏配图,很有博物馆自身的文化特色。

可以说,上博是一边办讲座、展览,一边提升学术研究水准。比如上博在举办上海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展览时,也需要同时研究上海历史。一方面,办书画展离不开历史学素养;另一方面,董其昌书画也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因此,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可以借此合作机会获得相关知识,从而有助于各自的学术研究。 

澎湃新闻:您平时喜欢来上博看展览吗,特别关注哪方面? 

熊月之:我在做历史研究的时候比较喜欢来上博看展,特别关注瓷器和书画方面。对我来说,欣赏书法能带来一种愉悦感,博物馆的很多文物收藏也值得被反复欣赏。 

在上海社科院工作期间,我曾多次陪同国际交流的外宾来上博观展。对这些外宾来说,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历史,仅靠文献书籍太过抽象,但通过博物馆文物就能更具象地看出一个地方的文化。 

博物馆文物收藏通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当地发掘的与该地文化有关,另一部分往往来自个人收藏,以买卖、捐赠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转到博物馆,这类文物所展现的历史就不一定与当地文化有关。但正是因为无关才有价值,否则就太局限了。 

澎湃新闻: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先去它的博物馆,如何理解博物馆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熊月之: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座城市的信息库,不同时代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其所收藏的文物展现出来,这种具象方式比历史文献更能刺激人想象。 

这些年来,上博也在影响着上海市民的文化。无论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还是历史时刻,上博都会有意识地举办相关展览,文物成为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 

比如近期的“宅兹中国”展,表面上呈现的是中国上古时期夏商周的信息,实际是希望人们可以从中思考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而“江南文化”展则是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的历史脉络。 

澎湃新闻:您眼中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品格是怎样的,它体现在哪里? 

熊月之: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品格如果归纳总结,就是开放、创新、包容。尤其“开放”是上海的一大特点,这使其具备了明显优势。 

上海不仅有国际展览也在国外办展,这都是开放的体现。除了上博自己原有的收藏,由于上博位于国际大都市上海,大众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国内国外博物馆的知名文物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获。 

“追求卓越”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大特点。一个城市正是因为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才有意识将来自上海本地和外地的大量文物进行收藏、保管和展示。 

我们看到,上海举办的很多博物馆展览,其实都是上海城市品格的体现。要知道,举办博物馆展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投入,但是为了呈现一场精彩的展览,上海的博物馆愿意用心去做。这就体现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因为博物馆展览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带来文化上的愉悦享受,这样的付出就有意义和价值。 

澎湃新闻:上博和其他城市博物馆相比,带有哪些上海独特的城市印记? 

熊月之:上博与那些地下发掘文物丰富的博物馆相比,更有开放意识。受地理因素影响,上海并不是一个自产文物的大城市,而之所以今天在收藏和展览等方面走在全国博物馆前列,都是后天努力的结果,是上海的城市精神在其中起了作用。 

除了反映所在地文化,博物馆文物还可以反映收藏人本身的文化。在上海漫漫历史中,有很多对文物有收藏兴趣的大家。他们为了能让手中文物拥有永久保存价值、避免意外流失,就会选择捐赠文物,而上博是他们最佳的捐赠单位。 

因此在上博,通过文物不仅能看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还可以看到文物捐赠人身上的文化,以及对于文物的鉴赏水平。可以说,文物不仅体现了一座城市过去的历史,也反映着城市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的历史。 

澎湃新闻:上海从哪些方面造就了今天的上博,这是由什么原因决定的? 

熊月之:从历史角度来看,今天的上博之所以文物收藏这么多,都和上海文化市场的发展不无关系,这也是海派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大量财富在这里集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增加,这就带来上海文化市场的日渐繁荣。为了高价售卖书画等收藏品,不少货商从外地赶来上海交易买卖,整个文化市场的鉴别能力,就在频繁交易买卖的过程中得以提升。从鉴别到交易,这一市场链条也开始变得相对完整。 

澎湃新闻:一座博物馆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您认为上博和上海这座城市之间共同的精神文化内核是什么? 

熊月之:上博代表了上海的文化形象,它既是上海文化的名片也是窗口。人们可以从上博看到,上海不仅是一个近代崛起的城市,还是拥有深厚积淀的古老城市。这种积淀,主要是来自上海这里的人,是他们将古老的文化传统一代代传承至今。 

上博和上海共同的精神文化内核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追求卓越”。一座博物馆仅靠开放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强烈的博物意识。归根结底,只有追求卓越才能不断进取和提升自我,努力打造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