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公祭日丨历史不容忘却,我们永远铭记

2022-12-13 12: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22年12月13日

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防空警报再次响彻南京上空

祭奠三十万死难同胞

铭记历史,不为延续仇恨

只为坚守和平

我们不会忘记,85年前的冬天,拉贝、魏特琳、米尔斯、贝茨、马吉等二十多位国际友人决定留在南京,与中国人士建立南京安全区,保护手无寸铁的难民。

黑暗之中,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在金陵大学医院(现南京鼓楼医院),在拉贝先生的寓所(现小粉桥1号拉贝故居),在这3.86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到处闪耀着正义、善良与人性的光芒。而这光芒,点亮了25万难民生的希望。

我们也不会忘记,华裔女作家张纯如替历史呐喊,用一己之力照亮了这段黑暗的历史,她一生短暂却充满力量,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个冬天,她已经离开我们18年了。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公园,有一棵“音乐树”。这是一棵大枫杨树,很多观众参观史实展后来到树下休息,都会惊奇地发现树下能听到音乐,从《南京难民合唱曲》到《感同身受》,从《胜利号角》到《生命之光》,坐在四面凳子上听到的音乐都不同。

大枫杨树早已成为纪念馆的一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它始终在这里默默守候参观者,也守护着我们每一个在这里工作的人,它仿佛在说:放慢脚步、停一停、听一听。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铭记、感恩、致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生命之力”——《南京难民合唱曲》

观众在大枫杨树南面写有“生命之力”的凳子上坐下,面对着新生长出来的漫山遍野的紫金草嫩芽,听到的歌曲是1938年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被难民亲切称为南京安全区“粮食运送大使”麦卡伦写下的《南京难民合唱曲》。

南京沦陷后,食物紧缺。1938年初,国际友人设法将募集到的蚕豆从上海运到南京,分发给难民。麦卡伦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歌,也被难民称为《蚕豆歌》。“渴望用蚕豆做早餐,蚕豆做午餐,蚕豆做晚餐……”你听,这首舒缓忧伤的歌曲,是对难民的慰藉和鼓励,传递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生的希望。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希望之寄”——《感同身受》

大枫杨树东侧的椅子上刻着“希望之寄”四个字。坐在上面,面朝展厅方向,意在回望历史、感同身受。

坐在这里,你将听到当年留守南京鼓楼医院的外科医生理查德·布莱迪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在2019年“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上演唱的一首歌曲:《感同身受》。1938年2月,理查德·布莱迪克服重重困难回到鼓楼医院,和一直留守在南京的威尔逊医生一起救助难民。

他的曾孙女梅根·布莱迪长大后,被曾祖父这段往事深深触动,写下了《感同身受》这首歌。她希望通过这首歌,让世界各地的青年一代都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感同身受”。

“胜利之声”——《胜利号角》

在大枫杨树的北侧,座椅上刻着“胜利之歌”四个字。坐在此处,面朝胜利之墙,倾听着大树传来的《胜利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这首《胜利号角》出自国家二级演奏员、江苏交响乐团低音提琴首席、驻团作曲和即兴钢琴演奏家李杰的原创曲目,由江苏省交响乐团首席小号演奏家高飞和他的小号重奏团演奏。乐曲通过逐渐澎湃而激昂的旋律,展现中国人民从艰苦奋战直至最后胜利。

“和平之愿”——《生命之光》

大枫杨树西侧的座椅上刻着“和平之愿”四个字。坐在这里的参观者,面向和平女神,聆听《生命之光》,领悟和平的珍贵。

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命之光》选自大型原创歌剧《拉贝日记》,表达了对约翰·拉贝、明妮·魏特琳等一批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的感恩之情。他们当年竭尽所能保护和救助难民、记录和抗议日军暴行,他们的善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原文综合转载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微信公众号,有修改。

推荐阅读

《南京不哭》

作者:[美国] 郑洪

“历史不容以理念剪裁”

《南京传》

作者:叶兆言

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

原标题:《国家公祭日丨历史不容忘却,我们永远铭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