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汶川十年镜头无尘|宋杨的自选照片:打通“生命之路”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李知觅
2018-05-12 18:41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澎湃新闻编者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外众多媒体记者前往灾区进行报道。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澎湃新闻特别策划《汶川十年·镜头无尘》系列报道,与当时深入灾区的九位摄影记者对话,发掘影像背后的感人故事。在路透社驻中国站工作的宋杨是最早进入“5·12”地震核心区的外国媒体摄影师之一,他从灾区发回的照片被全球多家媒体刊发。

【澎湃对话】

澎湃新闻:什么时候抵达灾区开始采访,什么时候结束的?

宋杨:我是2008年5月13日凌晨5点抵达都江堰的,5月25日在绵阳平武县结束采访后离开四川。

澎湃新闻:10年了,关于那场地震,闪回你眼前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

宋杨:是都江堰新建小学废墟中的孩子们。当我到达新建小学门口的时候,五层高的教学楼被压缩成一层,我站在一个废墟上,不小心踩到一具还柔软的遗体。

澎湃新闻:在地震现场采访的经历中让您印象最深刻的事?

宋杨:印象最深刻的是映秀小学外一位遇难孩子的母亲。她在废墟附近蹒跚着,像失去灵魂的驱壳在游荡,眼里仿佛失去了光亮。她甚至感觉不到有人她向打招呼。

澎湃新闻:报道汶川地震的经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宋杨这使我更容易理解这个国家、理解我生活的环境。我本人的生活状态并没有被影响。

澎湃新闻:在灾难报道中,什么是“好”照片?

宋杨:面对灾难,摄影记者要尽可能地客观报道,反映所见的真实情况。我认为“好”照片是能真实重现灾难现场的。我在地震现场拍的照片没有任何主观立场,只是反映当时我看到的灾区的真实状况。

澎湃新闻:当年的采访中有什么觉得遗憾的?

宋杨:也许是因为我的工作性质,快速提供真实的现场图片是我的任务,但很多照片也没来得及拍,有太多是在肾上腺激素支配下按下的快门,缺少了思考。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我的工作节奏慢下来,能更深入地关注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小细节。

【影像故事】

宋杨决定徒步进入汶川。随后的八小时里,宋杨听到所有关于震中的消息,都来自迎面走来的幸存者。

2008年5月16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的灾民。宋杨 图

在一条不断有石头滚落的公路上,一辆通讯抢修车被拦截在巨石前。车里的抢险队员拜托宋杨:“如果能进到映秀镇,麻烦留意一下我的朋友是否安全。他叫谭国强,是映秀小学的校长。”

5月16日,宋杨在映秀小学校的废墟上找到了满身尘土的谭国强,他和家长们在这里已经守了两天两夜。宋杨用卫星电话联系上北京的同事,让同事打电话转告先前遇到的那名通讯抢险员。在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里,这成了映秀镇为数不多可以顺利报出的平安。

在宋杨准备撤离映秀时,他忽然听到一支熟悉的乐曲,是他的手机铃声响了。通讯终于恢复了。

2008年5月16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运送物资和武警战士的货车在扭曲的楼房前驶过。宋杨 图

被毁坏的大桥在地震中被截成两段,摆渡是离开这里的唯一方式。往来船只的数量有限,宋杨和灾民们坐上开往都江堰的轮渡时天色已有些昏暗,这群逃出灾难的人们脸上写满了疲惫、悲伤,以及一丝如释重负。

2008年5月16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坐船离开震中映秀的灾民们。宋杨 图

宋杨记录下了一个让他无法忘记的背影。一位修女双手插在口袋里,凝视着眼前被扭曲的楼房。

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什邡市仁和村,在地震废墟前的修女。宋杨 图

5月19日,宋杨走进了什邡市仁和村,整个村子寂静得令人毛骨悚然。没有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没有大型机械运作的响声,只能听到先遣队员挖掘废墟的声音。整座小镇没有一处是不需要救援的,只有那些不放弃的家属一直守候在废墟前。在一幢倒塌的楼房前,宋杨看到一块白墙上写着“楼梯口有人需要救援”。

2008年5月19日,四川省什邡市,写在倒塌楼房上的求救信息。宋杨 图

震后几日的道路封闭使当地物资极度匮乏。伤员们缺少药品,救援人员们也面临着缺水少粮的窘况。街道上随处可见背着家电,或用推车带着受伤家人往镇子外逃离的灾民。他们告诉宋杨,不知道外面是怎样的情况,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但外面的状况一定比这里好。”

几天后,当宋杨看见一辆货车满载着物资和武警战士行驶在街道上时,他突然意识到:“生命之路”终于被打通了。

2008年5月19日,四川省平武县,写在倒塌楼房上的求救信息。宋杨 图

【摄影师档案】

宋杨,男,1979年生于甘肃兰州,路透社驻中国站摄影师。曾供职于《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陈曦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