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入殓师:“丧丧”的年轻人,如何看待死亡与告别? | 湃客Talk

2022-12-22 09: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为一位女性入殓师,张彦见过太多的人间冷暖。从恐惧到坚持,这份工作带给她很多感悟。

冬至是传统祭扫的日子,现在的年轻人还会跟随父母去扫墓祭祖吗?他们会选择如何告别亲人?

本期湃客Talk,邀请到张彦给我们分享入殓师的经历,或许你能从这些“死亡故事”中找到“生的意义”。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对话入殓师:“丧丧”的年轻人,如何看待死亡与告别? | 湃客Talk
从出境领队到入殓师

成为入殓师是件阴差阳错的事情。之前,我做了10多年的境外旅游领队。

第一次接触到逝者,是因为我的爱人答应了逝者家属为老人做遗体美容,但联系不到遗体美容师。我之前接触过彩妆美容,所以爱人回来跟我商量,希望我来顶替。

当时我是拒绝的,我觉得我的胆量还不足以让我去从事这个行业。可是听家属说了老人生前的事情,我决定要尝试一下。

家属告诉我,老人生前非常爱美,就连早上买菜都会化妆,但因为得病,面色非常不好。他们接受不了老人这样离去,也知道我并不会遗体美容,却仍希望我试一下。

给老人化妆的前一天,我整整一晚上都没有睡,上网查了很多遗体美容的资料,又给很多同行打电话请教。

第二天,我见到老人的时候,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在鞠躬的过程中,我是非常恐惧的。我跟老人讲:“奶奶,我是第一次化妆,但是你要相信我的技术,我会让你变得漂漂亮亮的。”

当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老人面部的时候,心里就很释然了。老人的脸是冰冰凉凉的,没有一丝弹性,我觉得这是个可怜人,无论生前多么爱美,经过病痛的折磨,她不能以很好的状态见到自己儿女的最后一面。

当时我把所有的彩妆用品都拿了出来,但其实化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了表达歉意我还给老奶奶编了两个小辫子。最后家属跟我深鞠一躬表达感谢的时候,我觉得我坚定了从事这一行的想法。

 

三个死生故事

我工作到现在三年半,有很多家长里短。今天想分享一些值得年轻人引起重视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有关瘫痪儿子照顾卧床母亲的。

这户人家的情况很特殊,儿子在十几岁时高位截瘫,当时母亲把工作放下,一心一意照顾孩子十多年。一直到近两年,母亲的身体不好了,改成瘫痪的儿子照顾卧床的母亲。

在老母亲百年的那一天,儿子说的一句话让我们所有工作人员都流泪了:“母亲照顾我12年,我今天爬着也要送我母亲最后一程。”

当时我们接到社区电话,带好了清理的工具上门,原以为残疾人照顾不便,家里会脏乱差,老人会长满褥疮。没想到,老人在结束生命这一刻,身上没有一处褥疮和破损,非常干净。

家里所有的家具都经过改良,包括洗手池、洗菜池都很矮。老人儿子就这样每天推着轮椅做饭,伺候母亲。

我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位逝者家属却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在等待灵车到来的时候,我们想帮逝者儿子把老人抬到灵车上。但儿子却要求一定带着他,他想送母亲最后一程。

为了满足他的愿望,我们其中一位老师背着逝者家属,他紧紧拽着老人盖单的一角,一直送到老人上灵车,虽然借不上很大的力,但也满足了。

后来,协调治丧事宜,来来回回办手续,都由我们的老师背着家属。儿子全部亲力亲为,所有的东西都给母亲最好的。

到了出殡的那一天,去灵堂下跪的那一刻,他依然由两个老师搀扶着,跪得很费力。他跪下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泪奔了,觉得这样的母子情是什么都换不来的,真是非常难得的乌鸦反哺之情。

我想给大家分享另外一个故事,正好和他相反。

也是在半年之前,我们接到家属的治丧电话,还特地嘱咐要带好清洁工具。我们下意识认为卧床的老人会有一些褥疮,但到了现场以后,依然非常惊讶——整个床铺上、枕头上,老人的身上、墙上,全都是血。

原来,老人在就餐过程中,被食物划破了气管,所以他不停地咳血,但却没有人帮他擦去陈年和新吐的血渍。

当时是在夏天,老人赤裸着上身,下半身也只穿了一个纸尿裤。我们想给老人擦身,要求把老人生前的衣服拿过来。家属竟没找出一件。

家属说,老人已经有十几年没穿过衣服了,这些年全都是辗转养老院和依赖护工,家里人只是逢年过节来看一看。

这让我们特别诧异,因为孩子的房子、车子都是老人买的,而这些年老人的所有费用虽然都由孩子来承担,却没有过来看一看老人。

我们在屋里帮老人整理遗体,孩子还站在外面给别人打电话,他可能是在忙于工作,或者为家庭奔波,但在这一刻,我们多想让他把手机放下,过来看看父亲最后一面。

等我们帮老人穿上衣服,全部弄干净后,告知家属过来,准备跟老人告别了。家属说的话却让我们特别心寒,他说:“好了,叫车拉走”,连进都没进来。

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太忙、疲于奔波,为了给老人更好的生活,把原本照顾老人的时间用在了赚钱上,却恰恰忽略了,对于老人,陪伴是最重要的。

我给大家分享的第三个故事,则是警示年轻人注意手机安全的。

如今是网络时代,很多年轻人习惯每天握着手机,不陪伴老人,连自己的伴侣和孩子都少于陪伴。我遇到过很多关于手机的故事,例如去年夏天,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件。

一位家属打来电话说,要和我们协调一下治丧事宜。我们习惯地问逝者多大年龄、是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家属只说逝者年龄特殊,在我们的追问之下他才坦言,逝者是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

去现场那天,我很清楚地记得,刚下电梯就听到孩子妈妈撕心裂肺的哭声。当时现场还有勘察人员,法医发现孩子的指尖呈黑紫色,认为孩子是在玩手机过程中触电身亡的。

据孩子母亲后来回忆,她在厨房做饭时听到孩子一声尖叫后就没了声音,等她从厨房走到客厅,发现孩子手里拿着正在充电的手机。母亲立马给孩子做心肺复苏,拨打120。可是还没等到救护车来,孩子的心跳已经停止了。

我经常和我身边的朋友分享这个故事,希望大家在互联网遨游的过程中,不要忘了安全,这真的非常重要。

 

偏见与感悟

“入敛师”是我们殡葬礼仪人员的全部统称,下分殡葬礼仪师、遗体美容师等。像我现在的工作是遗体美容师,我丈夫是殡葬礼仪师,我们两人正好组成了入殓师的全部。

我天生长了一张娃娃脸,而逝者家属更愿意接纳年岁比较大的、长相比较老成的礼仪师。所以我接触这一行,只能在入殓这一中间环节去尽绵薄之力。

我和丈夫现在是个体经营,收入在哈尔滨属于中上等。从事这一行,我们平时会为一些困难户提供免费服务,回馈社会。

我的家人第一次知道我从事这个行业,是我正式从业的半年以后。这半年我瞒得滴水不漏,尽量减少回娘家的次数,把工作电话留在车里打。

直到后来,我母亲的同事在媒体上看到了我,才知道我做了这一行。我妈妈的思想是非常保守的,在她的观念里,这一行会有很多的传染病,而且还很“邪门”。所以我回家后,妈妈跟我发了很大的脾气,为了让我改行还把孩子接到娘家去,不让我看孩子。

但当时我已经见过很多人间冷暖,体会到这个行业特殊的意义,所以是不可能离开的。我给妈妈看了很多我的案例,逝者整容前后是什么样,还有家属给我发的感谢微信。大概一周左右,我妈就释然了,她的态度变成“我不支持,但是我也不阻拦你”。

但后期她有很多小动作仍让我很难受。比如我每次回家的时候,我妈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回来了”,而是“去洗手去换衣服,今天干没干活,你先不要碰孩子。”那个时候就会感觉很难。

到现在,我妈妈已经很习惯了,因为有很多对于这一行的正面报道。我现在的工作,既得到了家人的肯定,也得到了逝者家属的肯定,我觉得我可以坚毅地在这行一直走下去。

从事这一行以后,我慢慢地感觉到我们很怕生离死别。有的年轻人可能会认为,既然都从事这一行了,你就把生死都看淡了,其实我越来越害怕熟悉的人或是家人离去。

我曾经入殓了自己认识的朋友,她是突然得疾病过世的。原来她是一个比任何人都要爱美的人,可是为了家庭和孩子,她很少去打扮。偶尔烫了头发、穿了新衣服,都会到我这来展示。

突然有一天,她的爱人来电话希望我去一趟,说她时日无多了。我到了医院才发现,她已经让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了,我立马就掉下眼泪来。

唯一一次,无论给我多少钱,我都不想接这活,因为我希望她不要走。但是没有办法,一周之后她还是走了。

当时我给她穿衣服的时候,戴了很多层口罩,还戴了护镜,因为这行有规矩,亲人或朋友的眼泪不可以掉在逝者身上。我当时是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去给她穿衣服,我给她搭配了非常好看的衣服,挑了她喜欢的颜色。给她穿完衣服的时候,我的护目镜已经看不清了,里面除了眼泪就是雾气。

你们理解的入殓师都是已经看惯了生死离别、没有感情的机器。其实对于陌生人来讲,我们可能冷漠但不失专业,可是如果我们遇到自己认识的人或者自己的家人,依然会非常难受。

如果有人问我,做入殓师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影响?我认为,应该珍惜我们身边的人、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不要让最后的遗憾陪伴你后半辈子。

 

年轻人如何看待

死亡与告别?

近来有很多殡葬题材的影视作品,比如《人生大事》《三悦有了新工作》,这些剧集我都会看。除了看整个剧情的走向,还会看是否专业、是否贴近我们殡葬人的生活。

好比《人生大事》,电影里一位逝者已经僵硬了,三哥用毛巾热敷他的手腕、脚踝的筋骨以及按摩的手法,剧组一定是咨询了资深殡仪师才能拍出来。

还有《三悦有了新工作》后半部分的“临终关怀”,也和我们现在的工作状态非常贴近。

现在提到临终关怀,涉及非常残酷的生与死的选择。老人突然之间得了要命的重病,一种选择是家里把所有的钱都拿来治病,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抢救,人没了,钱也没了。另外一种是选择直接放弃治疗,让老人平静地离开人世间。

我们经历过很多重症监护室里发生的故事,希望年轻人更多考虑的不是钱财,而是老人的意向。他是不是需要我们陪伴他最后的那两分钟,而不是在冰冷的仪器下多活两小时。

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媒体报道关注殡葬行业,大家已经能坦然接受这一行。但同时,很多年轻人经常把“丧”放在嘴边,好像已经没有什么顾忌,也不再持恭敬的态度(对待死亡)。比如,我们遇到过逝者的儿子想要为父亲江葬,他简单拿了个鞋盒,就把骨灰装走了。

其实有些电视剧或是媒体报道,部分是美化、夸大的,从而错误影响了人们的判断。比如《人生大事》里,三哥把父亲的骨灰炸到了天上,我们并不提倡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我们希望大家还是把老一辈的传统继续发扬下去,保留一部分的亲情。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你可以把东西简化,但是该有的民俗传统不要丢弃。

我们向老人告别的最后一拜,其实是偿还了老人给你生命的恩情。父慈子孝,乌鸦反哺,如果你想要让你的子女孝顺你,一定要孝顺你的父母。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忙,没有重视很多关于丧葬的节日,比如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过节其实也是提醒自己去缅怀曾经对你有过教养之恩的长辈,这也是一种生命教育。

【时间轴】

01:33 从出境领队到入殓师

02:42 为爱美的老人化“人生最后一次妆”

06:16 久病床前无孝子?两个完全相反的故事

16:29 手机之殇:八岁孩子触电身亡

24:58 入殓师的家人,能理解这份工作吗

28:37 入殓师最害怕什么

33:55 《人生大事》拍得专业吗

35:12 临终关怀的艰难抉择

37:26 年轻人如何看待传统丧葬

*文字内容为节选,完整版请收听节目音频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主播、撰文 / 陈玉坤

监制 / 徐婉

海报 / 周依

运营 / 胡雅婷

实习生 / 白丽斐 张译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