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雯:创新组合水功能,让水与城市生产更融合

陈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朱玫洁/采访整理
2023-01-02 13:5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规划中很多的区域概念都与跟水有关,比如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区、环杭州湾城市群、淮海经济区等等。

为什么人们习惯用水系来划定经济区?

在经济地理中,地方通过水系形成紧密的联系,并不少见。

这些区域格局实际上是一个个流域。水系为地区带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关系。水的流动为上下游带来水量、水质的影响,使各地关系紧密起来。

比如水量,洪水时期,上游水蓄多了,下游洪灾的危险性就降低。干旱的时候,上游多截留,下游水就少很多,地方用水可能有困难。水质方面,上游排污,下游就要遭殃,这也是大家熟知的。

水是上下游合作非常关键的一个内容,很多地方除了以行政区划的管理以外,都会以流域来统筹一些水环境、水合作的管理,比如长江、淮河、黄河、珠江的水利委员会,太湖的流域管理局等等。

江河塑造长三角贸易网络

中国尤其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兴起,也与水系息息相关。

沿长江、环杭州湾这类区域规划大约在2000年左右兴起。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地开始建设开发区,走到依靠全球化吸引大量的FDI市场化的发展阶段。

也在这时,重化工业一类的产业兴起,比如石化、钢铁、大型装备,包括船舶海工等等。大型装备的运输,很仰仗航运、排水及用水的条件,大部分都需要以水路来解决交通问题。

2000年初,国际物流在全球化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大家对建设港口热情很高。包括杭州湾在内的湾区、长江口等水资源丰富、有较好排水条件的区域受到重视。

就长江来说,其上游河道相对弯曲,浅滩多,但它下游航运条件,尤其南京以下区域几乎等同于海港条件,疏浚完后,大概10万吨的船舶也能通航。

上海的航运最早就在黄浦江,一般通行千吨级船舶,随着大型船舶发展,港口慢慢往长江口移往外高桥一带。外高桥又受到了长江口拦门沙的影响,港口整体外移到了东海的大小洋山,面向海域当然就水深。另外,长三角宁波舟山港的水深条件也非常好。

2022年12月18日,浙江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作业场景。视觉中国 图

对于航运,仅仅一个大港肯定不够。港口需要成体系运转,20万吨的船必须转拨成10万吨、5万吨、1万吨及千吨的船才能够进到长江航道中,再运到各个地方港口,贴近地方产业和企业。所以上海不仅有海港承接国际货物,也有货物中转的功能。上海洋山港和外高桥的货物,大多会转拨在10万吨、5万吨的货船上,有时还有1万吨的船,这些船可以把货物运到江苏太仓港、张家港港、南京港、镇江港,每个港口可以比较好的去服务各地的经济,水系也跟地方的工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货船还可以继续转拨,经过换船,可以一路走到重庆、四川宜宾等地,到川渝地区应该给还能通行3000吨、1000吨的货船。

依靠长江,在江苏,很多城市有一些条件相对比较好的港口,在安徽,马鞍山港、芜湖港、皖江港的条件也不错。马鞍山钢铁行业的发展其实也与水资源、与港口有很大的关系。

长三角地区依靠长江的干流支流,形成水网密布之势,与之相应的是长三角地区也有网络一样的港口体系,不仅有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面向海域的世界级大港,货物还能通过长江干支流及转拨进内陆沿江地区,并继续通过长江支流、大运河及河流航道等“毛细血管”转拨到各城市的中小港。搭载粮食、建材的货物可以慢慢从各河道到太湖、太浦河,到黄浦江,然后再到外高桥码头…… 大家从四面八方往外高桥赶,再一起到大小洋山出海。

依靠长江干支流等水系形成港口网络,是长三角发展工业制造、国际贸易得天独厚的机会。做制造业无非是成本低、收益高。水运不仅是多了一种交通方式,而是成本更低,尤其是大宗货物、大件货物。再看无论是北面的环渤海地区、还是珠三角,其沿海港口都没有像长江这样的黄金水道进行大体量的转拨。

水体利用需多地协调、多功能统筹

除了航运,水体之于城市生产非常基础、又常被轻视的功能是饮用水供给。随着水环境的污染,现在能做饮用水源地的地方非常有限,比如长江、太湖、千岛湖等,还有其他的陆地水库。

饮用水源地一旦出问题,就是特大的事情。2007年太湖水危机,正是腐烂蓝藻污水团混到饮用水源地的取水口里。蓝藻其实一直有,但当它飘到饮水源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饮用水源的水质保护好。

那么,保护水源地又涉及到多地区协作的问题。

比如千岛湖的环境治理。从黄山以南一直到浙江杭州嘉兴,浙江不少城市都在饮用千岛湖的水。保护千岛湖需要安徽、浙江多地协作,比如上游千岛湖旁的安徽黄山一带有很高的排污标准,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一定制约。作为下游享用千岛湖湖水的地区需要一起分担千岛湖环境治理的费用。第一期、第二期千岛湖生态补偿谈下来,浙江花了几个亿,千岛湖的水质有很大改善,生态补偿的效果是明显的。第三期可能涉及更高的费用,目前仍在协商中。

2022年12月8日,杭州,千岛湖植物园各色树种呈现出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景观。视觉中国 图

总的来说,水源地保护肯定是需要上下游携手进行。水的问题表面是在水,其实根子其实在陆上。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在治水方面有了一些新机制比如联合河长制,这涉及到上下游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治、上下游对饮用水的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结合,还有一些江河综合项目工程是“国家队”来做的。

在多地协同治水上,长三角省市已有一些推进。要注意的是,治水不仅需要地区上的协同,还需功能上的统筹。

水在城市及区域中的功能是多样的,上面提到饮用、航运,另外还有灌溉、养殖、工业用水等等。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开发保护结合,统筹水的多种功能来达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效果,进行组合型的功能创新。之前有观点建议为了让太浦河符合上海饮用水源地的标准,从而把太浦河的航运停掉。实际上,太浦河是对接外高桥港的非常重要的集装箱内陆通道,这样的想法过于片面。对江河的利用是需统筹考虑的。

再比如,对江河的治理,有的地方比较简单粗暴地把沿岸线工厂全部拆掉。这其实可通过对工厂的绿色化处理或者截污控源等方式,保留依然为社会经济所需的市场主体。毕竟这也涉及周围百姓就业等民生问题,可以从更协同的思路着手解决。

一些展望和思考:滨水空间建设的新趋势

随着更多城市的转型升级,近年出现的新趋势是城市将以往被工业占用的江河岸线腾挪出来,建设为公共空间对市民开放,实现沿江岸线从功能生产到综合服务的功能转变。比如上海也开展了“一江一河”工程。在国际上,著名的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伦敦等也都经历过这种转变。

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公共空间当然是好事,但这过程中有两个问题要细细盘算。首先,费用是谁来投入、投入回报率怎么计算。其次,如果不是社会面有主体来投资,那么由政府公共支出投资的话,最后受益人会不会主要是工作居住在沿江沿河地区的居民,从而带来一定的不公平性?在这类公共空间的投资中,投入的收益性与财政的公平性值得持续关注。

总的来说,在滨水空间从产业功能走向公共功能的这个阶段,水体等生态产品如何进行价值实现,正成为新的探索点。

    责任编辑:朱玫洁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