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2年度图片·动物①|人类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

澎湃新闻 张颖 综合报道
2022-12-28 11:04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今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中显示,人类活动导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比1970年减少69%。其中,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幅度最大,达94%,非洲、亚太、北美、欧洲和中亚地区的下降幅度分别为66%、55%、20%、18%。半个世纪以来,全球野生动物种群灭绝总量已相当于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国加在一起的全部人口数量。

地球生命力指数(1970-2018),31,821个种群(代表全球监测的5,230个物种)相对丰度的平均变化为69%。来源:WWF/ZSL(2022)

从LPI图表可以发现,代表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曲线自1970年至2018年一直在下滑,动物种群规模持续下降。丰度的下降是整体生态系统健康的早期预警指标,像这样的严重下降告诉我们,大自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今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显示,长江鲟野外灭绝。据IUCN官网最新报告,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裸腹鲟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最后一尾白鲟活体记录是在2003年1月,在长江上游四川宜宾江段被误捕,经成功救护后放流。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统计,每年还有很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

儒艮(Dugong dugon),保护级别:极危(CR)IUCN标准和濒危(EN) IUCN标准

为海牛目儒艮科草食性海生动物,类似其海牛科(Trichechidae)近亲,但栖息地不尽相同,它们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物种。 和海牛科的圆尾鳍不同,儒艮的尾鳍近似于海豚的Y形尾,突出嘴外的长牙则近似其远亲大象。 虽然它们的分布范围广泛,某些地区仍有相当的数量,但在人类持续的猎杀、栖息地减少以及困在渔网中溺毙的意外等已严重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某些地区称它们为海牛、海猪或海骆驼。

雄性儒艮在海草草地上进食

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保护级别:极危(CR)IUCN标准

犀科黑犀属的一种动物。体长约3-3.75米,肩高1.4-1.8米,尾长约70厘米,体重约800-1400千克。是犀科黑犀属的唯一一种。尽管名叫黑犀,它们体表颜色实际上更接近于灰白色,这个名字一般被用来区别于白犀。黑犀要比白犀小许多,吻部尖且能伸缩卷曲,头抬起,无下门齿,明显特点是上唇长并有卷绕伸缩性,在取食时能用来剥枝条上的叶子。黑犀牛脚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栖息在丛林地带,以树叶为食。是分布最广、数量第二多的一种犀牛,分布在非洲东部和中部、南部的小范围地区,北至苏丹东北部,西至尼日利亚东北部。

黑犀牛和它的孩子

蓝鲸 (Balaenoptera musculus),保护级别:濒危(EN) IUCN标准

是须鲸科、须鲸属的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共有4个亚种。蓝鲸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头部和尾鳍一般为灰色。但是背部,有时还有鳍肢通常是杂色的。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通常蓝鲸白天需要在超过100米深度的海域来觅食,在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蓝鲸在晚秋开始交配,并一直持续到冬末 ,雌鲸通常2-3年生产一次,在经过10-12个月的妊娠期后,一般会在冬初产下幼鲸。四大洋均有分布。

海洋中的蓝鲸

雪豹 (Panthera uncia),保护级别:濒危(EN) IUCN标准

是一种大型猫科动物,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分布于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及我国西部和中亚东部的其它高山地区。其皮毛为灰白色,有黑色点斑和黑环,尾巴长而粗大,在岩石堆中是极好的保护色,有“雪山之王”之称。

岩石上的雪豹

苏门答腊猩猩(Pongo abelii),保护级别:极危(CR)IUCN标准

是苏门答腊岛最大的猩猩,在灵长类动物中,体型仅次于大猩猩,面颊宽大,身材魁梧,雄性可重达100千克。站立时双臂下垂可达脚踝部;臂和手粗壮有力,腿短;体毛稀疏,暗红褐色,前额突出,嘴突出。吃无花果、红毛丹、芒果、蜂蜜、鸟蛋、幼鸟、甲壳类、鲜菜以及植物嫩芽。活动不如猴类迅速敏捷,以手脚交替抓握树枝移动身体。苏门答腊猩猩知道如何使用工具来获取食物,它们的行为似乎更接近人类。栖息于热带雨林,夜晚睡在树上,雨天使用大树叶遮盖身体。分布于印尼苏门答腊岛。

丛林中的苏门答腊猩猩

扬子鳄 (Alligator sinensis ),保护级别: 极危(CR) IUCN标准

成体扬子鳄身长1.5—2.1m,体重30-45kg。头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间有蹼爬行和游泳都很敏捷。尾长而侧扁,粗壮有力,在水里能推动身体前进,又是攻击和自卫的武器。 [2]  它们的头部相对较大,鳞片上具有更多颗粒状和带状纹路,眼睛呈土色。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

扬子鳄

白鹤 (Grus leucogeranus), 保护级别:极危(CR)IUCN标准

是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略大于白鹭,体长130-140厘米。站立时通体白色,胸和前额鲜红色,嘴和脚暗红色;飞翔时,翅尖黑色,其余羽毛白色。虹膜棕黄色,嘴、脚暗红色。2龄脚变红色,3龄嘴亦变为红色。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草地、苔原沼泽和大的湖泊岩边及浅水沼泽地带。常单独、成对和成家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则常常集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特别是在迁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分布于中国、印度、伊朗、阿富汗和日本等地。

水中的白鹤

另外,在《世界⾃然保护联盟红⾊名录 2017‒2020 年报告》中也指出,全球希望在 2030 年之前对⽣物多样性的下降指数给予控制,并对包含大于150 个物种做更全⾯评估(即组中⾄少 80% 的物种已被评估), 使物种⾛上复苏之路。

新的濒危物种加入名录

扇⻉(Pinna nobilis),保护级别:极危(CR)IUCN标准。是地中海蛤的一种大型物种,海洋双壳软体动物。地中海的扇贝正在受到一种病原体的入侵,导致大规模死亡。

地中海中的扇⻉

巨型伪蝎(Garypus titanius),保护级别:极危(CR)IUCN标准。是世界上最大的伪蝎子——体型较小的蝎子状生物。 它仅生存于Boatswain Bird 岛,这是南大西洋阿森松岛附近的一个小岩石岛。它主要生活在海鸟群中,在夜间以昆虫等较小的猎物为食。

岩石上的巨型伪蝎

宝塔真菌(Barbie Pagoda),保护级别:濒危(EN) IUCN标准。新喀里多尼亚发现了近乎荧光的糖果粉色真菌。 它的子实体在结构上也非常不寻常,最多可产生六个从底部到顶部逐渐变小的菌盖,所有子实体都从一个高达10厘米的中央茎发出。猪、牛、马的饲养破坏了宝塔真菌的栖息地,以致对其生存的威胁。

宝塔真菌

正在恢复的物种

京那巴鲁细⻓的⼩⻘蛙(Kinabalu Slender Litter Frog),两栖动物,2018年由易受伤害转为不受关注。该物种存在于马来西亚的京那巴鲁国家公园。 在2004年,该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对森林的快速采伐。后来工业伐木活动停止,使其物种得以保护而且管理良好。

京那巴鲁细⻓的⼩⻘蛙

奥卡里托奇异无翅鸟(Okarito Kiwi,Apteryx rowi),它生活在新西兰南岛西海岸的森林里,由濒危转到易危。之前栖息地遭到人类破坏,还有白鼬和野猫捕食其鸟蛋,以致数量急剧减少。

奥卡里托奇异无翅鸟

正在衰退的物种

马达加斯加的狐猴(Lemuridae),107种现存物种中的103种,濒临灭绝,主要是由于马达加斯加的森林砍伐和狩猎。

美洲狐猴

大狐猴

环尾狐猴

鼠狐猴

伊洛瓦底江豚(Irrawaddy Dolphin),从易危为濒危类别。它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沿海地区,以及三条河流:伊洛瓦底江(缅甸)、马哈坎河(印度尼西亚婆罗洲)和湄公河。 湄公河伊洛瓦底江海豚栖息在柬埔寨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之间118英里长的河流中,而且数量稀少——据估计仅存 92只。 这些海豚的前额突出,喙短,两颚两侧各有12-19颗牙齿。

伊洛瓦底江豚

当一个物种灭绝时,它带走了为该物种选择的所有物理、化学、生物和行为属性,而这些属性是在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过了无数次进化实验的反复检验。这些功能包括加热、冷却和通风;能够在水或空气中最有效地移动;生产和储存能源;制造最坚固、最轻、最可生物降解和可回收的材料;以及许多其他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功能。

自然的价值并不局限于人类的应用,但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代表着人类潜力的重大损失。创造支持系统的机体使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人类的生命成为可能:数以百万计的物种处于危险之中,即使失去一个物种,也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图文来源:新华社、WWF、IUCN、视觉中国、澎湃影像

海报设计 白浪

    责任编辑:史训锋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