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丨上海文化品牌,码头和源头建设要齐头并进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2018-05-14 16:5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最闪亮、最有魅力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城市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代表着上海文化魅力的品牌与企业也将在未来几年展现更为清晰、显著的标识度,上海市政府也明确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5月1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介绍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有关情况。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市文广局局长于秀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市文明办副主任宋慧出席了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重申了李强书记和应勇市长在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全市推进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重在展现标识度。归结起来,“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既要抓好“码头”建设,又要抓好“源头”建设。

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

抓好三大“源头”

第一大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除了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江南文化研究发掘展示等专项行动外,更将精力和重点聚焦在发挥上海的潜质和优势,通过独辟蹊径,瞄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源头寻求突破。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作为中国神话学研究重镇的上海,有厚重底蕴、现实力量,更有成熟条件在创作史诗版中国神话中发挥更大作用。胡劲军介绍:“围绕这一主题,本市率先提出实施‘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通过打造学术高地、文艺创作高地、教育传播高地,自觉体现上海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的责任担当。”

就在今年5月初,“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工程”中的史诗部分创作,呈现出了第一稿的完整面貌。7245行9万字的新体诗,1495行2万字的古体诗,凝聚了上海市20位诗人的智慧和力量,将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此外,与上海轻音乐团合作的新诗歌词版已完成,将邀请美国知名作曲家谱曲,神话诗歌演出正在筹划中;48集电视节目《中华创世神话-电视书场》邀请名师解读神话知识点,自今年初开播已面世30集,反响颇佳;创世神话动画片四部曲整体构思稳步推进,第一部“女娲补天”正打磨剧本,预计明年完成。

上海黄浦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红色革命文化是第二大源头。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传承着红色基因,承担着重要使命。近一个世纪以来,红色文化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红色文化的历史完整性也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大特色。

拥有如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基因,关键是要用好用足这些资源禀赋优势。上海市提出“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专项行动”,就是要把建党精神与城市精神结合起来,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结合起来,以中国红色革命文化总源头为目标,发掘保护建党历史资源、加强建党历史和建党精神研究。“打造建党主题文化精品、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宣传、深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胡劲军介绍,将从多个维度切入,推动“红色文化品牌”建设。

第三个源头则瞄准了现实题材作品创作。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只争朝夕、不断求索。真实描绘出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正是现实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上海提出了“以五年为时间点,实现‘五年百部精品’创作目标”,要聚焦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更多热情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追梦圆梦的顽强奋斗、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实践的精品力作,谱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码头”地位要突出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习惯称上海为“文化大码头”。这种助力世界优秀文化在上海生根开花的“码头”,对“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发挥着关键作用。唯有胸怀“海纳百川”精神,巧借“他山之石”,发挥好“码头”集聚效应,才能帮助上海打造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市场,帮助上海建成优秀文化发展的“基地”和“大本营”。胡劲军在会上指出,围绕文化“码头”建设,要突出三个“集聚”和三个“更加”。

聚集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越来越多的文化名家、大家扎根上海,形成群星璀璨、交相辉映的局面,上海的文化底蕴才会越来越厚实。这次上海提出“文教结合提升专项行动”,开展“文化名家选拔推荐”“青年文艺英才培养计划”“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艺术荣典制度”等重点工作,最终是要形成文化大家和人才的发现、跟踪、锁定、引进、培养、教育、交流、激励的完整创新机制。

聚焦龙头企业,企业是最重要的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阅文集团引领上海网络文化发展就很具有代表性。上海将加快推动“文创50条”政策落地,集聚和培育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文化企业。

集聚文化创意,创意是文化发展的原生动力,文化创作生产没有固定的公式,但创新创意却是一把几乎适用于任何领域的万能钥匙,要在全市营造充满创意的氛围,要上下齐心画出最大“同心圆”,要让文化创意的基因在城市的血脉中流淌。

在制度创新、开放姿态、展现合作精神三个方面也需要更加凸显。

近年来,“制度创新”堪称全面深化改革激荡之声最响亮的音符。上海详细对标了纽约、伦敦、巴黎等先进城市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研究了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先进政策,虚心求教了本市科技、金融、商贸等领域,目的就是要吸纳国内外跨领域有用措施“为我所用”。

要建设好上海文化“码头”,就必须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世界,让更多人近悦远来。上海已经具备这

样的条件和实力,比如随着自贸试验区推进,上海的文化市场更为开放,演出经纪、游戏游艺机制造、娱乐场所、印刷等先后完全对外放开。又比如上海培育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节展活动,这些“上海主场”的品牌节展高度展现上海开放程度和发展活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码头”建设,更多取决于与世界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程度和协作水平,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下的城市间合作。“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始终立足全球站位思考问题,始终放到全国发展的大格局、大背景下思考谋划,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海将建立起“一带一路”沿线的艺术节、电影节、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创演、非遗保护六大合作机制并设立联盟,将于今年6月15日举办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将联手江、浙、皖共三省一市于今年11月29日举办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还将筹办江南百工——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重点活动。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就要处理好“码头”和“源头”的关系,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既要建好文化“码头”,更要建好文化“源头”。唯有发挥“码头”的深度,吸引和集聚各路名家、名企、名人、名作、名展和名演前来上海“停靠”,“源头”建设才能水到渠成。也唯有发挥“源头”的高度,辐射和引领周边文化共同发展,进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码头”建设才能相得益彰。

胡劲军表示,“‘码头’和‘源头’建设要齐头并进,贯穿于文化品牌建设全过程,贯穿于《行动计划》12项专项行动各方面,当上海成为国内外人才与佳作竞相呈现的‘码头’,必然也会成为原创活力喷涌不息的‘源头’高地。”

据悉,《行动计划》提出了3大品牌任务、12项专项行动、46项具体抓手和150项重点项目。为推动工作落实落地,在《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重点项目150例工作目标及具体任务表》,并正式印发。《具体任务表》按照责任分工,对应150项重点项目,并针对每个项目的目标和举措进行了具体阐述,以指导工作更好推进,整个“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各项任务将由65个责任单位按照分工同步推进。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