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阿建交五十周年:未来、传统和文化交流

2022-12-27 08: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胡安

智讯君按

2022年是中国与阿根廷建交五十周年,也是中阿友好合作年。50年间,有许多人为增进中阿交流和理解做出不懈努力。在此特别时刻,我们将陆续分享其中一些人的中阿故事,以资纪念,以飨读者。

我第三次来北京与之前有些许不同,这次停留时间更长,而且是拖家带口。在国外常驻往往意味着一大堆麻烦事:给孩子找学校、学习我见过的最复杂的语言、尝试融入这个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诞生的灿烂文化。对于一个来自阿根廷这样一个年轻国家的公民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亚洲国家的文化都是截然不同的。

此次来中国前,我在乌拉圭生活了五年。关于中国的第一课,我就是在告别蒙得维的亚的亲戚朋友时学到的。和我关系最亲近的圈子里的人们对中国的认知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完全脱节的。他们向我们挥手作别,但是却并不像我们一样感到激动,甚至有些难过,他们担心我们到中国不知道吃什么,不知道住哪里,或者不知道如何保证孩子的教育。

这就是拉丁美洲对中国的认知缺乏,甚至连消息灵通的人也对中国不甚了解。拉美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是片面的、不充分的,甚至干脆就没有报道。举个例子,中国很多城市都跻身于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列,比如重庆、杭州、武汉和成都,但在阿根廷人每天阅读的报纸中,这些城市完全没有一席之地。

我们在文化和传媒领域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用客观的信息来消除我们对中国过时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在很多情况下会让我们各个领域本来正常的关系变得疏远。加强联系所需要的互信在偏见和无知的土壤中是无法生长的。

对于其他国家的刻板印象有这样一种特性:一旦这种印象形成,人们就不愿意去改变它。一种观念出现之后,就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变得不可撼动,即使事实证明这种观念反映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也无济于事。中国发展的速度太快了,把人们甩在了他们自己的记忆里。

有一张照片,将1990年和2010年的浦东进行了对比:从一片稻田到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这个进程所花费的时间在历史上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上海所经历的一切,其实中国其他大城市也经历过,但在很多拉美人的脑海里,却一直留存着关于中国的老旧明信片:要么是遍地水牛,要么是塞满了自行车的狭窄街道。诚然,这些景象的确还存在,但已然不是当今中国的主流形象了。

正因如此,那些第一次来中国的人往往会感到震惊,发现眼前所见的现实与之前的印象截然不同。他们感到惊讶不是因为这里发生了这么多变化,而是因为他们发现在这里看到的一切和他们的预期完全不一样。在来中国之前,很少有人会在脑海里将这个国家与人工智能发展先锋、专利发明高速增长、手机移动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智慧城市、可再生能源等联系起来。

事实上,对于一个发明了纸、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的文明而言,取得这些成就也理所应当。邓小平推动的四个现代化得到了切实发展,如今取得的成就甚至会让这位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感到惊讶吧。再过几年,当正确判断和偏见再次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相遇时,一篇论证中国高度现代化的文章将变得毫无意义。当然,虽然中国发展得很快,但对于我们这些每天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还是能在这“北方的京城”发现某些角落一直停留在过去。

北京的公园

“这平等待人的幽幽广场”,这是作品在中国最广为流传的拉美作家博尔赫斯的诗句,无论你是否愿意,他这句诗描绘的也包括北京的公园。

在日坛公园、天坛公园或地坛公园走一走,就相当于完成了一次对中国辉煌传统的朝圣之旅,在喧闹的城市节奏中,这些古迹被绿树默默保护着。在一块光滑的地面上,年长的书法家用蘸水的毛笔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是一幅昙花一现的书法作品,在地面的炙烤下,字迹慢慢变形,然后完全消失。人们围在一旁欣赏这稍纵即逝的作品,看着一首诗刚写好时清晰可见的部分,然后看着最初写的那部分慢慢消失直至完全蒸发。

另外一边,是一群在跳广场舞的人,中国有数百万人在从事这项活动。这是一种舞蹈,一种运动,也是一种社交活动。那令人惊讶的地方是什么呢?在不止一个广场舞队中,所使用的舞蹈动作除了华尔兹和传统舞蹈的舞步,还有探戈。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础按比例推算的话,很有可能在中国会跳几步探戈的人比整个阿根廷人口都多。

在一座铁质凉亭附近,一群老人正在做着一些看上去没什么意义的锻炼。一位老大爷用他的肩膀一次一次撞向树干,同时他的朋友用后背去撞他对面的另一棵树,两个人一边锻炼一边聊天。一位大娘倒着绕圈走路,同时手掌用力拍自己的胳膊。如果学过一点中医,也许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做这些奇怪的活动了。

公园还在不断制造惊喜。一些男人喜欢遛鸟,他们把鸟笼挂在树上,彼此离得很近,让各自的宠物可以沟通和交流。群体活动随处可见,学习功夫和太极的人们在一片荷塘边摆开阵型。

这一切体现的都是和谐与共存。在这里,人们呼吸到的是传统,不难想象,在这里一两百年前的景象和现在应该是没什么差别。走出公园,仿佛经历了一趟穿越时间的旅程,堵满高档车的拥挤街道让我们又回到了“当下和未来”的北京。

文化的接触

吕龙根教授是中国文化专家。十年前我们这些外交官员来到外交学院接受培训课程,当时我们向他提了很多问题,他则一直坚守自己的理念。他告诉我们,由于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之后很难保持原封不动。“我们会适应别的文化,但是从来不会照单全收”,他还指出,在历史上中国曾遭受过多次外族侵略统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征服者“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反而开始学习儒家思想,最终逐渐采用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没有任何一种进入中国的文化能保持原样,这个理念给我们的文化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近几年来最吸引人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公众与阿根廷艺术的首次接触,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从自己独一无二的传统出发对这些艺术进行新的诠释。

很多中国公民都能够深刻地了解阿根廷的文学、音乐和电影,而且除他们之外还有成百上千万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阅读博尔赫斯或科塔萨尔的著作,或者开始欣赏探戈音乐,看阿根廷的电影。

这样的文化接触已是不证自明的事实。我们则试图利用它的价值:我们不打算在介绍我们国家艺术品的同时对它进行解释或评论,我们希望在一开始先把它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不加介绍、思考、阐释,也不讲故事。

创意效应是一种新颖的事物,它可以帮助人们以更有密度、更复杂、更充实的方式接受阿根廷文化。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教合一与马克思主义,让中国在接收外来文化时,促成文化之间令人惊异的联系,在其他国家背景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激发了兴趣,才能实现批判性阅读。和阿根廷的文化产生联系,是进一步了解这个国家的途径,人们会随之对它的历史和风景产生兴趣,希望去那里旅行。当然,我国的艺术家同时也向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工具,让他们对自己的情况和文化产生思考。从博尔赫斯到科塔萨尔,从皮亚佐拉到里维罗,从坎帕内拉到达米安·斯兹弗隆,人们也会谈到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讨论个人和群体的关切的问题。阿根廷一些文化符号的中国化,例如博尔赫斯和探戈的案例,是对其普世性最好的证明。

有关汉语的经历

学习汉语与学习其他任何语言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经历。在阿根廷,我们如果遇到什么不可能的事或者极其困难的事,我们就会说:“这简直就是基础汉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管它叫“基础汉语”而不是“高阶汉语”,那个明显要难得多啊)。

把一门语言和极度困难类比,往往导致学习者错误地觉得他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永远都不可能正确地使用和发音。因此,在北京街头第一次用汉语与人成功交流或者第一次看懂街上的广告,都会被当作巨大的成就。那种浸入一个包含延续千年的规则和宇宙观的语言体系的感觉简直太迷人了。

另外,很少有语言能像汉语一样,仅靠文字而不靠内容就展示出美学价值。笔画整洁的一组汉字,本身就是一幅艺术品;一首诗的美感不仅可以体现在寓意中,也可以体现在汉字的审美架构中,或者说,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是两种美感的结合。即使不懂得这门语言,人们也可以像欣赏画作一样来欣赏一首汉语诗。

语言的学习是融入对方文化的一种方式,是打破将我们彼此隔绝的语言和文化上的厚重帷幔,观察并理解对方重要尝试。学习一门外语,不可能不关注字面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词的词源或者几个汉字组合所表达的字面含义,因为他们从小就很自然地在使用这门语言。作为一个天真的初学者,我对汉语不同概念组合产生的美感惊异不已。比如,“学问”字面的意思就是“学和问”;“新闻”这个词则是“新”和“闻”两个汉字的组合,字面看来就是“全新的味道、全新的气味”的意思;“海关”字面上是“关闭的海洋”;“说明”则是“说出光明”或“说得明亮”。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当然,发现自己所学的不过是这门美丽而复杂语言的冰山一角,也是挺有挫败感的。

我们这些生活在中国的人确信,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也充满矛盾和困难。这个拐点也发生在文化领域:在这个时刻,中国正在深入走进世界,去认识新的艺术形式。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人们的知识素养和好奇心,阿根廷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不可估量。

作者:胡安·马努埃尔·科尔特列蒂,阿根廷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

原标题:《未来、传统和文化交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