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寻一代学人的精神生活史|刘跃进《从师记》暨新时代学者散文研讨会举行

2022-12-30 15: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日前,“刘跃进先生《从师记》暨新时代学者散文研讨会”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镜湖校区图书馆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程光炜、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浙江省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沈勇在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长叶兴国致欢迎辞、党委书记费君清致闭幕辞、常务副校长魏小琳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刘跃进《从师记》

邱华栋在致辞中称赞,《从师记》是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作,体现了新时代学者散文创作的新成就。“它以刘跃进先生求学问道、转益多师的经历为线索,时间跨度长达四五十年,地点涉及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杭州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涉及数十位老中青三代学者,从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呈现出独特的学术品格。刘跃进先生的文字朴实严谨,才华横溢,叙事凝练,行文流畅,情理交融,充分体现了一位学者深厚的学术修养与文学功底。”

叶兴国表示,新时代学者散文是近年来文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文学、哲学的参悟为底蕴,以知性、理性为基本的美学特征,表现了对社会、人生与文化深刻的思考与领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他说:“刘跃进先生的散文《从师记》,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融汇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之中,反映了21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治学人生路,‘理’与‘思’齐备,‘情’与‘意’兼美,是新时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作。”

研讨会现场

刘勇表示,《从师记》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他认为该书最令人感动的是尊师情怀,并结合鲁迅与老师章太炎、孙伏园与老师鲁迅、30年代的京派等数段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师承关系,强调从师经历和尊师情怀的重要性。程光炜从尊师、勤奋、富有才情和学识三个方面谈论了自己阅读《从师记》的感想,并认为刘跃进的这些优秀品质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将融入文化血脉之中,启迪后辈青年。艾伟评价《从师记》不仅是一本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佳作,也是一本打开学术之门的启蒙之书,是新世纪散文从文化散文到学者散文的重要作品。沈勇认为,《从师记》是新时代学者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徜徉其中,读者有机会了解王国维、姜亮夫、叶嘉莹等诸位先生的为人风范和学术业绩,也可以学习前辈学者读书、治学、讲课的门径,还能读到一位七七级大学生对文学梦想的追寻、对学术研究的坚守,以及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而本次会议乃是评论和创作互动的有益探索。

廖可斌、肖瑞峰、蒋承勇、赖大仁、吴秀明、孙少华、陈斐、高玉、沈立岩、过常宝、邵宁宁、李晓东、刘家思、杜广学等先后作了主题发言。廖可斌表示,《从师记》的出版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学术的意义,它记录了一个优秀文史学者的炼成史,以及两代学人的精神生活史,对年轻学子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二是文学的意义,它体现了刘跃进先生真诚、通达、温润如玉的性情,传递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吴秀明从当代文学史料化建设角度观照《从师记》,他认为该书的价值主要在于体现了新时期人文知识分子重返学界以后,在物质较贫困的年代里所释放出来的精神思想和学术能量;以及刘跃进先生和他的老师们表现出来的甘于寂寞的精神和高尚人格及其情操,也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学者,为社会、为中国文化之路做贡献。孙少华认为,《从师记》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求学经历,也展现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传承着中华优秀学者的文化精神与学术传统,达到了中国“非抒情”散文的“抒情”境界,传递着中华民族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陈斐认为,《从师记》不仅彰显了中华学术文脉的传承史,也让青年学者看到了顶级学者的养成史,它还是一部现代世人的精神史。高玉以“大学者眼中的大学者们”为题,从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学价值三个方面,详尽阐述了他阅读《从师记》的感悟。沈立岩认为,《从师记》体现了刘跃进先生不做作、不矫情、不虚伪的为人宗旨,作品在传递尊师重道的传统的同时,将个人的生活史、心灵史与国家、民族兴衰沉浮的历史完美融合,赋予宏大而模糊的历史以真切清晰的质感。

肖瑞峰从四个方面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一是《从师记》洋溢着尊师的意识;二是刘跃进先生在追求学术历程中锲而不舍、锐意进取,始终保持着执著的向学之心、向善之志;三是作者博闻强记的禀赋;四是该书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充满艺术魅力的文笔。蒋承勇以他与刘跃进先生交往的经历为据,论证《从师记》的文风与作者的学风相一致。他认为该书更像“学术散文”,它所涉及的作者从师、从学、从教的经历,以及前辈学者的轶事,具有丰富的学术史研究价值。赖大仁从直观感受说起,认为《从师记》可读性强,具有学术回忆录的特性,可以说是刘跃进先生的素描自画像。他在论及《从师记》的文体价值时,还推荐青年学子和从事文学研究的学人阅读该书,借以深化对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认识。

过常宝认为,《从师记》维护了学统和师道,作为悟道、明道之书,“维护了传统学术的尊严与伟大,照亮了民族文化的来路,捍卫了学术共同体的魅力与价值”,它必将召唤后来者问道、传道。邵宁宁从“学者散文”这一概念入手,建议学界不要把《从师记》简单地归为“学者散文”,而是要关注其打通学术与文艺的壁垒、打通现代学术文化和现代文学发展中古今中外的壁垒,努力做到刘跃进先生说的“学术研究没有国界,学术方法不问东西”。李晓东认为,《从师记》所展示出来的中华文化的精神、承古开新的气象、感情真挚的风格、人文充沛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刘家思认为,该书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也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新中国学术史的自觉观照,也是新中国几代学者心灵史的写照;既是一个学术大家的自传,也是对现实人生的反映;它展现了一个文学梦者执著的追求,也展现了权威学者对年轻学人的殷殷期待,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理想期待。《从师记》责任编辑杜广学代表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了该书的出版情况。

刘跃进部分著作

翟业军、周保欣、范家进、朱文斌、刘召明、丁太勰等专家学者参与分组探讨。与会学者认为,《从师记》叙写其求学从师的经历,抒发尊师崇师的情怀,有助于重振学术的正途;同时,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新时代学者散文提供了范本。费君清在闭幕辞中深情回忆了他与刘跃进先生一起求学的往事,还结合近四十年的交往经历,分享了他阅读《从师记》的感悟。他指出,刘跃进先生笃志躬行,一直在全力以赴地追寻自己的“作家梦”和“学者梦”;他在求学过程中转益多师,承续南北不同的治学文脉并加以创新;而他日常律己甚严、待人极宽,则展现了严谨求实的为学风范和真诚谦和的为人风范。

刘跃进在详细回顾《从师记》的创作过程后,引用宋代吕本中的“学者须做有用文字,不可尽力虚言”的话语以及清代顾炎武关于文章需有益于天下的主张来表达自己的文学取向。他说:“汉帝国走向强盛的历史进程中,以董仲舒、司马相如、严助、司马迁为代表的一代文豪,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这一代学人应以他们为榜样,用散文笔法叙写学术的艰辛和快乐,引导学术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走向民众,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做一点点微薄的贡献。”会议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主办,该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新时代文学研究与实践中心承办。

原标题:《追寻一代学人的精神生活史|刘跃进《从师记》暨新时代学者散文研讨会举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