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年,听见最微弱的声音,看到被隐形的存在

2023-01-03 12: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硬核读书会 硬核读书会

《安眠书店》剧照

终于,我们又站在这个从来都毫无悬念、准时到来的“新起点”。

或许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最需要确定性的时刻。看见重新拥挤的地铁、重新拥堵的道路、人声再次鼎沸的商场,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我们确知,和过去一年不一样的新篇章正在等待着我们,我们需要甩开身后纷纷扬扬将落未落的尘埃,向前走。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记得,需要坚定地记得爱与心碎的那些瞬间,它们可以甚至必须成为我们不可少的标记,它们构成我们、浇筑我们,让我们成为我们。

我们还需要看见,需要清晰地看见那些我们从来都是错身而过的理所当然,看见角落里的人、被隐形的人、被落下的人、被误解的人——我们可能成为的人。

我们还需要听见,需要准确地在层层声浪和喧嚣中听见一不小心就会被埋没的声音,听见坦然的笑声、微弱的呼喊、近似无声的抽泣,还有沉静的呼吸——这些都是我们的声音。

可是在疲惫和麻木如潮水涌来的时刻,我们如何才能真切地去看见、去听见?

我们给出的答案,在去年的第一篇推送里:

这是编辑部和作者们的年度回顾,我们会继续坚持这一份“不遗忘”。

你和风暴一起转身

钟毅

编辑

2022年,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被屏幕、社交媒体、破碎的信息绑住,动弹不得。要跟上每一个网络热点,要知道人们每时每刻的关心,要在信息碎片里拼凑出一些逻辑自洽的理论。随之而来是巨大的、无法摆脱的困惑和焦虑,再之后是更多的怀疑。

对一个编辑而言,最致命的怀疑,就是怀疑办公桌上、书架上、床头柜上那些书籍的意义。曾经以为书本可以对抗荒诞、无趣、残忍、浅薄,但是打开社交媒体,或者当身边的某些“难以置信”发生时,这种坚信会立刻被撕碎。因为确知一件事情——书籍,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脆弱。

翻看开卷排行榜上我认可的那些“好书”的销量,就会知道,在茫茫人海里,喜欢书、需要书的,是极其少的一部分人。当真正确认自己是“少数”之后,才发现,正是这种“脆弱”在成全书籍。

在《她来自马里乌波尔》里,女性和历史都是脆弱的。如果不是春天开始的冲突,很少有人会记得“马里乌波尔”这个城市的名字,更遑论它近一个世纪里不断被重塑、打破、再重塑的历史。作者娜塔莎·沃丁的母亲被颠簸无依的生活碾碎,自沉于雷格尼茨河,多年后沃丁追寻家族史,所写下的字句,近似默片里风暴肆起时,主角的悲恸哭嚎。可是这无声的哭嚎,被听见了。

《必有人重写爱情》里的那些诗句,和弹幕、网络流行语的文字相比,也是脆弱的。当 “你和风暴一起转身”“逝去的是大海返回的是泡沫/逝去的是一江春水返回的是空空河床/逝去的是晴空返回的是响箭/逝去的是种子返回的是流水账/逝去的是树返回的是柴/逝去的是大火返回的是冰霜”这样夺目的词句呈现在书页上,和北岛一起漂流在世界上的各处角落之时,我好像又稍微攥紧了文字应该有的美,以及尊严。

《浪的景观》里,21世纪初的勇敢、莽撞、纯真是脆弱的。外部的世界带着善意,年轻人之间互相取暖,以及不切实际的一切,在当时看来如此合理、如此实际。读这本短篇小说集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这是周嘉宁想象出的世界,它可能从未存在过。但即便如此,在某些时刻自己仍然会变成她笔下那些主角,在过去,找到一丝生机。

《中亚行纪》和《浪游记》里的行走、浪游,在被疫情影响的这一年里,同样是脆弱的。这或许是今年最为畅快的阅读体验,我只需随着作者们的脚步,听他们说自己的故事、说历史、说旅行和生存,不再做更多思考。在借来的脚步里,游荡过中亚五国,游荡过西北、西南,游荡过边远城市和角落里的村庄。这种体验,就像观看《阿凡达2》时,看到主角终于从水中探出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或许在未来,这些脆弱的写作者、脆弱的故事、脆弱的语言、脆弱的记忆,就是最坚定的、不能被掠夺的那部分存在。

推荐书单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德] 娜塔莎·沃丁 著,[德] 祁沁雯 译

新星出版社,2021-3

《必有人重写爱情》

北岛 著

海南出版社,2022-4

《浪的景观》

周嘉宁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8

《中亚行纪》

[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 著,杨晓琼 译

理想国 |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2-5

《浪游记》

王恺 / 韩松落 / 尼佬 著

培文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5

所有人都是聂赫留朵夫

张文曦

编辑

到了年末,我喜欢把窗户关到只剩一条小缝,卧在沙发上看书。在编辑部里我读书应该算比较滞后的一个,回望2022年读到的印象深刻的书,除了《看不见的女性》《蝇王》,还有常读常新的《复活》。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4月再版了戈尔丁的《蝇王》。戈尔丁在二战之后写下这部小说,战争粉碎了他对人性抱有的浪漫主义想法。在这个由孩子组成的世界里,人性中残留的兽性和杀戮显得无比自然,文明和道德走进了没有出路的死胡同。

它让我想起一部很老的美剧,叫《犯罪心理》,里面的很多案件按照有逻辑的轨迹发展,一切都很合理,最终却导向无可挽回的悲剧。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很难用正义和邪恶来定义故事里的加害者和被害者,文明也不一定能战胜野蛮——最早提出“大概野兽就是咱们自己”的西蒙,最后被其他人当作野兽打死。说出真理的人难逃毁灭的命运,这种故事在什么时代都值得揣摩。

《看不见的女性》是和台剧《她和她的她》一同看的。在林晨曦的信件展开时,屏幕前的我跟着她一起大哭。同为女性,你会感觉到刀落在自己的身上。《看不见的女性》没有咆哮,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名平静的女性坐在你面前,用事实和数字对你诉说社会是如何对这个“房间里的大象”熟视无睹的。从以男性标准设置的汽车安全措施到历史上的性别数据缺口,你会发现,性别偏见往往披着“性别中立”的外衣招摇过市。

我想,一个人没有办法保证自己永远不是少数的那一边,所以,“她”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呢?

有些书我觉得属于那种,读完之后会让你反思“是否要这样活”的类型,《悉达多》《斯通纳》《复活》《地下室手记》都可以归为这一类。重读《复活》,我还是会有种“我就是聂赫留朵夫”“所有人都是聂赫留朵夫”的感受。聂赫留朵夫曾经给自己立下信条,要永远说真话、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后来他陷在看起来真实实则虚伪的泥沼中:

这个差异是那样大,污秽是那么多,以致在最初的时候,他对于清除的可能性觉得失望了。“不是已经尝试过改善自己,做个更好的人,没有任何结果吗?”诱惑者的声音在他心里说,“为什么要再尝试一次呢?不只是你个人如此,而是人人如此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我越来越觉得,读书并不能让我变得更博学、更理性。观点太多的时候,话语不断扩散、四处逃逸,以一种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方式认识世界变得不再重要。我只盼望,于我而言,读书能让“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和“希望做什么样的人”之间的落差少一点,污秽也不要那么多。

推荐书单

《蝇王》

[英] 威廉·戈尔丁 著,龚志成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4

《看不见的女性》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著,詹涓 译

新经典文化 | 新星出版社,2022-8

《复活》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著,草婴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9

假装是另一个人

王亚奇

编辑

2022年,我在尝试假装成一个爱读书的人。

其实“假装”这件事很有魅力。比尔·盖茨的2022冬季书单中有一本《比赛,从心开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有一段讲业余网球选手有几种类型,有人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要取胜,有人只想做出优美的击球姿势。在一种机制待得太久,头脑可能会僵化,不妨尝试假装自己是另一种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体验和发现。

今年是我在媒体工作的第一年,阅读从个人兴趣转向工作需要。一个爱读书的人是否应该什么类型的书都读得进去呢?我假装对任何书都有兴趣。入职前读了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一些巧思,后来经常在不经意间被触发:比如看《瞬息全宇宙》时,有《阿莱夫》的既视感;在“曼德拉效应”上热搜时,《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的幻影浮现在眼前。

年中重新捡起刚成年时沉迷的黑塞,补读了《在轮下》和《荒原狼》。和一位热爱文学的大学好友聊起黑塞,她说黑塞的书确实影响了她的一些选择。这让我再次确认了一件事:文学能给人带来力量。

有时觉得读文学作品是逃避现实,是希望“生活在别处”。契诃夫的《三姊妹》中,三个姑娘认为真正的生活在莫斯科,很难做到“活在当下”,但在对别处的展望中,又对自己造成磨损。正如人们热衷于做新年计划,但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

年底的惊喜是《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读这本书之前,偶然发现了薛定谔写的小册子《自然与希腊人》。他认为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可以“追溯到西方哲学思想的最早阶段”,而将目光放回过去,则是因为“现代基础科学的当前危机表明,有必要对其最早的基础进行修正”。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有一个隐含前提:我们曾以为自己理解世界。这本短篇小说集收录四篇关于科学家的故事,首篇《普鲁士蓝》讲误打误撞的化学发明,第二篇讲述指出经典力学致命缺陷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第三篇是关于望月新一和格罗滕迪克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言说“不可理解之物”,最后以同名小说收尾。末篇中,醉汉以生活之名呐喊:“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地球上最聪明的一批人又是从何时开始不理解这个世界的呢?当错误和知识被当作真理发展两千年才发现,被否定的人类该如何面对?

推荐书单

《黑塞精选集》

[德] 赫尔曼·黑塞 著,杨武能 / 王浙滨 / 李贻琼 译

译林出版社,2022-8

《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

[俄] 契诃夫 著,焦菊隐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9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智利] 本哈明·拉巴图特 著,施杰 译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9

《自然与希腊人 科学与人文主义》

[奥] 埃尔温·薛定谔 著,施杰 译

商务印书馆,2020-6

《阿莱夫》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著,王永年 译

上海译文新文本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7

我对浮世产生了眷恋

谭山山

特约编辑

以往就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是在笔记类App上,而是记在本子上,2022年的笔记记得更勤,因为心不够静。在一笔一画写下一个又一个字的过程中,听着钢笔摩擦纸张的沙沙声,有一种实感。

会记读书笔记。比如倪湛舸的《莫须有》中这一段:“茶花落,落得干脆,不拖泥带水,啪的一声落在脚前,叫人蓦然心惊。回神处,才见这庭院一角,竟已是满径的大好头颅。本想说春光不过是座危崖,欣欣然攀了上去,纵身一跃又何悔,却终究不舍这好容颜,杜鹃鸢尾一丝丝地瘦,海棠芙蓉一丛丛地败,到头来坏尽了情致,倒是这插花勇猛,提着头去迎仲春急雨,乱世中乍谋得刹那妍丽,便就这么落了,落在我这深幽清静的德寿宫。”

这一段里的“我”,是宋高宗赵构。赵构和其父赵佶一样,都爱好艺术,读到这里就不由得想到叶行一的笔记小说集《王羲之放鹅记》,其中的《永别了,画院》,以赵佶的口吻写出宣和画院遗事。

也会记下一些有意思的句子。比如罗大佑举办线上演唱会那天,他的一句感慨:“你们听,因为没有观众,现场有虫鸣的声音。”

今年新认识的宝藏作者是写《日日杂记》的武田百合子——感谢译者默音老师。武田百合子是作家武田泰淳的太太,身兼保姆、司机以及口述笔记员等多项职责。丈夫去世后,武田百合子开始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她的《日日杂记》,往往以“一天”这样的虚指开始,比如她写某个星期三的夜晚,“云朵迅速移过月亮的表面,像拔了一把野兽腹部的绒毛吹散在天上”。这样的文字,会让人的心变得软软的,就像她写到的绒毛。堪称全书文眼的,是这一句:“我们真的活了好久。我对浮世产生了眷恋。”

默音写有科幻短篇《梦城》,就取材自武田夫妇的故事。《梦城》背景被设置在阅读几近消亡的时代,作家T(武田泰淳)的作品不再被人阅读,Y夫人(武田百合子)的日常记录却以全新的媒体形式焕发又一波生命力。现实也确实如此,武田泰淳如今成了少有人知晓的小众作家,反而是武田百合子的成名作《富士日记》长销不衰。

说到单身女性的日常,还想推荐吉井忍的《东京八平米》。八平米,也就是四叠半,是日本最小的居住单位。森见登美彦写有《四叠半神话大系》《四叠半时光机布鲁斯》,都筑响一写有《东京风格》,虽然前者是虚构小说,后者是非虚构作品,但都围绕着“四叠半”这个标志性场域展开。正如项飙所说,过着“不占有(物质)”的生活,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革命。

推荐书单

《莫须有》

倪湛舸 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5

《王羲之放鹅记》

叶行一 著

乐府文化 x 纸上造物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12

《日日杂记》

[日] 武田百合子 著,田肖霞 / 默音 译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5

《东京八平米》

[日] 吉井忍 著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2022-11

你我并非别无选择

萧轶

特约编辑

每年回顾阅读,往往遗憾成灾。这一年里,人如温室盆栽,无聊或毛躁的时间远远多于抱书翻页的分秒。诸多书籍都恨不能细读后写点什么,终究是刚刚开读便被弃置一旁。

作为日记书写爱好者,也不免对他人拥有一份窥私欲;难眠之际,喜好闲翻近人日记,似是对人间喧嚣的某种逃避:昔人留下的颇多细微言辞,犹如时代以外的远方故人在暗夜下暗通款曲。久闻汉学家沈艾娣的《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大名,2022年方才如愿展读。尽管读来获誉颇多,于我而言却不解心尖之渴,只好翻出其原型——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年尾之际,翻读刘大鹏的日记,所载种种,多少有点“异体同悲”之感。

在世事见闻与己身遭遇的日记中,除去悲叹与忏悔,偶有愤怒现身。这就像《好不愤怒》中所言那般,之所以有时不敢愤怒,退而采取非对抗的解决方式,“这不仅是策略性的考虑,也是美学和道德层面的考量。”但是,“愤怒可以成为一种交流工具,号召有着同样思想观念的人行动起来,参与进来、合作起来。”

愤怒不被待见,动辄有人呼吁“情绪稳定”,但有时更像袖手旁观。在《阿伦特:政治的本原》中,张念谈到“克制情感与固有的冷漠是两回事”,当然更多人会归为“身不由己”:身不由己论者比盲目从众之人更可恶,因为前者属于头脑瘫痪,完全放弃自己作为人会思考的天然属性,而“盲从可能还想了点什么”,但更彻底的盲从是被绝对的漠视经验这种自证逻辑侵蚀,从而内化成个人的自动逻辑。

《难逃单调:当人遭遇经济浪潮》则从现代生活的单调乏味入手,批判优绩社会下的生活叙事:为何我们容易“被困在系统之中”?F.S.迈克尔斯认为,尽管平日面对社会主流价值时没能反抗,但我们可以在困厄以外形成自我私密或友朋共享的并行空间,在那个地方按照自己内心来活,逐渐让人性获得健康的复苏,重新让自己“生活在真实中”,密谋更多的生活可能性,重寻自我的尊严。毕竟,你我并非真的别无选择。

生逢乱世,选择的可能性就少很多了,比如罗新《漫长的余生》中的北魏宫女,她们在残酷的环境中几乎无从选择。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段落,并非宫女身世及其遭遇,而是第十章“子贵母死”中北魏残酷的权力手段如何演化为政治制度。当皇子被立时,拥立新皇的肱股大臣便要将其母处死,明面是害怕后宫干政,实则是恐惧权力被切割。“随着部落离散,集权加深,拓跋统治已基本稳定,母族后族难以干预国政,更不可能威胁皇权,原先立子杀母的动因早已消散”,但“子贵母死”已经完成了制度化。

对此,罗新写道:“权力场域的参与者对制度或传统的选择性利用,才是制度成其为制度、传统成其为传统的主导力量……决定其出现与延续的力量……是历史现实中操弄权力者对自身利益的判断。”

说回选择,人年轻时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浪漫,鲁莽冲动得自信满满。在《沃尔特·惠特曼的美国:一部文化传记》中,早期惠特曼做出版商、记者编辑、排版人和发行,喜欢撰写耸人听闻的八卦新闻;又总是不断跳槽,过着飘忽不定的生活,在报人与教师之间不断切换。那时的他,致力于宣扬游荡、闲逛那种虚度光阴的浪子生活方式,幻想自己是一个游手好闲国度的领袖。这对激发他的创造力产生了积极影响,不过后来他将之斥为罪恶病毒的酿造池。游手好闲,虚度光阴,近三年来的自己,还真有点像那么回事……

推荐书单

《漫长的余生》

罗新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7

《好不愤怒》

[美国] 丽贝卡·特雷斯特 著,成思 译

新星出版社,2022-5

《难逃单调》

[加] F. S. 迈克尔斯 著,黄煜文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12

《阿伦特:政治的本原》

张念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3

困顿的时候,阅读让我平静

宗城

特约作者

2022年是一言难尽的一年,以春天的封控开始,以冬天的放开结束。这一年,我的写作常常因为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打断,而在困顿不安的时候,最后能给予自己平静的,除了亲友的支持,就是阅读的力量。

这一年读了很多传记,或许是因为身处历史的岔路口,更想知道别人的选择。前阵子因为感染新冠躺在床上,我读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杨苡是翻译家,也是1949年后第一个《呼啸山庄》中文简体字译本的译者,她1919年出生于天津,是中国20世纪的见证者,她的自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读之也让人掩卷叹息。比如她写到演员唐若青染上鸦片瘾后,“她在香港,越往后越潦倒,住在了贫民窟里,跟过去的熟人朋友也不联系。后来她住的那一带失火,烧了许多房子,火灭了以后有人看到她坐在街边,蓬头垢面,夹着个小包袱。再往后就没什么消息了”。

在杨老平静的笔触下,埋藏了许多生活的苦难。

这一年读过的传记,除了杨苡这本,还有约瑟夫·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五卷、莱纳·施塔赫的《卡夫卡传》、贝阿特丽斯的《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展开,但都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作品。

传记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人的生命史,也是一个时代的切片。在宏大历史的光晕之下,属于个人的故事,留给我们回顾历史、思考流向的另一种视角。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一部好的传记,能够揭开时代最隐秘的风景。

说完传记,不妨分享我喜欢的小说和文学研究著作。我想说两本目下还不常被人提及的,一本是青溪客的《山青卷白云:女翻译和王维》,一本是黄心村的《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

前年我很喜欢《流俗地》和《潮汐图》,2022年也读了不少小说。《山青卷白云》最初连载于豆瓣阅读,我是出了纸质书后看的,当时我在研究唐代神龙到天宝年间的历史,为一部小说的写作做准备,它成了让我反复阅读的书。它披着穿越小说的壳,其实是一部大唐人文风俗的漫游志,兼具博物趣味和中国古代小说趣味。它能在陈词滥调的穿越故事和历史小说里别出新意,很不容易,无论是文字造诣还是叙事安排,它比许多所谓纯文学作品都要好,是一本让写作者羡慕的小说。

而《缘起香港》是一部切入角度很妙的文学研究作品。因为黄心村,我知道了张爱玲和斯黛拉·本森、许地山等人的联系,更深入地了解了张爱玲与香港的关系。原来张爱玲很喜欢一位名叫斯黛拉·本森(另说斯特拉·本森)的作家,此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朋友。

类似别具心裁的发现,在《缘起香港》里并不少见,这是好的文学研究的趣味,它能让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旧的东西。张爱玲研究要做出新意很不容易。《中文打字机》则是我2022年喜欢的几部研究型作品之一。

2022年,香港作家西西去世。她是当代香港写得最好的一批作家之一,文字具有童话和生活气,又有博物学、现代派的风范。她的《我城》《哨鹿》《白发阿娥及其他》等作品已经出版了,大家想她,可以读读她的文字。

推荐书单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杨苡 口述,余斌 撰写

译林出版社,2023-1

《山青卷白云》

清溪客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6

在轮回里,被推着往前

西武

特约作者

2022年仍然是破碎、充斥着不确定性的一年,人如浮萍,寻得内心平和成了一个来回拉扯的生活命题。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写下一个浪漫的句子:“我将宇宙随身携带。”而在漂流着的生活中,我们的心境或许不能像他那般浪漫,但可以试着将书本随身携带,以此抵抗虚无与无意义感。

抛弃了从前没有章法、乱读的阅读习惯,我这两年开始沿着一个作家的写作脉络,一本本地读,如将一块块拼图拼成,待补完之迹才得以窥见全貌。这个名单上,有安妮·普鲁、爱丽丝·门罗、迈克尔·翁达杰、菲利普·罗斯,今年则轮到了夏目漱石。

许多人认识夏目漱石,是从那本《我是猫》开始。屋檐下的一只猫借着主人家的人情往来,猫眼观世界,用人的口吻来述说、讽刺世情百态。《少爷》也沿袭了这一风格。

我更沉迷于夏目先生后期的写作。“人生三部曲”的《三四郎》《后来的事》《门》,主角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生活问题也从爱情变成了婚姻,甚至是对于人存于世的意义的迷茫与踱步。抛却对于具体社会问题的凝视与发问,夏目漱石更着眼于人在日常生活的处境,如落入蛛网般不自由,且时常茫然。

《门》里的宗助,因年少犯下背德的错误,后来精神衰弱,在别人眼里就如苟活于世一般。这里暗藏着一种对于过去的哀愁。“宗助暗中回顾一下已经逝去的青春,就会如梦初醒时眺望远处的烟霞似的,领悟到那是自己的荣华处于巅峰的时期哪。”

除却大家,读到并非人尽皆知的作家的佳作,亦有发现遗珠的惊喜。巧合的是,2022年的阅读,在两场盛开的樱花里打了个照面。

3月初,我离开北京,到大理旅居,瞥见路边的樱花开得正好,脑子里全是堀江敏幸那篇《杏村寄来的》。这篇收录于《法镜般的神眼之下》里的小说,短短几百字,人面对生死、人情时的无奈与落寞却跃然纸上,留白得又恰到好处。

“父亲和母亲几乎同时从这个世界上消逝的时候,我和伯母正在山谷里的一个果园里玩……那是四月的头上,粉色的杏花早于樱花已经绽满果园的枝头。”杏花开后是樱花,季节流转,人度过了年与岁,生与死。

12月,冬樱也开了。这处温暖的气候,让樱花得以在一年内现身两次。晚上,和朋友散步时,想起宫本辉《幻之光》里那篇《夜樱》。失去了爱情与孩子的女人,在意外的访客到来后,借着月光下夜樱的美,寻得了些许久违的慰藉。自然真好,人在俗世里沾染的烦恼,等来到它的领域后,总能拭去一些。

从春到冬,时间有轮回,樱花亦是,而人在这场轮回里,茫然也好,豁达也好,总是被推着往前的。

还好,还有书籍,还有阅读,让人不至于完全迷失,抑或是觉得光阴全被浪费了。

推荐书单

《门》

[日] 夏目漱石 著,吴树文 译

上海译文新文本 |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3

《法镜般的神眼之下》

[日] 堀江敏幸 著,陆求实 译

鹿书deerbook | 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9

《幻之光》

[日] 宫本辉 著,林青华 译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1

当个体遭遇危机时,阅读给我答案

重木

特约作者

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候,读书一方面是习惯和所学,另一方面也依旧是好奇,以及希望能从别人那里看到些不同的经验和生活。

尤其在这几年的许多时刻,我会特意地去读某部书或某个人的作品,虽然这不是一个汉娜·阿伦特所称的“黑暗时代”,但个体遭遇的危机、意义的匮乏以及对于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我们而言却是依然需要思考面对的问题 。所以,2022年我读了许多阿伦特的作品,以及关于她的思想的书。

在这里想推荐两部。一是阿伦特的博士论文《爱与圣奥古斯丁》。在这部书里,我们能看到许多之后被阿伦特反复谈论的问题,尤其是她翻转圣奥古斯丁的“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指出只有爱这个我们生活其中且由我们创造的世界,人才能真正地“存在于世”。这也是阿伦特那部著名传记命名为“爱这个世界”的来源。

另一部是张念的新书《阿伦特:政治的本原》,立足当下的生活经验,重启阿伦特讨论、关注和遗留的问题,去探索个体该如何思考、判断以及生活在世界中。

阿伦特“世界”的概念既有奥古斯丁的影子,也是海德格尔的关注点。在这位政治理论家看来,我们所处的物理空间并非“世界”,只有当人们走到一起、共同行动的时候,在你—我之间(in-between)的地方才是世界。爱尔兰小说家萨莉·鲁尼的新书叫《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神奇地暗合了这个观点,在爱人之间、在朋友之间、在与陌生人的联合之间,“美丽的世界”才会出现。

对于阿伦特而言,没有“之间”就没有“世界”,有的只是无思的荒漠。

在韩国作家金惠珍的小说《关于女儿》中,母亲便难以理解自己的女儿为什么总喜欢管闲事,在这样艰难的世界上活着就已经很辛苦了,为什么还要为了那些陌生人搞得焦头烂额?在母女之间存在的理解鸿沟中,便暗含着对于世界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与爱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共同联结,才能真正创造出改变世界的力量。“爱这个世界”不是什么文青警句,它是行动、是思考,是一种关系以及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推荐另两部让我很喜欢或读着很有意思的作品。一部是刘天昭的诗集《竟然是真的》,在那些日常的转瞬之间,诗人发现的诗意让灰色的生活突然亮了一下。仅仅是亮了一下,就已经很让人开心了;另一部则是周游的小说《麒麟》,在精彩的故事里藏着作者的野心。推荐它,就是因为它好看!

推荐书单

《爱与圣奥古斯丁》

[美] 汉娜·阿伦特 著,王寅丽 译

漓江出版社,2019-9

《阿伦特:政治的本原》

张念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3

《关于女儿》

[韩] 金惠珍 著,简郁璇 译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0

《竟然是真的》

刘天昭 著

单读 / 铸刻文化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8

《麒麟》

周游 著

长江新世纪 / 魔宙 | 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7

· END ·

作者丨硬核读书会

编辑丨钟毅、谭山山

校对 | 向阳

原标题:《2023年,听见最微弱的声音,看到被隐形的存在|编辑部年度推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