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庆第一“棒棒老板”的逆袭之路:从街头力哥到企业老总

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
2018-05-22 14:24
直击现场 >
字号
重庆第一“棒棒老板”的逆袭之路:从街头力哥到企业老总。视频来源:慢新闻(01:36)
“棒棒!来咯!”

对于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即使是在纸面上看到这几个字,也一定会在脑中响起一个音调起伏,韵味悠长的声音。一声棒棒,好像喊出了二十多年前,山城棒棒军在重庆水码头的魂儿。

刘晓萧便是山城百万“棒棒”中的一员。时代变迁,肩扛一米长的扁担,手拿青色尼龙绳的“棒棒们”已淡出我们的视线。但金丝眼镜、西装傍身的刘晓萧,却带着他的“棒棒军公司”,将企业干得风生水起。

谈起棒棒军公司一路走来的20年历程,公司老总刘晓萧十分感慨。

“巧遇”重庆

5月18日下午两点,经纬大道源中源酒店的露天茶桌,“重庆棒棒军(集团)服务有限公司”20周年答谢会的红色横幅格外显眼。四十多名统一身着红衣的员工,几人一组打麻将、斗地主兴致正高。

刘晓萧自己则没那么清闲,来往招呼着陆续到场的客人。这些客人刘晓萧一个也不愿怠慢。因为无论身份、年龄,当天到场的都是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和恩人。

熟悉的朋友、不同的故事和摆不完的老龙门阵,似乎让他回到了20多年前解放碑的大街小巷中。几句简单的寒暄,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刘晓萧来重庆是一个“意外”。上世纪90年代初,进城务工代替了守着一亩三分地看天吃饭,成为农村青年的主流目标,也因此掀起了影响深远的“进城打工潮”,自贡市富顺县农民刘晓萧也并不例外。

但和身边很多进城下力的同乡不同,刘晓萧曾通过自考取得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汉语言专业专科毕业证,他的初衷,是要到城里圆一个文学梦。1992春节,他托人担保从镇政府借到200多元路费,毅然出发。

刘晓萧最初的目的地是广州,但他似乎低估了上世纪90年代春运的火爆。从四川借道重庆后,刘晓萧排了整整3天的队,却始终未能买到去往广州的火车票。身上的路费,已所剩无几。

“到不了广州了。”刘晓萧说,他想到有一位表哥正在重庆一家工厂打工,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在重庆住下。

表哥的宿舍在渝中区七星岗,仅能让刘晓萧暂住几天,他需要自谋生路。那时,七星岗住宅多、居民多,有农夫用扁担挑着小菜当街售卖,刘晓萧摸了摸口袋,一共还有12块钱,正好能做这样的买卖。

于是,他和附近的菜农套近乎,弄清了进货的渠道,准备“大干一场”。为了不错过进货时机,他晚上悄悄地“潜伏”在一辆运菜的货车货箱中睡了一夜,一大早便搭着“顺风车”到了农贸市场。用身上的钱买了一挑芹菜,乐滋滋地挑着回七星岗当起了菜贩子。

“每天几块钱收入,除了吃饭住宿,一点盈余都没有。”刘晓萧的菜贩生涯只有一年,1992年年底,他卖菜时得罪了附近的小混混。混混找人掀了他的摊位,还威胁要好生“教育”他,瘦小的刘晓萧带着唯一的扁担逃了。他说,惹不起,躲得起。这时,他的口袋里依然只有10块钱。

“不要卖菜了来当‘棒棒’嘛,你有扁担买两个索索(绳子)就可以开工了。”再次面临身无分文窘境,刘晓萧得到了几个“力哥”老乡的指点,他把心一横,用几毛钱买了两根粗尼龙绳,系在扁担两头,站到了街边。

“靠力气吃饭不丢人!”

最差“棒棒”

满是泥灰的青色劳动布外套配解放鞋,皱纹满脸、精瘦健壮……

如果按照这个力哥的经典形象来衡量,刘晓萧并不合格,高度近视和严重的眼疾,让原本就瘦弱干瘪的他更添了一份病怏怏的气质。

“我也许是最差劲的‘棒棒’之一。”刘晓萧回忆中的力哥生涯,是充满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力哥的地位很低,通常来了活路,别人连个像样的称呼都不会给,棒棒、农民,随意着喊,读过书的刘晓萧听得出其中的轻蔑。

更有的人,给他们的不只是言语上的侮辱。有一次,刘晓萧和另一个力哥接到从七星岗挑家具到桂花园的活儿。说好一个人给2块钱报酬。结果到了目的地,货主却要求他们把东西挑上七楼。

上7楼太恼火了,能不能加点工钱?刘晓萧试探性地询问换来的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货主威胁他们,不挑上楼就就不给钱。为了2块钱的工钱,他硬是咬咬牙,忍着屈辱将东西搬上了楼。

“吃不下苦就过不下去。”刘晓萧说,因为孱弱、残疾的身体状况,即使是在力哥当中他也是最不济的一种,货主一看他的身板,经常转头就走,瞬间被其他人抢走生意。一年多时间里,他吃了上顿没下顿,租了房子连房租都交不起。

他记得,有一次实在交不出房租,大半夜,他偷偷将被子从窗户丢出来,跳窗逃走。“很难堪,也很无奈。”

“网红”写手

“刘晓萧的文章又上报了!”

“不得了,看不出来还是个才子。”

……

1994年4月的一天,重庆晚报副刊刊登了刘晓萧的一篇描写力哥生活故事的散文。几天后,他又在晚报副刊刊发表了两首诗歌。

几篇文章刊发后,得知作者竟是一个力哥,立刻在重庆引起极大的反响。不少市民打电话到重庆晚报去打听他的联系方式,还有人给他寄钱寄物,甚至有单位直接给他发出邀请,让他直接前去工作。

很快,身边出了“作家”的消息,就在七星岗附近的力哥圈子传了个遍。但刘晓萧知道,报纸上这短短几篇文章,有多么来之不易。

“我走的每一步,似乎都有贵人相助,她是第一个。”刘晓萧口中的她姓童。1994年,她是一家音响公司的负责人。刘晓萧偶然接了她所在公司的搬运工作,闲聊时,他说起了自己的文学梦。

令刘晓萧意外的是,童女士竟被他打动,当即就给公司的领导说明了情况,希望帮他安排一份工作。“当时以为她开玩笑。”刘晓萧说,第二天他真的被这家公司录取,成了库管员。

由于这里多是女工,童女士还特意在仓库旁边专门安排了一个房间让他住下。

“有了住处,我才有条件写文章。”似乎幸运和梦想都会眷顾有准备的人,就在这个仓库旁边的小屋中,刘晓萧写出了自己第一篇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因为“棒棒”的特殊身份的反差,让他名声大噪。

“那时候互联网不发达,放到今天,我也算是网红。”刘晓萧说,有点小名气后,让他信心倍增,1994年-1998间,他进过企业、当过保安,期间一直坚持写诗歌、散文,陆续在重庆晚报、晨报等市级报刊发表近100篇散文和诗歌。

“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中国好房东’。”报纸上的豆腐块,并未改变刘晓萧的经济状况,随后的几年,他一直租住在渝中区枇杷山附近的出租屋里。出租屋房东张小忠夫妇当天也被邀请到了现场。

刘晓萧说,那时出租屋里住了近10个力哥,但张小中夫妇唯独对他特别关照。张小中自己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只要吃好的,都会算上刘晓萧一份。张小中还特意给他买了台灯,特许他晚上可以不熄灯,随时写作。

“觉得他不容易,就想帮他一把。”张小中说,刘晓萧每天只吃一个烧饼,喝一点凉水,但每晚却坚持写作,他们夫妻都被这个弟娃的精神所打动,想要给与他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张小中口中,他对刘晓萧的关照实际上早就有了回报。那时,张小中的儿子还在读初中,刘晓萧辅导孩子写过的文章,很快也在重庆晚报副刊上发表,让孩子得意了许久。

“孩子至今都特别尊重他。”张小中说,现在儿子很争气,已经研究生毕业做了医生。想起来,这和孩子小时候受刘晓萧耳濡目染的影响关系不小。

草根老板

1998年5月18日,棒棒军公司成立,刘晓萧在接受媒体采访。

1998年5月18日,棒棒军公司成立时,刘晓萧与全国数十家前来采访的媒体合影。

1998年5月18日,重庆市第五十中学门口的街道上锣鼓翻天,围观群众将老街道堵了个水泄不通。电视台、报社等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在一旁随时待命。上午,随着山城棒棒军中“梅老坎”的扮演者庞祖云的剪刀落下,“重庆山城棒棒军”公司正式成立。

这一天,是刘晓萧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

1997年,随着进城务工高峰的来临以及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火爆,力哥成了山城中最受关注,也最为特殊的群体之一。而自己身为力哥的刘晓萧,有了与旁人不同的想法。

“棒棒被人看不起,自己身上的缺点也很多。”刘晓萧说,从他自己的经历发现,一方面力哥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被不少城市人看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低、素质低,不少力哥自身问题很多,甚至不讲诚信、坑蒙货主,也砸了自己的招牌,导致恶性循环。

能不能让力哥们抱个团,坚持诚信经营,让大家饭碗更稳当呢?刘晓萧自此萌生开公司的想法。

开公司需要钱,但刘晓萧自己并没有什么积蓄。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身边的朋友后,却意外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多点少点大家都在帮我筹钱。”刘晓萧说,自贡老家作协的朋友赵邦伦二话不说,就帮他在老家贷款2万元,而实际上,他们之前仅见过2次面。“这两万元的情,比现在的500万元还大。”

棒棒军公司成立时的管理团队

于是,拿着两万多元钱,他与当过棒棒,后来做了补鞋匠的房天和,以及裁缝夏静两个股东一起,计划成立“棒棒军公司”。

刘晓萧回忆说,开业前,他通过别人介绍找到了“梅老坎”庞祖云,希望让他给公司剪彩。说明来意后对方大度地表示:“我晓得你,这个事情我一定支持,分文不取。”于是,便有了开业时的一幕。

回想起这一段,刘晓萧有些得意地笑了。“那年《山城棒棒军》火惨了,我这也算得上蹭热点。”

而开业的日期的谐音是:“1998,我要发!”

棒棒公司

还钱!退股!破产!

公司成立20周年,刘晓萧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一幕场景。

“‘棒棒’要开好一家公司,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刘晓萧说,公司的三个股东都来自最底层,丝毫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1998年公司成立之后,“棒棒军公司”完全没有做任何广告宣传,凭借“棒棒军”的金字招牌在运营。到1999年底,公司的业务仅能维持基本开支,丝毫没有盈余。

1999年10月,刘晓萧获得的由“团中央、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工商行政总局等八部门联合评选的“第二届中国优秀外来务工青年荣誉称号。

公司成立之初,刘晓萧和棒棒们一起忙碌在搬运现场。

“我们的资金基本上都是借来的,拖不起。”一方面,三个股东在公司的经营上发生了分歧,另外两个股东找到刘晓萧,要求退股。另一方面,到期的债务让很多债主找上门来。眼看着,棒棒军公司在成立短短一年多之后,就面临破产。

就在这时,刘晓萧又遇到了一位贵人。时任自贡市富顺县副县长王孝谦以私人名义给他做了担保。

“能不能给刘晓萧两年时间,到时候还不上钱,你们找我还。”王孝谦说,自己当时的确是拍着胸脯给他做了担保。因为刘晓萧凭自己精神和经历让他感动。同时,他相信棒棒军公司是一种整合劳动资源推向市场的创新举措,短暂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作为老乡他想要尽量支持他。为此,他还专门给刘晓萧做过一面锦旗:为山城人民服务,给家乡人民争光。

王孝谦的担保让公司暂时渡过难关,但却并未一飞冲天。刘晓萧带着手下的几个力哥,艰难地维持着公司的生存。

朝天门广场,棒棒军公司员工劳动场面。

2001年,因为在帮助客户搬家时物品受损。客户要求赔偿要价很高,公司员工和客户发生了很严重的冲突,最后双方被扭送到了派出所。“心痛啊,那时候扣我几十块钱都是掏心窝子的心痛。”但刘晓萧也清楚,这样的事情不能再继续发生,否则自己给“棒棒军”定下的用口碑吸引客户的策略,将无法实现。

这以后,刘晓萧开始竭力让公司正规化,上门查探清楚再签合同、报价,成了棒棒军公司的铁打不动的规矩。2001年之后,公司逐步走上了正轨,2005年,刘晓萧终于将所有的欠款还清。

有了逐渐充裕的流动资金,刘晓萧将业务拓展到家电安装、维修行业,由于口碑较好,棒棒军公司的业务也越来越稳定。

2006年棒棒军公司被重庆市商委、重庆市家政协会评为重庆市优秀搬家企业。

2010年后,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劳动力供给方式的转型,重庆街头的“力哥”越来越少,但刘晓萧的棒棒军公司却稳稳地生存下来。如今,他们在重庆搬家行业相关企业中位列前茅,拥有15台货车,固定人员40人以上,一年的毛利润可以达到500万左右。刘晓萧也真的由一个“棒棒”,转身成了货真价实的企业老总。

刘晓萧的棒棒公司人丁兴旺

刘晓萧说,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但棒棒军公司会让重庆力哥用符合时代的方式,继续焕发新生。他认为,其实棒棒并没有消失,他们只是从站街,转到了网络上、手机上。他希望能带着“棒棒军”公司,用更前卫、更便捷的方式,继续走在为重庆市民服务的第一线。

刘晓萧自办的《广场诗刊》

“功成名就”的刘晓萧并未忘记当初的文学梦,2015年7月,他自费创办了期刊杂志《广场诗刊》,聘请专业编辑运营至今。在创刊词中有这么一句话,似乎就是刘晓萧自己的感悟:拒绝“伪抒情、伪乡土、伪颂体”,倡导“有痛感、有温度、有血性”的诗歌。

(原标题:从街头力哥到企业老总,重庆第一“棒棒老板”的逆袭之路)

    责任编辑:谢寅宗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