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7国专家共商亚太海洋合作,美学者:地缘博弈勿忘保护环境

澎湃新闻记者 薛雍乐
2018-05-25 20:54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会议现场

在美国炒作所谓南海“军事化”之际,海洋合作问题依然引发了中美及其他多国专家的共鸣和讨论。

“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做出了一个非常糟糕的裁决。”曾在美国国务院任职的弗吉尼亚大学海洋法与政策中心副主任迈伦·诺德奎斯特(Myron Nordquist),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再次对此前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提起的所谓南海仲裁案提出批评。他把仲裁庭的所作所为称作“扭曲的解释”,并对中国与东盟正在磋商的“南海行为准则”寄予希望。

诺德奎斯特还表示,在海洋问题上的对话、合作和接触非常重要。目前,国际科研信息交流的缺乏是当前亚太地区海洋问题上的一大挑战,但同时也为中美及其他亚太国家加强合作提供了机遇。

诺德奎斯特曾于1970年至1978年在美国国务院法律顾问办公室任职,从事海洋法的研究已经有40年的时间。他参与编撰的有关国际法领域的书籍超过50本。早在2016年,诺德奎斯特就曾多次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认为所谓南海仲裁的决定“一边倒、靠不住”。

5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国南海研究院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海洋法和海洋政策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合作与参与”国际法研讨会暨弗吉尼亚大学海洋法和海洋政策中心第42届年会。诺德奎斯特在会议间隙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会上作了题为《深化亚太海洋合作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演讲,系统介绍中国政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涉海目标方面采取的系列举措。

此外,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迈克·洛奇、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白珍铉、联合国海洋事务和海洋法司高级法律顾问路基·桑托索苏、亚洲-非洲法律协商组织代表李世光等国际组织的嘉宾以及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7个国家的近200名专家学者与会。联合国副秘书长兼法律顾问米格尔·塞尔帕·苏亚雷斯通过视频向会议举行表示祝贺。

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合作、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航行自由、海峡治理、航运、搜寻与救助、可持续渔业、未来合作展望等八项议题进行研讨,从法律规则和实务层面开展沟通与交流。

南海仲裁案受政治目的驱使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美国在南海地区强调的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

诺德奎斯特:在南海问题上,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做出了一个非常糟糕的裁决。

比如被判定为“岩礁”的太平岛(由台湾当局控制)上有停机坪、码头、医院和庙宇,还有数百名官兵及雇员。有谁能睁着眼说这不是一座岛屿?这完全不诚实,像日本的无人岛都被称为岛屿。但仲裁庭之所以称太平岛是岩礁,是因为如果它是岛屿,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就可以得到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如果从太平岛开始划定专属经济区,就会触及菲律宾的领海。而菲律宾也声称自己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样就成为了专属经济区之间的冲突,国际仲裁庭无权受理这起仲裁案,因为它没有管辖权。

这也正是中国的立场,中国一开始就说仲裁庭没有管辖权,而仲裁庭当然说自己有管辖权。那他们要如何解释太平岛有停机坪和码头还会被判定为“岩礁”?仲裁庭宣称,太平岛不是“天然形成”的,但什么时候形成才算是天然的呢?难道要从宇宙大爆炸时开始算起吗?这很愚蠢,没有人知道地球刚形成时太平岛是什么样的。所以就必须从发起仲裁案时开始算起,那时的事实才是直接相关的。

我把仲裁庭的所作所为称作“扭曲的解释”,因为他们只是想要管辖权,登上新闻头条说“我们让中国难堪了”。而菲律宾政府则花重金雇佣了声称可以“强制中国接受仲裁”的律师。

如今菲律宾政府发生了换届,当今的菲律宾不会再发起这样的仲裁案了,因为当初的仲裁案在菲律宾现总统杜特尔特上台前的一个政治决定。

南海仲裁案的判决书有500多页,至少是一般国际法庭判决书的两倍。这整件事情都很可笑,但人们却把它当真了。作为美国人,我提出这一观点时并不太受欢迎。

南海行为准则谈判需要时间

澎湃新闻:如今中国与东盟关于“南海行为准则”(COC)的谈判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年内还将进行多次磋商,您对磋商的前景怎么看?

诺德奎斯特:现在“南海行为准则”的基础已经打下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相关方面都认同,需要有行为准则来避免突发事件。这种行为准则有先例,南海也并不是第一个存在争议的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和苏联就在黑海产生了冲突,于是我们订立了《防止海上事件协定》的双边协议,制定规则来应对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行为准则的意义。当你们处在公共区域时,需要订立规则,如果有两艘船很快就要相撞了,你需要把它们带回码头避免它们相撞。

南海周边的国家,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在内没有一个愿意发生冲突,也没有一个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张。各国在南海地区也有贸易协定、港口和渔业利益,应该要制定一些规则。我认为行为准则是件非常积极的事情。我无法对行为准则进行预测,这需要相关国家来决定,但我认为这符合所有方面的利益,应该继续谈下去。

一大主要问题是制定行为准则后要如何实施。谈判也需要时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通过到生效就花了12年时间,所以我们不能觉得只花两天时间就能谈成。通常谈判还涉及国内支持的问题,尤其是在牵涉渔业利益集团的情况下,毕竟大家都不愿把所有渔业资源都拱手相让,所以在国内会存在一些制约。

各国应加强海洋环保技术交流

澎湃新闻:在海洋问题上,我们时常听到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矛盾,但实际上在这里始终存在积极的国际合作。您对此怎么看?

诺德奎斯特:对一些媒体来说,坏消息听上去总比好消息更令人兴奋,所以地缘政治矛盾更容易出现在新闻上。但实际上各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密切的合作。例如中国和美国之间就有联合执法、在北太平洋公海打击非法捕捞作业的行为。

这已经是弗吉尼亚大学海洋法和海洋政策中心举行的第42场年会了,过去也曾在中国厦门和上海举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我们和中国南海研究院共同设置的,我们认为在海洋问题上的对话、合作和接触非常重要,所以很快就决定了这里的议题。

澎湃新闻:亚太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值得关注。在这些方面,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中美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

诺德奎斯特: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信息交流。如果你不够理解一个问题,那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亚太地区,科学家有许多合作的机会,因为环境问题需要坚实的科研基础。比如存在大片的海洋垃圾带,没有国家希望海里有这些垃圾,尤其是在自己的领海中。那何不互相合作,想办法清理呢?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有着非常先进的科技,也有国家处于欠发达阶段,所以我认为大家应该想办法同时帮助那些贫困和富裕的国家,因为如果海洋和水产遭受污染的话,富人和穷人都会受到影响。所以也许可以从共同研究、以非常和平的方式分享数据开始,这又是一个共同利益所在。

我认为中美可以想办法在海洋问题上多合作、接触。环境正是最有潜力的合作领域之一。美国有着非常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所以如果中国只和缺乏这些科技的菲律宾接触,那就不合理了。而美国也有可能需要向中国学习相关技术。无论最有效的科技来自何方,我们都需要把它带入亚太地区,来清理这里的海洋污染。

    责任编辑:茹存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