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柳堂读书记︱新发现的易顺鼎手稿《雪鸿小草》

冬晖
2018-05-28 12:50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清诗是唐宋之后的又一高峰。二百六十余年间诗人辈出,现存清人诗集超过一万种,卷帙浩繁,远超前代。就清诗本身而言,约可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为清初顺康时期,代表人物有钱谦益、吴梅村、王士祯等。中期约到道光前期为止,虽然也涌现出了一批诗歌流派和若干重要诗人,如以沈德潜为主的格调派、袁枚为主的性灵派,以及厉鹗、黄仲则、舒位等人,从总体上来说,这个时代的创作相对比较平庸,内容也比较狭窄。从道光朝后期开始,清诗进入了波澜壮阔、风格多变的新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本文要谈的易顺鼎,就是清诗晚期成就很高的著名诗人,在群星璀璨的晚清诗坛,他算得上光芒夺目的一颗巨星。

易顺鼎,字实甫,号眉伽,别号哭庵,湖南龙阳人。他生在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官宦家庭,天资聪颖,并且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诗文教育。据说他五岁就能做对,八岁就开始写诗,当时即广有“神童”之誉。顺鼎中年曾自撰《哭庵传》,说自己“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隐士”,虽然略有自夸的成分,却也概括出了他的矛盾性格和复杂人生。虽然他一生扮演过许多不同的角色(例如甲午战争后他曾两赴台湾。出谋划策,筹集粮饷军械,帮助刘永福抵抗日寇,表现出了良好的军政能力),但从总体来说,易顺鼎主要还是一个放浪形骸的才子兼名士,他的最大成就还是留给后世的几千首诗歌。

易顺鼎的诗在当时就广受赞誉,不轻许人的叶昌炽在《缘督庐日记》中说他“一支好笔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奇人奇才,吾见亦罕”。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将易顺鼎比作天杀星黑旋风李逵,评价颇高,并在另一部著作《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说他是“近代才士之最著者,晚年与樊增祥齐名。实则樊山涂泽为工,伤于纤巧。易虽恣肆,其真气犹拂拂从十指出,樊不如也”。按,易顺鼎当时与樊增祥相友善,二人齐名,时人称为“樊易”。钱仲联先生也赞同“樊不如易”的观点,他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中拟易顺鼎为天哭星双尾蝎解宝,并说“樊易齐名,哭庵才大于樊山”。

据陈衍《石遗室诗话》记载,易顺鼎一生写诗近万首,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千多首,相当部分的作品已经散佚。他创作生涯开始很早,十六岁时就已刻成《眉心室悔存稿》(此本现已不存)。此后数年,易顺鼎往来于湘黔之间(其父当时任安顺知府),又在光绪初入京应试,其间创作了大量作品。但从广泛参考了文献资料的上海古籍版《琴志楼诗集》来看,现存最早的易诗刻本为光绪五年刻成的《丁戊之间行卷》,收录了丁丑戊寅两年的诗作,而易顺鼎二十岁(光绪丁丑年)以前的作品今本中现存只有三十多首,恐仅为十分之一左右,绝大部分已经看不到了。一般论家认为,易诗前期最佳,才气纵横。中年以后则渐入颓唐,多率易之作。对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早期作品的大量散失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所幸我曾得到一部易顺鼎早年诗稿本,正好收录了诗人乙亥丙子两年的作品(即十八到十九岁),共计诗七十九首,词七首,从而能够对易顺鼎早期的诗歌创作有一个比较深入而可靠的了解。

封面樊增祥所题“石甫少作 郭芸老阅”

卷首易顺鼎“雪鸿小草”题名

此本为易顺鼎手稿,线装一册全。封面樊增祥题曰“石甫少作 郭芸老阅”,以“培芝书屋”红格稿纸书写,有易顺鼎朱文方印“实甫”。卷首易顺鼎题名为“雪鸿小草”,大概是取“雪泥鸿爪”之意。此本编年,分为乙亥丙子两卷。上卷存诗三十一首,下卷存四十八首,附录词作七首。从内容来看,并非这两年的全部诗作。上卷从“揽辔”始,下卷仅到丙子春诗人入京为止,基本上是入京应试旅途中的作品。

搞清了大概内容,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评阅者“郭芸老”是谁?卖家当时并未明言,可能是没查到。从称呼上看,此人应该年辈较长,字号中带“芸”字,我当时即猜测可能是晚清重臣、外交家郭嵩焘。今按,大家都知道郭嵩焘字筠仙,但也有写成芸仙的,比如赵烈文日记中就称作芸仙。而且郭嵩焘也是湖南人,易顺鼎以诗谒见乡前辈乃是顺理成章之事。

正好家里有一部《郭嵩焘日记》,找到光绪二年部分查阅,三月十四日有相关记载曰“评阅易实甫雪鸿小草诗二卷,皆入都途次作也。才气奔放而不诡于正,性情尤纯厚,未易才也”。此乃铁证如山,评阅者郭芸老即郭嵩焘无疑。当然,也幸亏樊山没用更为人熟知的“郭筠老”之称,否则一望可知为郭嵩焘,以郭氏在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亲手评阅之本不知要什么高价了。

郭嵩焘对易顺鼎这个同乡后辈也的确颇为照顾,在光绪二年日记中有多次与易顺鼎见面的记录,或召饮,或面谈(如二月十一日,十二日,三月二十五日,四月十四日等)。顺鼎入京后不久就患病咳血,当时居于常德会馆,郭嵩焘亲自前往看望,并请名医为其诊治(见易顺鼎年谱简编),可见其关爱之情出于真诚,也许是爱惜这个才气过人的小同乡。

郭嵩焘批语“五字似齐梁人语”

郭嵩焘批语“如飘风骤雨之飒然而至”

此本中郭嵩焘亲笔批语共十余处,只有少部分保留在传世本《琴志楼诗集》中。比如卷上乙亥诗“客行”一首,今本小字注曰“筠仙丈评云:五字似齐梁人语”。但卷上另一首“堕泪碑”则不见于今本《琴志楼诗集》,其中郭嵩焘评语“如飘风骤雨之飒然而至”就更无人知晓了。

卷上乙亥年所作的“古意”

此本所收的七十九首诗,查今本上古版《琴志楼诗集》,仅存十二首,而且文字颇有异同,当为后来修改。比如卷上乙亥年所作的“古意”四首,今本改题“古意襄阳作”,仅存一首,而且误编年于丙子。卷下的“都门春感”八首,今本仅存前三首。以第一首为例,手稿本为:“乾坤新见日中天,万里春回北斗边。苑柳暗移燕市月,宫花晴转凤城烟。求贤忝应金门诏,报国初成宝剑篇。试上蓬莱山顶望,玉堂深处几神仙。”而《琴志楼诗集》本则作“新悬白日照中天,万里春回北极边。苑柳暗消鳷观雪,宫花晴转凤城烟。求贤愧应金门诏,报国思吟宝剑篇。莫便等闲思归起,津桥久已不闻鹃”,显然后来又做了大量修改。

樊增祥眉批“诗亦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少年以此才笔,那得不名重一时”

此本还保留了一些樊增祥的批语,比如“渡黄河走笔作歌”一首,今本作“渡黄河作歌”,文字也颇有不同。樊增祥眉批曰“诗亦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少年以此才笔,那得不名重一时”。此本前有樊增祥题识,落款时间为庚申二月二十三日。按易顺鼎即于旧历当年八月三十日去世,去世前不久的“庚申之夏”,他曾将作品编定为《琴志楼编年诗集》,并请樊山批阅,但不知为何此《雪鸿小草》未编入诗集。幸好此本虽经百年风云变幻,尚存于世,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一百多年前青年才子的珍贵作品,还能摩挲这册经过郭嵩焘亲自评阅的诗人手稿(朋友告知,据《芷兰斋书跋续集》,此“编年诗集”稿本现藏韦力先生处)。

易顺鼎身处清末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经历极为丰富。他所至之处怀古思今,多有所作,其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也就是旅途纪游诗,钱仲联先生评价他说“各体俱备,山水游诗最工”(近百年诗坛点将录)。这本手稿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才子易顺鼎入京途中之作,对研究他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变化和年轻时期的思想变化过程,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以后若有机会,当影印出版,公之于世,以供学界研究。

    责任编辑:郑诗亮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