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考招生季即将到来,南京多所知名中学“组团”在地铁打广告

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
2018-05-28 17:14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高中名校专列”车厢内景 本文图片均来自南京日报

“高中名校专列”首次登陆南京地铁。

日前,南师附中、金陵中学、二十九中等12所名牌高中组团,“承包”南京地铁一号线一列地铁的车厢广告,引发广泛关注。这列被命名为“最美高中时光”的专列,以其清新的风格,获得了不少市民的夸赞。

在中考招生季即将到来之际,这些“高中广告”也被外界认为是在为招生宣传“预热”。随即,公众针对该话题展开讨论:不愁生源的名校是否有必要打广告?在地铁上宣传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

“高中时光专列”登陆南京地铁

这几天,乘坐南京地铁一号线的市民,有可能会遇到一列“特别”的地铁。走进地铁会发现,车内被绿色的彩绘“环绕”,地面是当地某所中学学生或校友的留言,抬头便可望见校内的标志性建筑,车门则是这所学校的校门等……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这是一列“爱上宁——最美高中时光”主题的地铁专列,亮相的均是当地的名牌高中。

根据《南京日报》官方微信披露,这趟地铁专列由《南京日报》策划打造,是南京开出的首趟高中地铁专列。集中展示了南京12所最具特色的高中,其中包括南师附中、南师附中江宁分校、金陵中学、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南京一中、二十九中、九中、雨花台中学等。

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称,这列地铁于5月20日上线,将持续运营1个月。走的是南京地铁一号线,由始发站“中国药科大学站”发车。这条被成为当地人流最密集的线路,途径南京主城多所高中名校,因此不少学校师生搭乘地铁可以看到“母校风采”。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车上各校征集发布的留言,或俏皮可爱,或深情款款,让在校生或毕业校友产生共鸣,集体回忆高中时光,因此也被称作“催泪地铁”,吸引了不少人蹲点等候。

名校组团,为招生宣传造势?

据南京当地多所名牌高中相关负责人透露,每年招生季,当地高中均会向媒体投放一定的版面,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为招生宣传造势。今年,《南京日报》没有在报纸上做相关策划,转向以地铁这一公共空间为载体,展示学校的形象。

上述负责人称,学校参与地铁宣传的费用在3万元左右,与当地报纸整版广告费相当。相比之下,在不超预算的情况下,各校获得了一次“创意式”亮相。

在公众印象中,各地的名牌高中一向不愁生源,那么,这些高中是否有必要为中招宣传造势,进而在地铁上“宣传自己”呢?

对于这个问题,名校之间的认识产生分歧。对于金陵中学这样的百年名校来说,“风采展示的意义,远超招生宣传本身”,用该校相关人士的话来说,金陵中学作为“南京市不可替代的学校”,有必要、有义务参与宣传南京的基础教育。

而在南京市九中、雨花台中学等高中看来,为中招宣传造势也是有必要的。

南京市九中相关负责人称,在招生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家长混淆学校特色班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多种宣传方式,凸显自己的特色。而地铁车厢广告相比之下,更易传播,为公众所接受。

据雨花台中学校长穆耕森陈述,该校是一所成长性的名校,需要不断提高辨识度。从提升学校知名度的角度来看,学校的“宣传永远在路上”。因此,在这个时间节点,用地铁车厢广告这样一种新颖的形式,宣传学校也有配合招生的考虑。

“对于每一年的新生来说,(每个)学校都是一个新的学校。(所以)每年招生面临的都是新的学生,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形成印象。”穆耕森对澎湃新闻说。

重在特色文化传播

一位长期关注南京教育的媒体人表示,要是说上述名校招不到学生确实“不可能”。据其观察,上述名校参与“高中地铁专列”活动,初衷还是想通过展现师生、校友的评论,来展示学校的个性化形象,从而提高师生的凝聚力、认同感。

因此,《南京日报》在安排内容时,淡化了招生。这位媒体人对澎湃新闻称,选择从文化角度表现各个学校的特色,并以“清新”风格加以处理,“既展示南京的高中教育形象,又为城市文化做宣传”。

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学校的认同。雨花台中学校长穆耕森表示,该校更多的是想通过“地铁宣传”,传播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说到底,“学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力量”。

所以,在穆耕森看来,师生或市民走进地铁,置身于学校文化的宣传之中,自然会印象深刻,在潜移默化中累积起影响力,进而推动学校成为人人向往的名校,“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每天在校上学生活,很多师生可能没有注意到学校的美。在地铁换个角度看学校,会感到更亲切,对熟悉的校园有新的发现,(从而)唤醒他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唤起大家珍惜当下、感恩母校的情怀。”金陵中学负责宣传的老师说。

该老师对澎湃新闻称,在地铁里“做宣传”,是对学校教育理念的展示,如果一个异乡人来到南京,在地铁看到高中的建筑、校园小景,以及人文环境,能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底蕴,进而领略到整个城市的文化。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