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仿冒期刊代发论文大赚1800万,畸形论文黑市如何产生?

2023-02-14 15: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熊志

编辑 | 许仁昌

申请学位、评定职称,大多对发表论文有一定的要求。日前,北京顺义法院审理的一起非法经营案中,一对姐弟召集代理人员,仿冒正规期刊进行征稿,并私自印刷假冒刊物,开展不法行为,仅用四年时间,便代发论文十余万篇,牟利1800万余元。

姐弟俩的非法牟利手法,归根到底就两个字——山寨。具体来说,仿冒期刊征稿,然后向投稿人收取2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版面费,再委托一些印刷厂私自印刷。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甚至还山寨了期刊网站,以供投稿人查询。

在抄袭、剽窃等学术造假行为背后,还有如此批量化的造假手法,着实大开眼界。一些网友却出现了“共鸣”情绪,在他们看来,正版学术期刊的门槛高、费用贵,现在花个一两百就能上期刊,真的是“良心价”了。

正规学术期刊难上,当然不代表非法经营合理,打着学术期刊的幌子敛财,本身是在破坏学术环境。但在非法出版、经营的行为本身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姐弟俩咋做到牟利这么多的?

十万篇不是小数目,而且只用了四年时间。一方面,它说明在低价揽客策略下,姐弟俩的经营策略“高明”;另一方面,也充分显示出市场需求的庞大。

姐弟俩称,对于学术期刊是仿冒的,“投稿人应该是不知道”。不知情当然是假的,这些山寨期刊仿制的并不高明,经常有错别字,投稿人提要求,甚至还可以重新印刷。那么多的投稿人,不可能所有人都会天真到以为一两百元就能上正版学术期刊。

说白了,在刚性论文发布需求下,一些投稿人知假“买”假。就算真不知情,发现后未必也会开展维权,因为这意味着得重新发稿。

此案报道后,很多人对“唯论文”的考核评价机制提出批评。这并非一种延伸过远的讨论,相反它正是大批量造假的重要背景。

现在各种职称评定,都会看论文发布情况,看上去我们对论文重视异常。然而,大量假论文、假期刊流入市场,不被举报发现,这说明我们对论文的重视,似乎仅仅体现为:“发论文”这件事本身很重要,因为它是就业、升学和晋升的敲门砖。

把论文当成评价考核指标,当然不能算错。客观地说,论文发布数量、学术期刊等级,都是目前最能量化的考评要素之一,能量化才会更公平。但正是评价机制本身存在问题,“唯论文”倾向太重了,市场上才会有如此庞大的需求。

而当正规学术期刊门槛高,无法满足全部需求时,部分需求只能转移到地下,通过学术造假的方式来消化。于是,投稿人和姐弟俩就成了“利益共同体”。

如果论文真那么重要,真有那么高频的使用场景,哪怕所有投稿人都不去维权,十万篇发布在假期刊的论文,不可能不被打假发现。姐弟俩能非法牟利四年,说明论文在完成它在职称评定等场合中的敲门砖作用之后,就被“尘封”起来没有任何用场了。

论文和学术期刊的存在,都是为了方便学术交流和科研,但这些仅仅作为敲门砖而存在的论文,被一次性地生产使用,和文字废料有什么区别?

当发论文仅仅是为了职称评定,是为了装点门面,且论文撰写和发布行为,和学术研究等没有任何关系时,学术期刊的真假,对一些投稿人而言,自然不是十分重要了。版面费低到只有一两百的假期刊,反而更有性价比。

所以,要避免学术造假,消灭注水论文、假冒期刊的生存土壤,在加强审核打假之外,还得重塑人才评定的机制。论文数量不等于质量,论文数量膨胀也不是好事,人才评价“唯论文”,只会产生大量对学术研究没有任何增益的文字垃圾,并为学术造假大开方便之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