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二月二:龙为什么非要在今天抬头?

2023-02-21 15: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今天是2023年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正因此,在民间也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剪头发的习俗。

为什么要在二月二剪头发呢?这还要从清兵入关说起,其实,当年清军入关,汉人都是被迫剃头的,尤其每年正月,大家团聚在一起,看到每个人光秀秀的头顶,都忍不住思念旧日的大明河山。所以,就有了“思旧”的说法。也不知怎么的,可能中间遇上个有口音的人,流传到现在竟然成了 “死舅”!

这一个正月里,别管大家的发型有多么“非主流”,“可千万不能剃头发”舅舅们哭着说。所以大家都会等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天修剪头发,认为龙抬头,剃头发,就可以鸿运当头!(各位舅舅们可以松了口气)

等等,这就会又涉及一个知识点,为什么龙要在二月二抬头呢?其实啊,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与古代天象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周天黄道确定为28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古人又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在四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形容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种神兽。

二月二龙抬头所提到的“龙”,指的就是天象周天二十八宿的东方青龙七宿。每年的仲春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

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

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在这天除了要“剃龙头”、祈福,当然也少不了吃。

饮食多样的“龙抬头”

 

老祖宗在这一天的饮食上也颇有讲究,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取名“吃龙鳞”,吃面条取名“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1.各朝各代的习俗

唐朝时候,人们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迎富贵”的特殊时日,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元朝,“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绣针线的女子在这一天都要停止手中的活计,担心伤了龙目。

明清以来,二月二这天还增添出现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可见古时候,老祖宗对这一天的重视不亚于春节。

 

2.各地的习俗

山东临沂、日照等地有吃糖豆的习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用糖炒花生和黄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蝎豆,还有的爆玉米花。

在我国很多地方还有二月初二吃猪头肉的习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民间还有过了二月二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一说。

北京人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过去北京人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吃“驴打滚”也是老北京的习俗,人们喜欢在农历二月二买“驴打滚”品尝。

黄豆粉面裹豆沙馅儿的驴打滚外形圆润,有“财源滚滚”的吉祥含义。

陕西西安地区二月二这一天,是外婆给外甥送爆米花及饽饽馍。妈妈会前一天炒好齐子豆给家里人吃,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起炒。

河北邯郸二月二有吃“龙须面”;、“龙角”(饺子)、“龙子”(米饭)、“龙拿珠”(馄饨面)、“食龙头”(猪头)的习俗。

邯郸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们过乞巧节的习俗。这一天,姑娘们可自由结伴,穿上好衣裳,带好小米、白面、油、盐及锅、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这就是磁州古时流传下来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饭"习俗。 

  

河北承德二月二这一天有早吃煎饼、午吃饺子、晚吃煎肉片煎鱼的习俗。二月二炸鱼煎肉叫“熏虫儿”,因为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百虫蠢动,人们用这香味熏醒传说中的龙来镇住毒虫。 

河北沧州有吃龙拿珠的习俗,就是面条和饺子一起下锅煮,吃饺子就是龙耳朵的意思或面条就是龙须子意思。

江苏南通有二月二作寿桃祭祖的习俗,面做的寿桃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山东菏泽民间习俗是二月二这天炒盐水黄豆,让黄豆开花。

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二月二的传统习俗是做血肠,血肠是龙抬头和龙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血肠壮语叫bong有禾苗速长、五谷丰登的含义。做完祭拜仪式,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代表去村社吃集体餐,每位村民还会分到一些血肠和扣肉。

福建莆田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打牙祭,大聚餐”之俗。

END

编辑 / 肉叔

本文由食研所原创

中国肉类协会出品

加入食研所美食健康群(roushu2019)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