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光明时评:将古建筑“请”进高校,爱护文化遗产应如是

2023-02-24 14: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日,陕西西安地区一处村落拆迁,其中一座明代晚期雕花门楼被高校保护,迁建至校内博物馆,这一新闻冲上网络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根据这则新闻,这一座砖雕门楼掩藏于深宅之中,原本未被发现,拆迁在即,户主辗转联系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表达了捐赠的愿望。学校组织专家实地勘察,结合建筑特征和古文献考证,发现这是西安府咸宁县贡生毋负生的宅第大门,建筑年代为明代晚期。为避免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受损害,校方将该建筑整体迁建至校园内进行保护,并于10月初,在古建筑修复专业人员指导下,在学校中国传统瓦作博物馆内得以复建完成。

虽只是迁建一座古代门楼,事件并不算大,但为何会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赞扬?看来,发掘、研究保护文物,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是大家心中的共识。

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城市及乡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视,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在相关管理部门的不断宣传和呼吁下,社会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也愈加深化,在各方力量的协同发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滋养社会经济发展,日渐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不仅是保护这座门楼,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涌现了很多经典案例。但我们也看到,在城市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文化和法治意识淡薄,加之监管不到位,也出现了一些文化遗产受损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也无一例外的引发公众的愤慨与谴责,这也反映出当前全社会遗产保护的观念在大大增强。

这次高校迁建古建筑得到众多媒体报道和社会公众的一致点赞,也在于高校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贡献。可以看到,复建后立于博物馆展厅内的古建筑保持了原有风貌,巍峨肃穆、古朴盎然,既为博物馆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藏品,又为校园内增添了美丽的文化景观。

高校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殿堂,肩负着传承文化和培育人才的职责使命,以往大家看到的往往是师生走出校园,对田野遗存的古建筑进行调查测绘研究。这次却是在特殊情况下,主动将古建筑“请”进校园博物馆,这在国内鲜有耳闻。这一“请”,不仅使文物建筑避免了在室外继续遭受风剥雨蚀的命运,很好地保护了文物,而且让师生在复建门楼的过程中,直接体悟到古代文人的巧思,为学校的相关教学科研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范本,展开一堂精彩的古建筑技艺实践课程。

尤为重要的是,小门楼看出大道理,高校对文化遗产的珍惜和爱护由这一次迁建而彰显,无论对于青年学子还是社会公众,毫无疑问都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正向引导。

(作者:许志敏 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陕西省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陕西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少年儿童文化研究会美育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