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被讨厌的勇气》 | 不合群的人,更容易成功

2023-03-08 13: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一次,我们读的是经典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德勒心理学的精华。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个哲学问题给出了极其简单而又具体的答案。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和真正幸福的可能。

昨天我们了解到的是:通过课题分离改善人际关系和自由的代价。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包括最亲子关系,都需要进行课题分离,因为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不去迎合,难免招来别人的讨厌,而被讨厌,是自由的代价。想拥有幸福和自由的人,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既然,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入口,而不是终极目标。那么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

经过之前诸多辩论,青年认为,课题分离的观点的确有用,也已然接受。细思量,他又觉得如果真的那么去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孤独的生活方式。

这一次登门拜访,他准备驳回哲人。

青年:经过冷静思考,我还是认为课题分离不可能实现。

哲人:为什么呢?

青年:这最终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划清界限的想法。人际关系的烦恼也许会减少,但我认为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个人主义。

您说过,阿德勒心理学的正式名称是个体心理学。现在我终于理解了,阿德勒心理学即个体心理学,是引导人走向孤立的个人主义的学问。

哲人:这一命名也许容易招人误解。在此,我要做下说明。

这里的“个体”一词,在语源上有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意思。具体来讲,是什么不可分割呢?阿德勒反对将精神和身体、理性和感情以及意识和无意识等分开考虑的一切二元论的价值观。

青年:什么意思?

哲人:例如,我们可以想一想那位因脸红恐惧症来咨询的女生,她为何会得脸红恐惧症呢?

阿德勒心理学不把身体症状与心灵(精神)分离开来考虑,而是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好比内心紧张手脚会发抖,感到恐惧脸色会苍白。

总之,我们并不是受感情的独立存在所左右,而是统一的整体。

青年:这不对。只有把心灵和身体、理性和感情、意识和无意识明确区分开来进行考虑,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难道不是这样吗?

哲人:如果把这些分开来考虑,就容易陷入人生谎言。阿德勒心理学这种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青年:那倒是可以。我并不想听您空谈“个人”的定义,而是想听您分析如何用课题分离解决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

哲人:明白了。上次我说过,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亲密,或者太远都不行。实际上,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解决人际关系之烦恼的出发点。

青年:那么,人际关系的终点在哪里呢?

哲人:共同体感觉。

青年:为何共同体感觉?

哲人:这是阿德勒心理学最具争议的一个概念。

如果把他人看成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么我们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中作着贡献。

这种把他人视为伙伴并且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叫作共同体感觉。

青年:这一主张的重点是什么呢?

哲人:问题是共同体的内容。

阿德勒认为他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动物植物或非生物。

总之,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正体在内的一切。

青年:宇宙?过去?未来?您究竟在说什么?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青年:的确。

哲人:共同体感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在英语中,这个词含有“对社会的关心”之意。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以社会最小单位,即“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每个人既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也是共同体的一部分

几次辩论下来,哲人看出,青年对自己过分执著,便引导着问他觉得执著于自己的人,或者说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什么样的?

青年想到历史上的暴君,还有生活中自私任性的人。

哲人补充说,不能进行课题分离、拘泥于认可欲的人,同样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哲人: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意别人,实际上眼里只有自己失去对他人的关心。

青年:也就是说,像我这种全力迎合他人的人,实际上也是以自我为中心?

哲人:是的。你不想被他人觉得不好,所以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一味在意别人怎么看,这种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方式。

青年:这真是令人吃惊的言论啊!

哲人:凡是执著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系。

青年:我承认,我只看到自己,只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可是,人生如一部电影,我自己难道不是我的人生中的主角吗?

哲人:这种认识没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我”是世界的中心。我们每个人首先是共同体中的一员,从属于共同体,因此拥有归属感。

简单来说,“我”既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也是共同体的整体的一部分。

青年:整体的一部分?

哲人:想象一下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根据观看者所处位置或角度不同,会产生无数个中心。共同体的一部分也是如此,谁也不是世界的中心。

青年:为什么要特别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呢?

哲人:这要说到归属感。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仅仅靠在那里就能获得,它必须靠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青年: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哲人:直面工作、交友、爱这些人生课题,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不考虑别人给自己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给别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合。

青年:也就是说,只有付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哲人:是的。

辩论至此,青年了解到,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这些他能理解。但对共同体扩展到宇宙整体,还是无法接受。

哲人:可以理解为“无限大”。例如,有人退休后就没有了精神,从公司这个共同体分离出来,失去头衔、名片,变得普通,一下子就衰老。

其实只不过从小共同体中分离出来而已,任何人都还属于别的共同体。无论怎样,我们的一切属于地球乃至宇宙这个共同体。

青年:这到底能带来什么归属感呢?

哲人:不拘泥于眼前共同体,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更大的共同体,比如国家、地域社会,在哪里都可以作贡献。

青年:可是,我们在寻求归属感时,理所当然会关注更小的共同体。

哲人:请记住一个行动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时,首先应考虑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青年: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哲人:例如,你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不要用学校这一共同体的常识来判断事情,而要遵从更大共同体的常识。

总之,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学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结 语

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是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共同体感觉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

每个人既是自己人生中的主角,也是共同体的一部分,把别人看成伙伴,学会关心他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共同体当中,才能获得归属感。不拘泥于眼前的小共同体,到更广阔的的天地中寻求位置,才能为人际关系的问题找到出路。

共同体感觉这一概念,和人类学家张光直所说的“连续的世界观”不谋而合。其实,中国远古的庄子早就洞见,人和外在环境之间不可断裂区隔,世界万物与我没有绝对的差异。

此心同,此理同,整个人类都是命运共同体。这是古今中外一致认同的理念,也是人类的崇高境界。

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究竟怎样与人相处才能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怎样做,才有可能改变生活方式?

图片源于《被讨厌的勇气》剧照。

原标题:《《被讨厌的勇气》⑦ | 不合群的人,更容易成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