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洞天寻隐·西湖纪丨杭州玉皇山紫来、慈云洞天记

王冬亮
2023-03-11 16:00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慈云洞天与紫来洞天皆在玉皇山,民国人来裕恂《玉皇山风景诗六十四咏》中即有这两处。玉皇山是龙山的最高峰,龙山在唐代的时候尚称界石山,与北部的灵隐山一起被认为是杭州仅有的两座大山。约在唐宋之际,“龙山”的称谓始兴,其后又有卧龙山、玉龙山、天龙山、龙华山等名。玉皇山的命名可能始于明代,或云旧称育王山,俗呼锅子山。《杭州府志》说,玉皇山“壁立尖耸,特异诸山。其前有龟畴田,宋郊坛也……颠有玉皇庙,故称玉皇山,亦云育王,盖龙山者钱氏郊天之所。释老之谈,或云阿育王,或云玉皇,皆祀天遗意也。”[1]又曰:“育王、玉厨、妙因三山皆龙山也,前志多分载,今姑仍旧。”

图1 “玉虚上宫南极仙翁转世受禄长生之宝”

图2  “太上正脉”

1935年,郁达夫的《玉皇山》一文,寥寥几笔勾勒了此山的风貌:“玉皇山屹立在西湖与钱塘江之间,地势和南北高峰堪称鼎足;登高一望,西北看得尽西湖的烟波云影,与夫围绕在湖上的一带山峰;西南是之江,叶叶风帆,有招之即来,挥之便去之势;象东展望海门,一点巽峰,两派潮路,气象更加宏伟;至于隔岸的越山,江边的巨塔,因为是居高临下的关系,俯视下去,倒觉得卑卑微不足道了。”

一、紫来洞天

紫来洞天即今紫来洞,在玉皇山腰。年初十与友人同登,幸好避开了初八九络绎的香客,尚能得几分清幽。中午从白云庵出发,山路难走自是不必说的,但古迹甚多,常折道驻观。说来也怪,途中关于此山的锦句全记不得零星半点,却常想起不知何处看来一篇民国人游玉皇山的文章,里面写了山路山的一群乞丐,其中一个颇为出格,人或不予财物,则曰:“登山步步高,下山跌一跤”。由着这个乞丐没头没脑的话,我倒一边开始为下山作心理准备了。

先到天龙寺造像,再至郊坛、天真院一带。行至郊坛旧址,面朝山崖,右侧有洞窟,为灵化洞,左侧为朱天菩萨庙洞。灵化洞又作“灵华洞”,旧说“深百余步,直下阔十余丈,有和靖、东坡题名刻于石”[2]。今题刻早已不存,唯有光绪二十五年王明玉等募化题记一龛(图4)。从洞口走入,为东西向,不过三四十来步。徘徊良久,昏暗中见北壁下近地面处有狭缝。附身探视,洞中有光透出,洞右不知谁人置观音像一尊。等到眼睛渐渐适应光线,从洞口仰窥,望见里面如一间房室大小,顶部朝北斜向透空。于是蹲身伏行而入,刚好容一人贴着石壁通过。才七八步,豁然开朗,后壁有一巨石悬于出口,不知道是否滚落所致,否则应该能够向上攀爬而出。从洞顶透空处延目张望,左有山石似帆,极备险势。稍停,缘原路出,过钱王郊坛题记与甘露井,至西侧朱天菩萨洞。

图3 朱天菩萨庙洞(左)与灵化洞(右)

图4  灵化洞内王明玉等募化重修题记

图5 朱天庙洞内一九三三年题壁墨迹 

图6 朱天庙洞自内向外视野

图7 朱天庙洞中清同治间“自然椅”题刻

图8  朱天庙洞内卧石

朱天菩萨洞属朱天庙,遗民祭祀崇祯帝之所也。此洞不大,初见其正面洞口颇使人疑惑——这一带的石灰岩基本上都是较为平整的,何以此处“罩门”遽然褶皱繁复、孔洞密集如此。入洞幽晦,丈余即石壁当前,顿觉殊无可观。右上角有一孔透光,所投之处若有字,照之果然,上书“一九三三秋,偕囗暹、张永仪来”等字(图5),笔迹质朴,张弛有度,历九十年而不堙,也真称得上神明护佑了。回视入口,忽若见满天星斗,乃“罩门”之岩窦也(图6)。复向西穿出,得一龛,龛中有乡人所供菩萨一躯,内壁居然藏有同治间人题刻“自然椅”三字(图7),乃悟“罩门”必是此后所修,此洞原本只是“厂”形的石崖结构。再十余步,已到西侧洞口。同行突然惊呼而原路返出,说是地上不知何物。于是回顾一瞥,有卧石如黄狗伏地,猛然间也是一惊,想来前人可能会附会一些故事在此吧(图8)。又有登云洞者,《淳祐临安志》言“在郊台天真院山内”,钱氏武肃王建台而名“登云”者,即缘登云洞故。[3]或以为即朱天庙洞,也有人认为灵化洞即是登云洞的,难辨孰是。

过郊坛而上约二十分钟攀上七星亭,就到达了紫来洞天。洞口初看不大,外壁有“紫来洞”大字题名(图9),走进才发现窟穴是沿着台阶向下坎陷的,越往内走越觉得高大宽阔,台阶底部是一平层,地以细砖铺之,幽暗中已经能够反光(图11)。八十年代盘山公路修通以后,这里一时成了人们纳凉的好去处。

图9  紫来洞天入口 与“紫来洞”题名

图10  洞口内壁“福地”摩崖

图11紫来洞天入口(从洞内向洞外)

图12  紫来洞天最高处的“天窗”

洞内壁也有几处摩崖,洞口左侧有玉林题“福地”二字(图10),再缘左行又有诸涵行书摩崖“与天地参”,洞右侧为王福庵题刻等。洞分三层,上层为东西向,极宽处约六丈,纵深约三十丈,洞室最高处约三丈有余,口朝东,当为主洞。第二层人工开掘的痕迹较为明显,沿着“与天地参”左行有晚近所修石阶可下,凭栏俯视,莫测高深,洞体与主洞构成长柄而不标准的“d”字形结构。第三层仅仅为一平台,纵横皆不出十步,天光不到。

最吸引人的还属第一层主洞部分,由于地面修饬平整而穹隆广阔,人在洞室之中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觉得天地广大心旷神怡。洞穴中并非完全昏黑,越往前走似乎光线越好,眼前石幛随转进而如天门缓启。将近洞底,有白光射入,色如月华,把岩洞映照成一副教堂拱顶的样貌,又似水陆、道释画中仙佛的背光(图12)。仰首望之,高处有空洞,这应该就是洞天的天窗了。实际上,这个天窗的位置,就在七星缸的旁边。惠施有论曰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当然是诡辩,但是拿来形容这里的地貌倒也有几分合理。

紫来洞天并非原本就有这般风光,以往的紫来洞也叫作仙人洞、飞龙洞,不是赏玩之所,现今的宏构,必须归功于福星观的方丈李理山(1873-1956)。刘保仁《紫来洞开辟记》曰:“七星岩畔旧有一洞,俗呼仙人洞。石壁中豁窥之,正黑莫能测其深浅。入之则怪石岞崿,杂以污泥,几无驻足地。好事者结伴而进,燃炬觇之,深不见底,令人惴惴不敢前。李紫东方丈见其内容奇伟,屡欲谋辟洞天,为湖山增一名胜。因其暗无天光,不辨指掌,遂尔中止。”

1930年冬风雪大作,李紫东(李理山号紫东)趺坐入定,梦有人告知飞龙洞东南角有天然门(即笔者所言“天窗”),可以将其开辟出来。又教李氏可在洞内大声呼叫,使人在外听寻,有声音传出处即是。李氏与友人尝试之,岩间果有声音透出处,于是命石工凿之,几天后就凿通了天然门。“由是继续开辟,则岿然高寻丈一大洞门也。施工半载,划怪石,除塗土,陂者平之,漥者填之。洞分上下两层,面积约二亩许。”[4]开辟的洞府冬暖夏凉,可容千百人,因李紫东开辟,又以洞门朝东,故名紫来洞。实际上,洞体的开凿最终并没有按照构想全部实现。来裕恂在《志余》部分记载,原定计划尚有洞内大石要清除云云,但称紫来洞天为湖上诸洞甲观则大致不谬。

二、慈云洞天

落灯日,从慈云岭方向往福星观。慈云岭的称谓历史在玉皇山之前,岭“在方家峪,于诸山岭中最为崷崒。傍为郊坛,其内实为凤凰山,为门户捍蔽焉。”[5]《玉皇山风景诗六十四咏》中的“慈云洞天”,实际上是后来得大名的玉皇山“扩展”了周回而将其包入,本初同属龙山而已。宋人董嗣杲有《慈云岭》一首:

叠叠流云步步苔,九霄紫气限蓬莱。

后唐刻石初开路,南宋郊天别築台。

慰眼江湖空岁月,伤心陵寝堕尘埃。

桃花争趁春风老,又引游人一度来。

图13 西湖南山造像

慈云岭下有资贤寺,《咸淳临安志》:称“上石龙永寿寺”,记曰:“在慈云岭下,天福七年吴越王建,旧名‘资贤’,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寺与石龙相接,山石突出,宛若龙首,故名。石崖上刻仁宗皇帝御制《佛牙赞》(注:见‘御制门’)。咸淳元年改为尼寺。”资贤寺即资延寺。此地造像及摩崖尚存,今亦称西湖南山造像。有碑(图13右侧)旧题“新建镇国囗延遐龄石像之记”(丁敬《武林金石记》)或“新建镇国资延遐龄石像记”(阮元《两浙金石志》)。三年前,友人奚珣强等人考证,“遐龄”二字当为“禅院”之误,订正了两三百年的积误,亦一快事矣。[6]不过,这块摩崖碑的正文原来镌刻却早早地被毁坏,绍圣元年(1094),僧人惟性将其改刻为仁宗皇帝御制的《佛牙赞》。

图14  《开慈云岭记》 摩崖

图15 《慈云岭玉皇宫图》 引自来裕恂《玉皇山志》

图16  老玉皇宫一角  

慈云洞天似乎在来裕恂《杭州玉皇山志》之外未见记载,志言:“慈云洞天:慈云岭为玉皇古宫,岩上有唐石刻,昔有高人在此修真仙去。民国丁巳(1917),宫毁于火,经紫东辟地凿石重建,始有今日之规模。”[7]所谓唐人石刻,当即吴越王钱镠《开慈云岭记》(图14),其辞曰:“梁单阏之岁,兴建龙山。至涒滩之年,开慈云岭,使建西关城宇、台殿、水阁。今勒贞珉,用纪年月。甲申岁六月十五日吴越国王记。 ”《两浙金石志》记:“右刻在西湖慈云岭山石壁,文八行,篆书,径三寸余。碑首题梁单阏之岁,盖兴建龙山始于梁贞明五年,至是又开慈云岭,建西关城宇等,已越数年,故溯其事而并记之。《十国春秋》于天宝十三年失载建龙山事,甲申岁为吴越宝大元年,武肃王私建国号有天宝、宝大、宝正三号,其时但行之境内,后奉中原正朔,皆讳而不称,故石刻中有书有不书。”[8]此摩崖毁于1923年。

又有《慈云洞天诗》:

梁时开岭号慈云,欲识仙凡此处分。

洞里乾坤古今好,玉皇宫古气氤氲。[9]

志书记有“音仙古池”,“在慈云洞天内,为吴越武肃王所开,后人有‘功垂不朽’之语见诸文字。”今不知池之所在。

这样看来,慈云洞天可以指代李理山重修的老玉皇宫(图15、16),这是以洞天指代宫观的表述方式。按《杭州玉皇山志》卷十七《善举》,自民国八年(1919),李理山担任方丈起,便在慈云洞天的客堂开办慈云小学,有学生40人,教师2人,免费为学生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物资达5年之久,后因经费告罄而止。[10]

除了将道教宫观称之为洞天,佛教也有吸收这种观念的情况,如始建于晚唐的陕西百良寿圣寺塔,清康熙二年于正南方门洞题额曰“慈云洞天”。不过,在《杭州玉皇山志》中还有一条线索,即“玉皇古宫额联”门下,有“慈云洞天”目,注曰:“门额”。按《慈云岭玉皇宫图》(图16),正门的门额当为“玉皇宫”,则其所谓“门额”当是在其他门。

图17 老玉皇宫内的慈云洞天(观音洞)外入口

图18  慈云洞天内入口

慈云洞天的称谓近年来渐渐无闻,笔者到老玉皇宫,推测慈云洞天当有石室,询问两位年轻道士,皆未闻有此。只知院内有一处较深的洞穴,呼作观音洞(图17),已经设置隔断而不能进入。从栏杆外探视,向下坡道足有约十米,尽头本当可右折而入,其内漆黑不知究竟。事有巧合,念有回响,几日后偶然见到八九十年代紫来洞观景门票,上面写着有慈云洞天一景,大为惊讶,询问诸友亦皆不知。正月廿六,友人过慈云岭,向一位年长道长询问慈云洞天事,道长云院内观音洞即是,大约在2011年前后坍塌,之后未能修复,其内原供奉老子与观音像云云。又破例移开栅栏让其入内查看,故幸得一近照(图18)。邑人马兄也说,少时曾经游览过,洞口极狭窄,其内空阔,深约三十米,最宽阔处约两丈。乃悟志书所言“慈云洞天”之匾额,很可能在《慈云岭玉皇宫图》右侧院墙小门位置,墙外正好就是洞天所在。

慈云洞天右侧石壁有摩崖数种,以“云泉”二字最为清晰(图19、20),系明人史际所题。出老玉皇宫朝紫来洞天而行,门外“乾坤一望”四字传为刘基书(图21),实际上乃明代人洪珠嘉靖年间书。不数步,又见道右有大字楷书摩崖“福地洞天”四字(图22、23),以朱漆涂之,似不甚古。拨开草莽前视之,上款曰“民国廿五年”,下款曰“海盐王福卿题”。王福卿(1874-1967)是海盐城西乡大曲里人,创办王公顺布庄,乃乐善好施者。

图19  慈云洞天外侧的“云泉”摩崖

图20  “云泉”摩崖拓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21 老玉皇宫传为刘基所题的“乾坤一望”摩崖(实为洪珠书)

王福卿摩崖下原有一巨龛,大书深刻“仁静智流”四字,乃紫东道人李理山所题,今已不存。李氏在1938年杭州沦陷时期创办难民收容所,先后收容难民七千余人,艰难维持一年之久。他以红十字会会长身份与日军有所交涉,往玉皇山运送粮食,由翻译人章兰亭联系。章氏曾被认定为汉奸。李理山与政界人物亦多交往,如李宗仁、蒋经国等。收军统杭州站长章寒微及其私人秘书赵淑良为“道教归依弟子”。1951年因私藏枪支三支、子弹110发等问题被军管会逮捕,1955年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56年重审,改判徒刑十年,没收财产不予发还,不久后他病故在狱中。西湖法院后于1987年发《(1987)杭法刑监字第61号》终审判决书,纠正李理山反革命案。[11]这龛摩崖被完全磨平,其缘故也就不难推知了。

图22 王福卿“洞天福地”摩崖

图23 “洞天福地”摩崖拓本

由于慈云岭一带皆为石灰岩山体,故大小石洞不少,更有尚待发现者。老奚回忆,很多年前见过报导,有探险人员在慈云岭到石龙院区域、石观音洞附近作一处无名洞穴考察,颇有所获。后来查阅2001年的“旧闻”,果有此事。探险家楼兰亭一行最终测得洞穴深度为八十多米,由于山路险僻,后再无问津者。

说明:本文摄影图像皆右董士瑜提供,书页图像皆出自来裕恂《杭州玉皇山志》,拓本图片14、23来自网络。感谢奚珣强先生对玉皇山地理、古迹的辨析,小马兄对慈云洞天塌陷前情况的回忆。

——————————

注释:

[1] 《乾隆杭州府志》卷十四。

[2] 《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九。

[3] (宋)施谔:《淳佑临安志》卷九。

[4] (民国)来裕恂:《杭州玉皇山志》卷二十五。

[5] (宋)施谔:《淳佑临安志》卷九。

[6] 奚珣强:《西湖慈云岭五代五代造像记碑额新识》,《杭州》,2021年第11期。

[7] (民国)来裕恂:《玉皇山志》卷一。

[8] (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四。

[9] (民国)来裕恂:《玉皇山志》卷八。

[10] 林正秋:《杭州道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236页。

[11] 孔令红 韩松涛:《民国杭州道教》,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83页。

王冬亮,别署王唯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致力于山水画起源与道教洞天福地关系研究以及书画理论研究,长期从事浙江地区洞天福地摩崖石刻图文影像材料的搜集。

    责任编辑:黄晓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