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市长访谈录|对话宿州市长:皖北城市完全有潜力跑出后来居上的加速度

澎湃新闻记者 杨喆
2023-03-13 21:48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访谈摘要】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启荣:

►市委市政府提出“当自己人、办自己事、宿事速办”理念,雪中送炭地帮、真金白银地扶,让企业家真切感受到在宿州“见人不难、办事不难、发展不难、赚钱不难”,竭力让企业“招得来”“留得住”“活得好”“赚得多”。

►宿州数字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无中生有”。近年来,我们瞄准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紧扣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招引了腾讯、阿里、华为等1600余家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制造企业落子布局。“十四五”时期,宿州将抢抓数实融合发展新机遇,大力实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工程,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字经济全链条产业“拔节生长”,着力打造千亿级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数字经济基地。

►当好长三角“上进生”、争做“特长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从地理区位看,宿州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汇区域,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从交通条件看,宿州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通衢要冲,1小时可达合肥或南京、2小时可达上海、3小时可达北京。从工业底蕴看,我们有周边地市无法比拟的大数据产业、轴承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产业优势。所以,对于宿州来说,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绝对是政策利好、精准定位。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精彩。宿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并非通过“输血式”帮扶出来的,而是源自于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我们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政策供给,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归宿”行动,推动形成“聚天下英才、建大美宿州”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撑。如今的宿州已成为人才荟萃、近悦远来的城市。

►如今,随着“四大机遇”叠加赋能,“四大合作”梯次展开,宿州市“四大优势”必将充分发挥,“四化同步”必将深度推进,我们完全有条件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完全有潜力跑出后来居上的加速度。

宿州,地处安徽省最北部,位于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处。

在长三角的经济版图上,皖北地区无疑是最薄弱的一块。而身处其中的宿州却连续十年实现了百亿元级增长、顺利突破两个“千亿元”大关,也是安徽省唯一连续4年获省政府稳增长贡献奖的省辖市。

耀眼成绩单的背后,除了抢抓一系列战略机遇的谋划和行动,还离不开宿州多年来全力招商引资、聚力招才引智的久久为功。

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浙江杭州与安徽宿州开展结对合作帮扶。

方案一出,宿州便迅速行动。在安徽省内率先与杭州市所辖县区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在此背景下,宿州与杭州开展各级交流对接活动280余次,去年底43名互派干部已到岗到位,宿州正努力打造成杭州产业外溢新腹地。

“宿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并非通过‘输血式’帮扶产生的,而是源自于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在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启荣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新时期宿州与杭州的此次携手,一定要破除“等靠要”思维,更主动靠上去、更积极融进去,与杭州市精准对接、等高对接、全域对接,强化机制创新、项目牵引、系统推进、多方联动,让“结对合作之手”越握越紧。

宿州城市风光。本文图片均由宿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中小城市如何留住年轻人?2021年,澎湃新闻曾报道过90后宿州籍青年郝治伟的人生选择。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刊发学术论文后,这位学术前途被普遍看好的年轻人,仍然选择回到家乡宿州工作。

“想到能为建设家乡贡献一份力量,对我而言意义非凡。我相信未来宿州的发展一定还有很多想象空间。”郝治伟当时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如今,郝治伟已是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中心的一名招商专员,在招商一线这位年轻公务员快速成长,也为宿州的城市发展不断拓展渠道、汇聚力量。

郝治伟的选择不是个例。王启荣告诉记者,得益于宿州始终坚持的人才强市战略和大力实施的“人才归宿”等相关行动,“聚天下英才、建大美宿州”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为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撑。

王启荣表示,作为安徽省人口第三大市,宿州底气十足、信心满满。要不断提升人才“归宿感”,打造人才荟萃、近悦远来的城市。

“上坡的路总是难走的,但坚持走总能登上高峰。”王启荣告诉记者,实现跨越赶超,是宿州的当务之急。没有选择,唯有凝心聚力、难中求成。

王启荣相信,在多重战略机遇、多项区域合作的叠加下,宿州的优势必将充分发挥,“四化同步”也将深度推进。宿州完全有条件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完全有潜力跑出后来居上的加速度。

【对话王启荣】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前瞻性布局数字经济

澎湃新闻:随着安徽全省持续深化“一改两为”,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氛围已经在全省蔚然成风。在宿州,优化营商环境的努力是如何从党委、政府的“一纸规划”成为给企业提质增效的“实战手册”的?我们如何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增强不同类型企业的获得感?

王启荣: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我们提出“当自己人、办自己事、宿事速办”理念,雪中送炭地帮、真金白银地扶,让企业家真切感受到在宿州“见人不难、办事不难、发展不难、赚钱不难”,竭力让企业“招得来”“留得住”“活得好”“赚得多”。

首先是在政企交流上深化服务。坚持每月末举办企业家沙龙下午茶活动,每月8日举办企业家接待日活动,定期开展接听热线、接访群众、接待企业、接见客商“四接”活动,面对面听心声问需求,实打实优服务解难题。

其次在政策兑现上精准服务。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扎实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即申即享”“免申即享”,政策资金“一键送达”,《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出台,包容审慎监管的治理格局不断健全,真正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我们在招大引强上主动服务。聚焦十大重点产业“双招双引”链长制,设置具有宿州特色的“营商环境首席代表”通讯录,实现企业诉求与业务部门骨干一键转接、线上解答、精准服务。

宿州坚持在助企发展上靠前服务。前段时间,总投资47.44亿元的钱营孜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开工,从动议到开工仅用时6个月,这个项目是安徽省“十四五”以来第一个开工建设的百万千瓦发电机组,在全省同类项目中进展最快,跑出了“宿州加速度”。

澎湃新闻:这些年我们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后发城市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实现了“弯道超车”。对于从白手起家培育数字产业的宿州来说,如何结合“中国云都”的战略定位,不断催生数字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从而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王启荣:宿州数字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得益于京沪中间点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我们瞄准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紧扣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招引了腾讯、阿里、华为等1600余家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制造企业落子布局,导航领域亚洲唯一虚拟全景测试实验室落地宿州,安徽首个5G连片试验区已成规模,已建成长三角区域建设标准最高、单体规模最大的大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获批了全国量子通信节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千兆城市。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基础优、总量扩、质量提、效益增的良好态势,数字经济基地产值100.7亿元,增长27%。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抢抓数实融合发展新机遇,大力实施“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传统产业改造工程,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字经济全链条产业“拔节生长”,着力打造千亿级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数字经济基地。

一是深耕农业数字化。我市是农业大市,我们将立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三个“国字号”平台,重点建设“五个一”数字农业示范工程,稳步推进长三角首个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产业带建设,提档提质砀山梨园等10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宿州市云计算数据中心

二是深耕工业数字化。我们还将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大力推进“宿企登云”,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建设,重点打造砀山梨产业、以TATA木门为领军的绿色家居产业、以阿里巴巴迅犀制造为代表的服装企业、以百丽鞋业为代表的鞋业、以符离集烧鸡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产业5大工业互联网平台,着力建设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聚力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工业互联网“热带雨林”。

三是深耕服务业数字化。具体来说就是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促进信息科技、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速医疗、文旅、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步伐,进一步拓宽“互联网+”边界,构建宿州特色的数字服务生态体系。

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如何发力

澎湃新闻:安徽省级层面赋予宿州“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的使命给了宿州未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您如何看待这一城市新定位,围绕这一新任务宿州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王启荣:如何建设好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当好长三角“上进生”、争做“特长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从地理区位看,我市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汇区域,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从交通条件看,我市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通衢要冲,1小时可达南京、2小时可达上海、3小时可达北京。从工业底蕴看,我们有周边地市无法比拟的大数据产业、轴承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产业优势。所以,对于宿州来说,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绝对是政策利好、精准定位。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一体化联通,培育区域基础设施新优势。我们将坚持一体化交通先行,积极参与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机场群,谋划实施城市南北、东西高架项目,建成淮宿蚌城际铁路、合新高铁泗县段等项目,全面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全链条、高水平建设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的物流枢纽工程。

二是坚持协同化发展,拓展区域产业融合新空间。我们将主动对接徐州世界级装备制造中心等建设,积极发挥淮海经济区产业联盟效应,加快铜山—埇桥(萧县)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推进共建萧县—泉山、灵璧—徐州空港、泗县—泗洪产业园,持续深化省际产业协同发展。

三是坚持生态化建设,激发区域绿色发展新动能。我们将协力推动落实《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主动与徐州、宿迁等毗邻城市开展区域内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协作,着力守护省际交界绿水青山。深化生态旅游合作,依托符离大道建设连接徐州的生态旅游走廊,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

澎湃新闻:2021年底《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的出炉,给了宿州和杭州紧密牵手的机会。从字面上理解,两地牵手之后,首先是“合作”,然后才是“帮扶”,合作优先于帮扶,在具体落实《实施方案》的一年多来,您作为市长,对此有哪些切身的体会?

王启荣:杭州是人间天堂,宿州是幸福的归宿。历史上,宿州与杭州经由隋唐大运河一水相连。这些年,宿州人口流向最多的城市也是杭州。两座城市的携手,也呼应了历史和现实。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精彩。宿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并非通过“输血式”帮扶产生的,而是源自于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2022年是杭州市与宿州市结对合作帮扶工作的开局之年,我们破除“等靠要”思维,更主动靠上去、更积极融进去,与杭州市精准对接、等高对接、全域对接,强化机制创新、项目牵引、系统推进、多方联动,杭州与宿州的“结对合作之手”越握越紧。

我们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短板,选派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优秀年轻干部赴杭州市学习经验、提升能力。杭州市也安排了具有紧缺专业知识背景的干部到宿州市挂职指导、取长补短。宿州的干部在杭州亲身感悟一流的营商环境,杭州选派的干部反过来也能看到宿州的优势。

宿州和杭州在产业协作、科技协同创新、民生资源共享上寻求合作,就是互相发挥双方的优势,以需求为导向寻求共赢。比如,杭州是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宿州也在聚力打造“中国云都”。我们和杭州签订了框架协议,将高标准打造宿杭合作产业园,双方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搭建一个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产业协作和配套服务。

我们还有绿色农产品和人力资源的优势,这些也恰恰是杭州所看重的。我们也将围绕这些优势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当然,我们不仅仅是向杭州输送人才。通过直达的高铁,我们也想吸引杭州的高端人才来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们在杭州设立“科创飞地”,组建异地创新孵化平台,重点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合作,探索建立研发孵化在杭州、生产转化在宿州的互惠互利合作模式。宿州还在安徽省率先实现干部互派挂职,以新理念、新思维、新思路,更好推动资源对接、理念接轨、政策协同,不断厚植发展沃土。

还有公共服务上的“共享”。去年,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协作医院已经揭牌,与宿州市立医院深度开展医疗合作。我们还持续深化合作办学,联合成立杭州技师学院泗县分院。对标杭州市企业开办“分钟制”“一件事”集成、政务服务“去中心化”,优化“宿事速办”平台,建成宿州企业开办“一日办结”系统,上线“一事联办”事项220个。通过对标、接轨杭州,带动宿州的民生改善,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深层次方面合作,我想还是观念上的。杭州发展的好,是因为领导干部有先进的理念思路、务实的工作作风、超前的服务意识,这些都值得宿州虚心学习。

人口大市如何成为人才“归宿”

澎湃新闻:作为皖北城市,宿州如何利用人口基数大的优势吸引在外的宿州人归巢?对于那些来到宿州、回到宿州的年轻人,我们这座城市该怎样与他们彼此成就?

王启荣:宿州发展之所以底气十足、信心满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人口优势明显。根据安徽省统计局2022年调查数据公报,宿州市常住人口有530万人,仅次于合肥(936.4万人)和阜阳市(814.1万人),是安徽省第三大人口城市。有句话说的好:“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人聚集在哪里,需求就聚集在哪里。”

近年来,我们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政策供给,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归宿”行动,推动形成“聚天下英才、建大美宿州”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撑。如今的宿州已成为人才荟萃、近悦远来的城市。

宿州“宿事速办”平台

我们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确保人才工作优先推进、优先保障。健全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把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建立递增机制。面向知名高校,定向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建立完善对接长三角人才培养机制,定期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到沪苏浙挂职锻炼和跟班学习,切实打造懂产业、通政策、善谈判、勤服务的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

通过高效实施科技创新“151”工程,加强与中科大、西北工大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逐步构建“外地研发+宿州转化”培育模式。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采取技术入股、有偿咨询、聘请顾问、兼职挂职、定期服务、课题招标、技术合作开发等多种灵活方式,想方设法让大量高素质人才在宿州贡献力量、创造价值。2022年,共引进院士4人、博士189人、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个。

我们持续优化“张江创造+宿州制造”合作模式,积极对接长三角专业运营团队,推动各类高科技企业、科研站点、人才来宿创新创业。立足“产才融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大院大所在宿州设立创新机构,推动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在宿州由“智”变“金”。实施“双百博士”引进计划,支持宿州学院引进高端人才,先后引进博士189人。

我们积极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搭建舞台,设立“人才服务专员”队伍,着力解决人才来宿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在宿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成立了宿州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协会,畅通政民政企沟通渠道,提升“宿事速办”质效,实现人才办事就近办、随时办、掌上办,不断提升人才“归宿感”。

澎湃新闻:从争当皖北地区发展“排头兵”,到在安徽全省范围争先进位,再到全市各项工作自觉与长三角发达地区对标对表。接下来,宿州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赶超,从而刷新外界对于这座城市的认知?

王启荣:上坡的路总是难走的,但坚持走总能登上高峰。实现跨越赶超,是宿州的当务之急。我们没有选择,唯有凝心聚力、难中求成。如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四大机遇”叠加赋能,宿州杭州、宿州张江、宿州马鞍山、宿州徐州“四大合作”梯次展开,我市区位交通、人文资源、农业基础、市场潜力“四大优势”必将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必将深度推进,我们完全有条件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完全有潜力跑出后来居上的加速度。

我们坚持在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中全面开发利用资源、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以创新链之“强”托举产业链之“优”,以优质项目成就优质平台、放大发展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前,城市间竞争“马太效应”日益凸显,赢者通吃、要素虹吸现象愈加明显。我们将深入实施跨越赶超战略,全力推动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均量显著上升、质量大幅跃升,力争挺进全省第一方阵、迈入长三角中游水平、跻身全国百强市行列。

“宿”字有安心祥和、百业兴盛之义。苏轼曾在宿州慨叹,此去“淮南第一州”。我们将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经济更强、城乡更美、底色更绿、活力更足、百姓更富、治理更优的新宿州。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将现代化新宿州建成一个有人、有家、有百业的宜居宜业之地。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李晶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