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空间:5+1

2023-03-20 16: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当前,除文化大IP地区外,许多地方文化产业都处于可有可无、半死不活的尴尬局面。

大部分地区文化产业归宣传部门负责,往往更偏向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文化项目招商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斜度往往严重不足。

同时,文化产业本身不是资本追逐的热点,多数文化项目规模小,产出慢,不确定性大。

就上述文化产业面临的矛盾,福卡智库课题组展开了内部研讨,总结出目前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各细分领域发展中的现状:

一是在数字文化方面,目前篮筐很大,什么都往里面装。线上产品趋于平稳,如在线直播、云演艺、云展览等;国漫、网游、手游将是争夺的新热点。

二是在文创设计方面,含金量高,完全的人才决定型产业,与其说做产业文章不如说是做人文章。

三是在文化旅游方面,共四个版本(1.0主体景区打造,2.0文化服务的服务业,3.0人的体验服务,4.0数字化孪生),目前大多在1.0版。

四是在文化制造方面,传统制造变相走着文化口径,体现增加值。

基于现状,课题组总结提出了未来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空间“5+1”研究思路:

“5”体现在:

1.产业化: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文化事业等资源要素的商业化。

2.文化化:强势部门做“文化+”,因为往往既要统筹能力,又要协调能力;弱势部门做“+文化”是产业发展的外延和拓展,需求普遍性高。

3.网红化:上世纪80年代一首《无锡旅情》成就了太湖,成就了无锡,使鼋头渚、古运河、锡惠公园在日本家喻户晓,成为无锡城市名片。现在信息传递更方便、造势的途径更多,谁都有可能因为一个偶然事件而成为爆点。

4.杠杆化:文化产业过去看耐力(长周期),现在看撬动力。从各产业在地方发展中的职能来看,文化产业的“主业”绝不是增加值的最终创造者,兑现附加值才是核心功能(1亿元投入打造文化环境可能引来几十亿的制造项目)。

5.虚拟化:AI、数字孪生、实时交互等,如过去的第九城市、未来的元宇宙等。

“+1”体现在:

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区别,各细分领域发展离散度大,产出预期很难标准化估量,文化产业对试错的容忍度要更高,文化产业引导基金要成为标配。

此外,地方文化产业的消费点要跳出本地,用文化品牌化的方式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能形成消费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