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一度|上海半马,奔跑的城市,独家的记忆

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 实习生 丁鹏博 文阳洁 唐春明
2023-04-16 17:2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奔 >
字号

冲过终点线的马宁久久没有离开,而是驻足原地停留了许久。

“武汉马拉松、扬州马拉松我都中签了,但最后全都放弃了,就为了来这里跑一趟。”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马宁语气平静,但却能听到他内心的波澜。

跑者马宁。

4月16日上午,2023年上海首场参赛人数超万人的大规模路跑赛事——上海半程马拉松鸣枪起跑,马宁正是其中一位跑者。

“上海马拉松、蒸蒸日上跑、10公里精英赛,这些我都跑过,就唯独上海半程马拉松一直没中过签,今天也算是弥补了遗憾。”

对于马宁来说,上海半马是他魂牵梦绕的赛场,而一场路跑赛事成为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情感纽带,这大概是属于跑者们的独家回忆。

跟随我们的镜头,倾听上海半马奔跑的音符。 视频编辑 黄庆(02:50)
久别重逢

“我一开始参加公司的5公里健康快乐跑,拿了公司里的女子第一,感觉还不错,于是慢慢开始跑步。从5公里到10公里,再慢慢到马拉松......”

李隽正在和澎湃新闻记者聊着自己如何与马拉松结缘,身后一位大哥路过插了句话,“今天跑得怎么样?”

“跑了1小时30分”“可以啊!”“还得谢谢你!”短短三秒地擦肩而过,简单却真诚。

“这是全程带我跑的大佬,他们全马都能破三,我也希望自己好好努力,之后有机会破三。”打完招呼的李隽这样跟澎湃新闻记者解释着。

对于李隽来说,上海半马不像是比赛,更像是老友间的久别重逢——刚接受完采访,李隽便开始和四五名跑者一一合影留念,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

赛事起跑瞬间。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清晨刚出地铁站时,不少跑友就在前往比赛场地的路上偶遇彼此,在寒暄和拍照中约定一起冲过终点。

“哎呀,好久不见了,你也来跑上海半马了啊。来来来,帮我们俩拍张照。”

这是每一场大型路跑赛事最常见的情景,但今年的上海半马,久别重逢中似乎又多了一层含义。

“上海半马不仅是我今年参加的第一个路跑赛事,同时也是我近三年来参加的第一个比赛。”跑完比赛的王明海额头上没有太多汗水,甚至呼吸都没太大的起伏,这些都足以证明他资深跑者的形象。

跑者王明海。

如果顺着面庞看到穿搭,便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与大部分跑者不同,他身上穿着一件胸口印有“上海”字样的T恤,“上海”下方则写着“中国警察”。

“这身装扮是我2020年参加厦门马拉松的穿搭,厦马是我那一年的第一场马拉松,也是我近几年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跑龄7年的王明海,说出这段话时语气闪烁着些许遗憾,“作为公职人员,过去两三年我们都比较忙,参加机会也比较少。”

“今年这场比赛,算是圆了过去两三年的一个遗憾吧。”

数据不会骗人,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海半马的报名人数达到了78922人,这个数字比2019年报名的42692人,以及2021年报名的34181人相加的总和还要多。

路边加油的观众们。

保障有了,速度回来了

虽然拥有15000名跑者的庞大规模,但本届上海半马的完赛率依然高达98.31%。

一位参赛选手的感慨或许能解答高完赛率的原因:“今天的赛事补给我的感觉,真的是我想要有补给的时候,身边就会有补给站出现。”

“我觉得补给站设立得非常专业,中间有一段在隧道里跑步,当时还很担心状态,出来的时候脑袋里刚想补给点东西,身边就有了一座补给站。”

冲线的跑者们。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自5公里起,每5公里设置饮料/饮水站;自7.5公里起,每5公里设置饮水/用水站;赛道10公里、12.5公里、17.5公里、20公里设置能量补给站,在跑者跑进途中给予香蕉、巧克力等能量补给。

参加比赛的陆菊英有着同样的感慨:“组委会给我们准备的能量胶,按照我们的说法是‘胶中爱马仕’,然后香蕉也是一块一块的,方便我们吃。我跑到最后一个补给站的时候,整个人都放开了,因为志愿者看到每个人都会说加油,非常的热情。”

赛道边的“女侠”。

除此之外,为了降温组委会还在沿途配备了3处冰站,6处喷淋站,放置了2辆雾炮车......

细节的保障到位了,速度自然也回来了。

来自肯尼亚的男子选手塔努伊用一个大跳的方式第一个冲过终点线,1小时01分52秒的完赛时间距离赛会最好纪录只差了16秒。

男子组冠军冲线。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在女子组别,埃塞俄比亚选手斯赛伊凭借1小时10分15秒的成绩打破赛会纪录,比原赛会纪录快了近半分钟。

这是过去三年,上海路跑赛事首次邀请国外的精英跑者,而他们的出现,也无形中提高了整条赛道的实力。

从绍兴赶来参赛的梁小英表示:“上海半马的精英跑者比较多,就能带一带我们的成绩,我原本计划140(分钟)完赛,结果冲进了135。”

跑者们跑过上海地标性建筑。

一城双马,属于上海的独特文化

对于一场半程马拉松来说,之所以能有如此保障力度,与组委会的“野心”不无关系。

赛事运营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骏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半马从一开始便是按照白金标赛事的标准进行筹备。

“我们现在正在打造‘一城双马’的概念,目前国内有两个白金标赛事,上马是第一个。我们也希望能把上海半马打造成白金标赛事,这样的话上海就能拥有两场白金标赛事,目前在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做到这一点。”

这样的目标并非只是口号,更是有着明确的时间规划:“上海半马今年是冲击银标赛事,而我们希望一年有一个进步的台阶,争取在两三年以后将上海半马打造成白金标赛事。”

身着汉服的跑者。

除了邀请优秀的国外精英跑者,上海半马也在尝试跑步文化的交流。在一个月前的上海半马新闻发布会上,赛事就尝试邀请日本箱根驿传院校国学院大学田径队前来参赛。

虽然对方因身体原因临时放弃参赛,但在朱骏炜看来,这样的探索依然价值十足。

“我觉得这是挺好的尝试,因为这是在马拉松文化上的一个交流。我们觉得马拉松赛事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竞技层面,同样体现在人文价值上,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升我们的文化价值,之后的上海马拉松可能也会有类似的尝试。”

上海半马,就是跑者们的绝佳舞台。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事实上,依托于上马系列赛孕育而生的体育文化,也在一次次办赛中不断积淀。

1996年,当5000名跑者在首届上海马拉松上穿过南京路步行街时,一旁晨练的老人可能还不知发生了什么。彼时,主办方为了办赛甚至需要到处发放安民告示。

如今,当上海半马鸣枪起跑时,这项赛事已经有了更多忠实的跑者。

比赛之前,资深跑者陆蓓璐晒出自己自2015年参加至今的每一场上海半马,成绩几乎逐年提高。比赛结束,她在朋友圈里感慨:“也算完成上半年的小目标,半马PB了。”

当一场路跑赛事成为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情感纽带,这大概是属于跑者们的独家回忆,而上海这种独家回忆,似乎不止是马拉松。

站在终点久久不愿离去的跑者马宁,离开时和澎湃新闻记者闲聊了两句:“我觉得上海的体育文化很包容,今天跑完上海半马之后,我还准备去上海体育场看一场申花打山东的中超联赛。”

或许,属于上海的体育文化,就这样在各项运动中交织传承。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