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位几乎24小时工作的疯狂漫画家,每年都看365部电影 | 翻翻书·书评

2023-04-17 1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年看365部电影这个习惯,我保持了十几年都没有改变……这是我一边画漫画一边达成的纪录。”

手冢治虫以“漫画之神”地位享誉世界,狂热影迷的身份却可能少有人知。在繁忙工作的夹缝中,他十余年来仍保持着平均每天一部的惊人阅片量。创刊百年的日本权威专业杂志《电影旬报》特邀手冢治虫开设了影评连载专栏,由此集结成他的观影笔记《一介平凡的影迷》,60篇私人手记尽皆体现他广博的、对影像的见解。

他不仅注目于过去的影史,也始终关注前沿技术潮流;鞭策从业者改善电影、动画、漫画现状,并对影像之未来心怀希冀;字里行间亦洋溢着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和关照,国际视野和人文精神令人感动,无愧于大师之大。

此前,我们发起了「创造了阿童木的“动漫之神”,平时都看什么电影? | 翻翻书•送书」的征集活动,最后选出三位读者寄送了《一介平凡的影迷》的样书。十天后,三位读者都已经阅读完,并写下了他们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以下是他们的书评。

在这本书中,读者能阅读到手冢治虫妙趣横生的迷影生活,认识到视角独特的世界影史切面,以及这位“漫画之神”对电影的爱与憧憬

《一介平凡的影迷》
手冢治虫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12月出品

我看,我画,我还要说

文/长社

手冢的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游戏的心态。

这是一位一辈子都充满赤子之心的天才创作者,他在书中坦言, “从前,我曾作出一个决定,一年要看三百六十五部电影。然后,这个习惯我保持了十几年都没有改变。”(《电影孤独》),“总之我呢,为了看到想看的电影,即使排除万难,也要达成目的。”(《A型偏执狂》)

毫无疑问,电影是这位漫画之神的生命。年轻的时候他还说过,“居然光顾着喝酒却不看电影,这叫什么青春啊。”

除此以外,电影对年轻的手冢治虫,还意味着孤独和感动。在《参观迪士尼乐园内部》一文中,手冢治虫袒言:电影是魔术。“迪士尼乐园是巨大的戏法,是魔术。”电影、动画,以及以此衍生出来的迪士尼乐园,都是一种魔术。他最大的志向是创造面向大众的动画。“动画并非小说,也非哲学,更不是绘画,它拥有动画独有的特性,我相信那就是变形(metamorphose)。变形(变化、变样、变装)才是我一生无法停止追求的东西。”

小时候,手冢治虫比同龄的其他孩子幸运,很早就接触到了电影。按照其子手冢真在《我的父亲手冢治虫》一书中的披露,“祖父有一台九点五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常在家里放映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美国迪士尼胶片动画,那感觉就像后来父亲给我们放电影一样。”更幸运的是,结婚后手冢老师才发现,妻子竟然是一个比自己更厉害的影迷。他给了读者们一个幸福的祝愿:“看了这篇文章的年轻影迷们啊,但愿你们的结婚对象能是一个电影通。”

十分凑巧,这本文集中也有一篇写到儿子手冢真。作为父亲的手冢治虫参演了儿子导演的作品《妖怪天国》。这次拍摄,给手冢治虫留下最深的记忆就是饿肚子。“要不是肚子饿,我能表现得更好。”

电影提供了漫画家手冢治虫充足的素材,毕竟他是一个几乎24小时工作的疯狂漫画家,看电影能点燃他的创作激情。比如看了试金石电影公司的《美人鱼》,作者创作了《巴奇》。“写东西这事呢,并不像平常建造大楼,在混凝土基石上慢慢加固下去就成,而是一旦得到一点灵感,就能像焰火礼花点燃一样,转瞬间楼阁就噼里啪啦地建成了。……那样的灵光一闪就是从一点小小的契机中燃起来的。”(《动画<巴奇>之诞生》)

随笔中的手冢治虫,不仅天真到有些孩子气,还具有自嘲精神。他会突发奇想要在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旁边绘上铁臂阿童木的涂鸦,被困在阿苏火山的半山腰觉得自己可能会死掉,准备写遗言让藤子不二雄帮忙继续画《森林大帝》的连载。自嘲的同时,也抓住每个机会嘲弄日本人,时钟秉持着开放的心态。

除了哀叹总是时刻被截稿日 “追杀”,随笔里偶会闪过严肃时刻。在谈论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紫色》时,手冢正色道:“讨厌的东西,怎么样都会讨厌;喜欢的东西,不论别人怎么说,还是会喜欢。这是人类理所当然的特性,喜好是个人的自由。可这如果变成评论家的发言,正因为其有社会影响力,所以才会给人带来麻烦。”

手冢治虫认为,“评论必须是从第三方的角度,做出冷静而客观的分析。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作品。必须始终拥有理论性见解,而不沉溺于主观想法。也就是说,以喜欢、沉迷、无趣、失望等为论点所展开的批评,不能称之为评论。”

回头反观现在,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评论者”的时代,却没有多少合格的评论,喧嚣的“唯我主义”成了流量密码,这可能是最坏的状况,也是手冢治虫最害怕见到的。

除了插科打诨和说冷笑话,手冢的随笔中也不免有悲剧色调。

在《燃烧殆尽》一文中,他说“我很焦躁,想把自己的余烬收集起来,再燃烧一次。若能点燃就再好不过了。”手冢的专栏,写于53岁到58岁的五年间,因为不间断的催稿和日常劳累,此时身体已经吃不消了。两年之后,手冢治虫不幸罹患胃癌,于1989年2月9日在东京去世,终年60岁。

最后一篇《青春的挽歌》里,手冢接连听到知名电影人的离世消息,他哀叹“我的这些青春,正在一点点地消逝而去,宛如拼图在一块块地剥落。……怀念感将被现实残酷地摁倒,而我的梦又消失了一个。这便是电影的宿命。”

这似乎也是人生的宿命,每个人终究都会谢幕、告别、离场,即便是天才也不例外。手冢谢幕之前的絮语真诚又精彩,让人捧腹的同时,又会突然静下心来思考沉重的人生命题,不忍心一次读完。手冢治虫是当之无愧的影迷,“一介平凡的影迷”恐怕是对电影之爱的最高褒奖。

一介天才的影迷

文/雅婷

有时像自传,有时像游记,有时像政治批判,总之不太像影评,可能这就是大师的个性。如果是抱着“电影鉴赏”目的的读者,看完也很难提炼出通俗的指南或片单。

这本随笔集收录了1983年至1987年间,手冢治虫在《电影旬报》杂志上刊载的专栏内容。手冢自绘的插图是本书的精髓,即便是完全不懂那个年代电影的我,也为他胜过99.9%日本人的幽默感深怀敬佩。

除了有明确电影名称的章节,譬如「《野战排》的新鲜之处」「出自《桃太郎:海之神兵》场刊」是完全的电影评论,其他内容,比如手冢当评委的经历、参演儿子电影的趣事、“穿越”回昭和三十年的奇妙旅行……都是和电影擦边的杂谈随笔,却比单纯的影评读来更加有趣。

顺带一提,我平时看的网站影评,一般会事先标注“剧透预警”,但这次,手冢并没有给我预警,《野战排》的剧情让人不寒而栗。

基本上,手冢在书中对本国电影甚至动画产业都持批评的态度,所以在这节末尾,手冢照常将《野战排》和日本国内小成本影片做了对比——日本小成本电影多是局限在四叠半的狭小房间中,“如果不增加一些让人惊叹于小成本也能制作出大框架内容的电影,日本电影就没救了”。

我想,比起手冢所言的“有野心”,小津导演讲述的家长里短、婚恋嫁娶也毫不逊色。

昭和时期的日本诞生了众多电影名家,小津安二郎、黑泽明、伊丹十三、今村昌平……到现在,他们都是响当当的教科书式人物,怎么就没救了?在自谦这一点上,手冢还是很日本的。

说到自谦,手冢对自己的作品倒有一种不扭捏的自信。随笔集中提到他本人导演的《跳跃》《火鸟》《巴奇》《残片》,或许可以看作“有野心的电影”。即具有普世价值、反战、友爱。

书中并没有大篇幅谈及战争这一话题,但「在南京」「月亮与传教士」「前进!老爸」「《印度之行》于日本人」这些章节,都能窥见手冢的种族观和战争观。

“由人类审判人类的艺术,这一点尤为可怕”(出自「在南京」一节),手冢自始贯穿这一理念,没有对影片的意识形态作任何审判。

「前进!老爸」章节,是为原一男所导演的《前进!神军》所著影评,但主要篇幅讲述了手冢的父亲在日本侵占菲律宾时期应征入伍的“恐怖故事”。而「月亮与传教士」,或许可以视作对美国殖民月球计划的浪漫揭露。

1989年,手冢治虫去世,也是那一年,日本昭和时代宣告结束。昭和男儿手冢,以日本动漫国父的身份走完一生。

时间有限,十天的日子只够我勉强读完这本书,对于手冢治虫所推荐的作品,为了不愧对他夹带私货安利太多次,我首先会看的是他本人制作的《火鸟》和《巴奇》。

我猜手冢本人也是这么想的:比起其他导演的作品,读者们不如先欣赏下我本人的才华吧!

并不平凡的影迷

文/梁仕玲

我们都知道,手冢治虫是《铁臂阿童木》的导演,但我们却不知道他的另一个有趣身份——影迷。了解完他对电影的热爱后,你会大吃一惊,一个人对电影竟可以如此痴狂。

如果说手冢治虫是平凡的影迷的话,那么这只能算是他对影迷身份的自谦,每年必要看满365部电影,这不是每个平凡的人可以做到的。

手冢治虫自称,自己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因为他身边没有一个能和他一起讨论电影的朋友,他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去电影院看电影,连找对象的一个必要条件都是要喜欢看电影。

如果很热爱一个东西,在生活群体中找不到志趣相同的人,有时候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只能一个人静静地欣赏这份美好。但好在他身边的人都支持他的这份热爱。不管是他的妻子(尽管结婚几十年后才发现妻子喜欢看电影),还是他身边工作的伙伴,他的孩子也是一位导演。

手冢治虫对于电影的热爱几乎达到了一种痴狂状态,他毫不掩饰这一点,为了想看的电影,他不在乎穿山越岭(搭飞机或者乘坐很久的车辆),或放下手里的一切工作。发生地震后,他让司机穿越拥堵的马路,只为看一部刚刚首映的电影。

他对电影的热爱程度,和他对电影的憧憬是等同的。一个人很热爱一个东西,那么他的喜欢就会很纯粹,加上手冢治虫也是从事影视行业的,所以不管是他对电影的内容,还是对电影表现手法上的评价和感想,都更加深入到位。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他也会延伸思考,有关时代症结,与动漫发展。

手冢治虫曾提出,人们在创造动画的时候,是要孤芳自赏,还是走向大众?他希望动画能成为大众的信息库,因为动画的世界有趣且充满意义。以前的大人,觉得动画就是给小孩看的,但从小到现在,我一直都在看动画,它在每个时刻,都能教会我很多知识以及对世界的看法。

从这本书里面,我也看到了电影还有漫画的演变。以前的电影默片需要解说员,电影屏幕和电视机一样有弧度,身临其境的类似3Dmax在很早前就发展了。我还发现,自己和手冢治虫唯一共同看过的只有《火星年代记》,我看的还不够多,所以我打算以后要多看一些影片,多赋予生活一点想象和浪漫色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