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陪读妈妈》导演陈畅:要让孩子学会选择和承担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8-07-23 15:1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大多数中国家庭以孩子为轴心旋转的传统却并没有改变。无论国内国外,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与成长,舍弃自己的事业甚至个人生活,选择“陪读”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在播出的电视剧《陪读妈妈》就是聚焦“陪读妈妈”这一群体,由梅婷、许亚军、胡先煦主演。

《陪读妈妈》截图

《陪读妈妈》的导演陈畅年纪尚轻,没有体验过“陪读家长”的生活,却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被陪读孩子”。陈畅家在苏州,12岁就在家人安排下来到北京上学,父母陪了他四天,便回苏州工作了,一开始,他感觉被父母扔下,心中不乏委屈孤独,随着年纪增长,倒是有了“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感。但到了青春期,陈畅比较叛逆,正是刚上高中的“关键时刻”,母亲为了陈畅辞掉了工作,来到北京租房,成了一位“陪读妈妈”。

一开始,感觉“失去自由”的陈畅想方设法地让母亲回家,然后过了半年,却慢慢习惯了母亲陪伴的日子,一年后,他开始明白了父母的苦心,“那个情绪其实是慢慢变化,因为你能够看到她为了你付出太多。”

《陪读妈妈》截图

这让陈畅刚接触《陪读妈妈》这个项目时,就产生了兴趣。在剧中,陈畅把那时的情绪心境,用在了《陪读妈妈》中的小主人公丁一一(胡先熙饰演)身上。丁一一被父母连哄带骗送出国,在异国求学生活不顺心,便使了歪招想逼迫父母让他回国,却被精明的母亲一一识破。母子俩斗智斗勇,成了故事的看点。

陈畅表示,一开始在接触海外的陪读妈妈们前,他想象中的她们是“很悲壮的”,然而真的接触下来,发现这些妈妈们都精力旺盛,能言善道。虽然亲子关系、孩子学业,甚至与远在祖国的“留守爸爸”的关系都需要她们操心,但她们的坚韧强大是毋庸置疑的。陈畅决定用更喜剧的方式去讲这个故事,“我们在面对家庭问题啊,家庭关系亮起红灯的时候,往往很严肃,很苦大仇深,但我希望用一个喜剧的方式呈现,这不会消解戏剧冲突,反而是另外一种艺术方式。”

舞台剧导演和演员出身的陈畅,将一些舞台剧的形式感和呈现手法用在了《陪读妈妈》中。本身很有喜剧节奏感的他,也在整体创作和现场编排,给了演员们一个喜剧的空间。而这种呈现方式,使得剧集本身虽然对陪读生活的艰辛不易有许多展现,容易走向苦情的气氛却往往被喜剧性化解。在陈畅看来,这才是生活给我们留下的温情的一面。

导演陈畅、演员邬君梅

【对话】

“要打动年轻人,感情必须是最真实的”

澎湃新闻:作为一个有过“被陪读”经验的人,现场是不是能给胡先煦很多表演上的建议?

陈畅:跟他聊得确实比较多,但因为我是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上学,他是00后,比我小太多了,所以我的需求跟他的需求,包括在接受事物的角度和感情上,其实是不太一样的。现在的孩子还是比以前的孩子,相对复杂一点,在情绪处理上他们也更成熟。

比如在剧里边有一场戏是他向一个女孩表白,女孩拒绝了他,说我把你当做弟弟看。当时我跟他讲这场戏的时候,我说我小时候的感觉是,因为其实年纪小,你不会说是刻骨铭心的感情,你也没有成年人多大的思想包袱,说表白被拒以后会是一个灭顶之灾,或者肝肠寸断。我说本来你们也是好朋友,她拒绝了,你可以坦然一点。我说小孩心思不要那么重,演得轻松一点,或者假装轻松一点,自我解嘲一下。

然后他说不,他说:你要知道,虽然我才16岁,但是我心里也有我的世界,当我被一个女孩拒绝的时候,我也是会伤感忧郁的,我也是走心的,你们不要看我们小,其实我们我们的思想跟成年人是一样的。

所以他演得很成人化,反而这种处理还让我感觉挺对的,因为你要打动当下的年轻人,所以肯定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感情和自然流露的东西,必须是最真实的。

《陪读妈妈》截图,梅婷饰演陪读妈妈李娜

澎湃新闻:梅婷饰演的李娜,是一个职场精英,这其实在她之前的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类型。

陈畅:剧本创作我也参与了,我在做剧本的时候,希望是一个比较大大咧咧的,然后有点轴,有点二的虎妈,我一听说是梅婷的时候,心里边也有点怀疑,但一见面,我的想法就转变了,因为确实她在镜头前镜头后判若两人。当我跟她聊这个角色时,我第一句话就是:我希望这个人物喜感。她一听就特别高兴,她说:你不知道我在上学的时候交的作业全是喜剧,但别人老让我演苦情戏,说句实话,我哭戏不好。

这一次我也非常大胆,希望她有一些喜剧上面的塑造,她的完成度非常高。

澎湃新闻:整部剧是一个很现实主义题材的东西,但在表现风格上也会出现一些比较跳脱的东西?

陈畅:题材不该成为创作的限制,在风格上我认为是可以有多样性的,不是现实主义就一定要多么接地气,或者说地气不是这么接的。不是婚姻一亮红灯,两个人就要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个事生活中当然有,表现戏剧冲突可以有这样的办法,但也有别的方法。比如我在这个戏里,夫妻吵架,吵着吵着笑起来了,也许就因为对方的某一个举动,让你回忆起你们美好的某一刻,突然之间你就吵不下去了。这就是生活,就是触动到你心里那个柔软的部分。

澎湃新闻:陪读是我们国内非常普遍的现象,但这个对于国外家长来说还是比较罕见的,你个人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差异?

陈畅:我认为,这肯定是跟咱们传统教育和思想有关的。说句实话,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传统思想,包括道德标准,它确实没有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影响,我们在教下一代时,会不自觉地把那个东西带进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养儿防老,望子成龙,光宗耀祖,这都是中国人固有的道德标准和传统教育。这个确实跟国外并不太一样。

我个人认为,还是要给孩子空间,而且我们的家长要有一个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才能给孩子也培养出这样的能力。如果家长都没有,那我们怎么去给孩子培养这种能力?如果不培养这种能力的话,人云亦云,跟风的事情会比较多。这也就是《陪读妈妈》中,我所要传达的一个意义。

在教育方式上,或者在思维模式上面,我们也会有一个对比,一个是国内家庭的传统的教育,一个是国外比较开放式的教育。传统的教育也有弊有利,开放式教育里也存在弊和利。这都是一种呈现,我认为没有对与错,都是一种文化的呈现。

《陪读妈妈》截图

你都失去自我,孩子怎么可能有自我

澎湃新闻:我注意到这个剧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团体,叫上海陪读妈妈互助会。这个东西是取材于现实吗?

陈畅:应该是在现实中本来就有,因为编剧亮眉侠,她本身就是一个陪读妈妈,在国外有十年陪读经验。

当我们设身处地到那个环境里去,跟每个陪读妈妈聊天,感受是不同的。我们想要做的陪读妈妈,好像挺悲壮的。我去的时候,发现每一个女人都是神采奕奕,像男人一样精力充沛。当然她们的生活是以孩子为中心,我很多次跟她们一块吃饭,她们都是带着孩子一块来的。然后我问你们是从哪来的?从补习班来的。因为温哥华的学校教育到下午3点半就完了,所以孩子有大量的业余时间怎么办?中国的家长就是给孩子不停地报班,而且他们也说,只有让他们增强自己的文体特长,才是进入西方社会主流圈子的一块敲门砖。比如说你要考名校,学校会特别注重这种文体方面的特长。

澎湃新闻:以前很多国内家长会觉得把年纪小的孩子送到国外,孩子可以轻松一点,不用像国内压力和竞争那么大,其实现在看来是一样的。

陈畅:我认为真的是一样的。没拍这部戏之前,我的孩子现在一岁半,作为父母,我已经在想他的未来了,我们家里也讨论过,是不是等到高中就送孩子出去。拍完这部戏,我的思想有变化。我认为孩子可以出去,但你送孩子出去,就是希望他能够独立生活。

这部剧里我主要强调的是两点:选择和承担。其实我们孩子在选择和承担上,他们做的太少了,他们自己主动的去选择东西太少了,他们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太少了。我们说我们让他们去国外,培养他们自主,培养他们承担,可是你人又跟过去了,那何必呢?家里还有个守望爸爸,就太……

《陪读妈妈》截图,许亚军和梅婷饰演夫妻

澎湃新闻:守望爸爸?

陈畅:对,就是还有留守爸爸,当然我们跟编剧也在聊,她说,除了教育,婚姻问题也是占了陪读妈妈们生活中特别大的一块。这个大家都好理解,别说陪读了,两个人异地恋能成的有几对?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一直都说中国人是最注重家庭的,可是这个家庭不是说单单由孩子构建,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构建的,真的把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了,就失去了自我,你都失去自我,孩子怎么可能有自我。

澎湃新闻:就是说您其实对于陪读还是不那么赞同的?

陈畅:我们在剧中当然主要只是呈现,但作为导演我也有自己的观点。反正我拍完以后,我不是很赞同。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