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凝聚作家力量,报告文学要“破圈”

2023-04-27 12: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袁欢 文学报

4月24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四届二次理事会暨报告文学创作会在南京举办。本次会议与会嘉宾们就报告文学创作态势、新时代创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话题做了深入且真诚地探讨。

报告文学是与历史和时代同频而行的文学,它的力量来自于它的真实性,它要求作家们自觉向历史和现实的深处开掘,把握时代发展的大潮,坚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将足迹遍布山川大地的角角落落,创作出具有思想性与文学性的作品。

中国的报告文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文体特色与作用。4月24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四届二次理事会暨报告文学创作会在南京举办。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作学会四届二次理事会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拥有2800多名会员,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特别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大课题下,报告文学应继续发挥轻骑兵的作用。

本次会议与会嘉宾们就报告文学创作态势、新时代创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话题做了深入且真诚地探讨。

梁鸿鹰从近期参与的评奖经历谈起,说到新人新作难冒头的问题,对此他表示在ChatGPT流行的当下,报告文学作家也应增强自己的科学素养与表达能力;报告文学创作也要“破圈”,要多给新人机会。他说道:“我们要尊重自己手中的笔,将报告文学的事业当成生死存亡的事业来做。”

这与中国报告学会副会长李春雷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认为报告文学作家缺少青年作家的一个原因在于:“一个成熟的报告文学作家,首先需要的是成熟的头脑和健全的知识结构,而后才是出众的文学才华。一个青年人,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诗人、散文家或小说家,却很难创作出一篇成熟的报告文学,这也是报告文学作家年龄偏大的主要原因。”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对该观点表示认同,他在主旨讲话中也从评奖角度切入,提到报告文学的奖项应该往哪些方向倾斜。在第九届徐迟文学奖评奖过程中,他发现一个可喜现象:有三四位获奖作家是大家不熟悉的作家,他表示此后评奖工作将继续尝试往文学新人倾斜,加强凝聚青年作家,改善作家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这也是为这一文体的未来着想。“从学会的实际出发,改变规则,多给年轻人、给未名者、给实力者机会。”徐剑说道。

在4.23读书日发布的“中国好书”中,

陈启文的报告文学作品上榜

在他看来,报告文学应该保持自尊自爱,“我反复阅读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后,认为报告文学文体的尊严首先在于时代感,它一定是引领时代的;在于以柔克刚、以小见大;也在于诗味;更在于丰盈的、动人的情感。”他特别指出目前创作中存在题材决定论、新闻性浅表化等问题,“有些作品采访时间远远不够,缺乏艺术营造意识,结构也没有精心剪裁。”从这一层面出发,报告文学也是关于行走的文学。他从影响力、审美性、艺术性几个方面总结,认为报告文学的未来一定是跨文体写作,包容各种文体的长处,“我们作家也得有‘回头客’。”

中国报告学会副会长纪红建希望作家们当一名“杂学家”,做宽阔的行走者,深刻的思考者,他说“要让创作回归文本,困境并不可怕,作为报告文学作家,既要真实质朴,也要有创新破圈思维,还要有包容平淡面对的自信。”

与会嘉宾合影

“找到了问题,说了真心话”,中国报告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认为这次会议是个提气鼓劲的会,他与梁鸿鹰、徐剑看法一致,他从高质量发展这一角度认为,目前创作的问题主要在于不少作者创作的高质量意识淡化,缺少对报告文学写作的敬畏之心,造成整体上高质量作品供给不足,文体的尊严在文学界没有充分地获得。他在发言中说:“我的理解是报告文学是一种选择性的写作,它是非虚构的。从现实和历史当中发现、选择有价值的写作题材,加以呈现。因此,非虚构的审美发现和非虚构的审美转化,我认为是其中的两大核心要素。”

李春雷则以一个比喻来形容创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没有处理好“两性关系”,导致了报告文学缺钙、缺铁、缺骨骼、缺脊梁,缺美丽……从而缺了读者,缺了市场。他阐释说:“这‘两性’不是彼‘两性’,而是思想性和文学性。从这两个方面增强和补齐,报告文学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原标题:《凝聚作家力量,报告文学要“破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