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煤城蝶变江南水乡,徐州贾汪何以成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样本

澎湃新闻记者 林山
2018-07-24 19:39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位于江苏徐州、昔日籍籍无名的潘安湖和马庄村,自获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赞”后,正成为国内诸多城市主政者和乡村治理干部们观摩学习的热门地。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0多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前来学习考察。

“这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徐州市贾汪区委书记曹志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潘安湖和马庄村迅速“蹿红”成为“网红”景点令人欣喜,但外界又有多少人知道,多年来,贾汪区乃至徐州市为了治理“满目疮痍”的城市面貌,曾伤透了脑筋。

徐州贾汪区,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由于地下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这里的煤炭开采史有134年之久,最鼎盛时共有大小煤矿近300对。作为江苏最重要煤炭基地的贾汪区也因此赢得了“百年煤城”的辉煌名号。

然而,随着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贾汪煤尽城衰,这里留下了13.23万亩的采煤塌陷地,荒山秃岭随处可见,产业更替面临重重困境,600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亟待改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功能缺失,诸多问题让曾有“泉城”之称的贾汪“山穷水尽”。

2011年,徐州被国家正式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作为徐州老工业基地和煤炭工业的发源地,贾汪区从此开始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的艰难探索。

经过七八年努力,贾汪区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转型为先导,带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的“贾汪模式”,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也成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印证。

“去年年底总书记在徐州调研时,曾要求注意总结推广采煤塌陷区整理的有益经验。”徐州市贾汪区委书记曹志对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如今总书记亲临视察徐州贾汪已过半年,贾汪将总书记重要指示进行任务分解,列为9大方面、44条、99项,一项一项地谋划推进、抓好落实,化“关怀厚爱”为不竭动力,变成绩为更高起点,确保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整治前的潘安湖采煤塌陷地 资料图
“煤城”迈入“无煤时代”,城市和产业转型何去何从

把时针拨回到半年前,2017年12月12日,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京到地方调研,便选在了江苏徐州。

站在潘安湖神农码头上,总书记指着眼前蔚蓝天空下的万顷碧波说,如今的贾汪(谐音“假旺”),是“真旺”了。

外界难以想象的是,受到总书记夸赞的1.74万亩潘安湖湿地公园,曾经是徐州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地,也成为历任主政者最为头疼的“老大难”。

更早之前,2001年7月22日,徐州市贾汪区贾汪镇岗子村发生了“7.22”煤矿爆炸事故,105人被困井下,造成92人死亡。该事故发生后,徐州贾汪区痛定思痛,关闭了境内所有小煤矿,将发展的目光由“地下”转向“地上”。

对于长年以传统采煤、钢铁、煤化工等重工业为支柱的贾汪来说,关闭小煤矿带来影响简单且直接——贾汪区各种经济指标陡然下降,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贾汪在徐州各个区县的排名也多在末尾。

资源企业逐渐退出了,腾出的发展空间,能否让给更多的优秀新兴产业与项目,从而实现“腾笼换鸟”?这是悬挂在贾汪乃至徐州市相关领导头上的待解难题。

贾汪区委书记曹志向澎湃新闻回忆说,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和产业迅速填充空白,贾汪区那时候在整个徐州市几乎抬不起头来。那时候,贾汪城区仍旧沙土连天,刚刚“腾笼”,便“撞了南墙”。

2016年,贾汪关闭了最后一座煤矿,宣布该区正式进入“无煤时代”。

“贾汪人民求富、求绿、求变的愿望十分强烈。贾汪的资源枯竭了,但精神和思想不能枯竭。”曹志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要想转型出关、拼出一条生路,首要任务就是跳出过去以发展传统重工业为主的陈旧思想与发展模式,探索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曹志等区委一班人提出“生态立区”,把生态转型作为突破口,以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等各方面转型,着力解决制约贾汪发展的最大瓶颈。

而要将这条道路真正走通,摆在地方面前的首要难题是,13万余亩采煤塌陷地该如何治理。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后,贾汪的“答卷”是:宜耕则耕、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生态则生态。

为了解决采煤塌陷地治理难题,贾汪区的时任主要领导首先在商湖采煤塌陷区“小试牛刀”,这项工程于2005年荣获国家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科技进步二等奖。五年后,积累了足够经验的贾汪,将目光聚集到了徐州市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采煤塌陷区——潘安采煤塌陷区。这块足足有1.74万亩的“硬骨头”,是全国首次以独立科目单独立项的土地整顿项目,也和贾汪乃至徐州的城市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10年,贾汪区从本就拮据的资金中拿出5亿元“抛砖引玉”,最终通过各种途径融资22亿元,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地进行集中治理。

在治理的过程中,徐州贾汪区联合了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矿业大学、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最终确定了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村庄异地搬迁”五位一体的创新治理模式。

据贾汪区相关部门人士透露,这个总投资达50亿元、治理了5年的项目,自立项开始,便遭受了众多的非议。

曹志向澎湃新闻证实称,多年倒数的GDP排名,给贾汪区委、区政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不少人表示应该将20多亿元的资金用在招商引资或者建设项目等领域,当时认为发展生态旅游业“不产生效益,也不如搞项目来的好看”。

“那也是我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曹志事后回忆说。

潘安湖  孙井贤 摄

面对“非议”,保证“路是对的”是贾汪成功转型的关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则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性和政治定力。

曹志对澎湃新闻表示,作为江苏唯一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和贾汪有自己的节奏,“如果我们的城市发展无法造福人民,那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贾汪哪怕发展的速度慢一点,也要保证前行的道路是对的。”

曹志说:“我在贾汪待了七年,我知道贾汪人民最迫切的愿望,也深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恢复绿水青山’这条路没有任何捷径,再艰难也要走到底。”

2017年8月,潘安湖湿地公园被确定为首批10家国家级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原本令人目不忍睹的1.74万亩“地球伤痕”,也被转化为了8000余亩湿地公园与9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如今,潘安湖更是成为了黄淮海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和水土资源调控技术野外观测基地,为全国的塌陷地治理提供了数据与样本。

潘安湖湿地公园的巨大成功,为贾汪整体塌陷地治理带来了信心与经验,也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贾汪人过去对于环境整治的非议。

当地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贾汪已经完成各类采煤塌陷区复垦项目82个,治理总面积6.92万亩,共有2万亩采煤塌陷地被置换为建设用地,再造耕地5万余亩,形成湿地景观1.18万亩。2018年上半年,到贾汪旅游人次达到474万、综合收入13.22亿元,同比增长均创历史新高。

潘安湖荷香池边的旗袍秀 周华美 摄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产业。”贾汪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也让恒大集团、绿地集团、豪泽集团等大企业纷纷落地贾汪,其中恒大集团更是斥资500亿元,将在未来把潘安湖打造成生态文化旅游小镇。

2017年12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贾汪的潘安湖畔,称赞潘安湖“水很清”,并留下了“贾汪真旺”的评语。总书记的认可,让潘安湖以及贾汪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成果,一下子获得了全国范围的关注。

“虽然贾汪的塌陷地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目前贾汪仍旧还有6万余亩塌陷地未能完成治理,‘恢复绿水青山’还远未谈得上成功。”贾汪区委书记曹志说,接下来将续坚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宗旨,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塌陷地进行进一步改造。

从政多年,曹志看过太多“先污染后治理”的例子,而治理环境所投入的财力与物力,比所获得的短期收益要多得多。“直到2008年的时候,贾汪还上马过一些污染企业,这是贾汪走过的弯路,也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生态环境修复与改造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的规划与治理有着太多“人走政息、无疾而终”的例子。“我在贾汪当区长、区委书记总共有七年,生态修复工作也不断优化调整了七年,如果在这期间我有任何的工作调动,贾汪可能就没法如此顺利地走到今天了。”

引来了优质项目,迎来了总书记的考察,如今,潘安湖又为贾汪带来了新的惊喜。2017年,徐州市委市政府依托潘安湖优秀的生态资源,在这里规划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潘安湖科教创新区。目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徐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等四所高校已经确定入驻,三年内将有4万名大学生来到潘安湖。未来,潘安湖科教创新区还将引进各类高端研究机构与尖端人才,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创新基地。

五号井矿工公园广场  盛廷顺 摄

恢复绿水青山,贾汪“腾笼”终于“引凤”来

过去,徐州贾汪区一直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重型工业为支撑。在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这座存在了130余年,也给他们带来无限自豪的“工业之城”,却给这里的人们留下了辉煌不再、如何重生的棘手问题。

曾经,人们提起贾汪区,总是会想到“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凋敝景象。生态环境的恶劣确实极大地限制了贾汪的发展:在煤矿相继关停的十几年里,贾汪区的GDP排名一直位居徐州的末尾;荒山沟壑,满目疮痍的环境让人才严重外流;优质的产业项目也屈指可数,更是一度被称为“滑地”和“空城”……

贾汪区发改经信委副主任吴健对澎湃新闻表示,在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贾汪通过创新的方式,将13万亩采煤塌地的“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资源”,围绕“恢复绿水青山”,重点做成了几件大事。

在吴建看来,6.92万亩塌陷地的成功治理为贾汪带来了足够的关注度与赞誉,但是真正让贾汪的转型发展之路,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借鉴价值的原因,其实还得益于贾汪向境内283座缺水少土的秃山荒山“进军”,让每一座“秃头山”披上“绿衣裳”,以及修复水生态再现“泉城”风采等同步治理措施。

资源枯竭型城市民生欠账多,从全民采煤到煤尽城衰,为贾汪足足留下了600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据当地官方介绍,近年来贾汪将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力争明年年底全面消灭棚户区。此外,贾汪区还通过异地开矿产业转移,妥善解决煤矿关闭后5.4万人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区委书记曹志在采访中反复提及这句话。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也终于为贾汪区的“腾笼换鸟”带来了新的机遇。

徐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规划建设局局长李更侠对此感触颇深。作为贾汪唯一一个省级开发区,徐州工业园境内过去因为有大片采煤塌陷区,导致大量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入驻其中地企业也多以传统的重工业型为主,发展空间严重受限。

据李更侠介绍,近年来,园区先后投入200亿元,实施采煤塌陷地整治工程,拆除废旧厂房20余家,并通过半年的时间,建成了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新建道路20条,迅速实现了原塌陷地块道路、雨水、污水、电力等“九通一平”,尽园区所能为优秀企业入驻做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金彭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车间  盛廷顺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徐州工业园共获批7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建成了首家博士后工作站;2013年,工业园新增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产值240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随着大量优质项目的引进,园区前期投入资金已基本收回,并逐渐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和装配式建筑为核心的“1+4”主导产业格局。

2017年,贾汪首次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徐州工业园区也迅速成长为全徐州市提升最快、变化最大、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2017年,贾汪在全国6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考核中,综合排名第五;在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贾汪人均GDP位列全市第二。2018年,在全国50个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城市中,贾汪又再次位列其中。

贾汪区委书记曹志透露,今年年内,贾汪还将迎来两件大事。一是,贾汪已经被江苏省推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典型。二是,国家有关部委已完成调研,还将把贾汪区定位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中国样本”。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