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让书屋成为复合性的人文艺术空间

文/程思明 刘力萍 澎湃新闻 陆林汉 整理
2023-05-06 08:40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首届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特别推出的“TBB信阳书墟:边饮茶,边读书”主题活动近日在河南信阳百花园四季·秋书屋/冬书屋举行。这一建筑与文化季以“两个更好”书屋为空间载体,通过社会性的设计与地方性的内容展演,回应城市建设与环境更新的主题性文化活动。主办方希望将社区居民作为创造的主体之一,通过与社区工作者、艺术家、建筑师和策展人的共同参与,将书屋拓展成为一种当代复合性的人文与艺术空间。

交织空间与人文

首届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开幕论坛邀请了17位“书与书店”相关从业者参加。围绕“地方之书:从本地到社区”“到书店去:书店何以重要?”“书的交往:从阅读开始”“地方之书:从都市到乡村”四个议题谈论以读书、书店和书展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工作。

TBB总策展人左靖与各位嘉宾共同探讨“地方之书:从本地到社区”的多种可能性

“Local本地”创办人宋群以“每个人都是一座城市”为题,分享了他从刊物出版、博物馆展览、街区改造、再到创建“本地文化”四部曲,致力于呈现民间视角的本土文化与城市记忆,挖掘老西安人的生活日常;广州书墟发起⼈彼得猫与创意总监李伟斌对广州书墟这七年的工作做了整体回顾,将对阅读可持续的尊重体现于对生活的热爱中;职业选书师储海飞分享了如何以书为媒,通过选书、选物以及策展多样形式,呈现空间和地方价值。从一本书出发,进而与书架、空间、街区的互动,把阅读重新带回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群岛BOOKS创始人秦蕾从出版、新媒体、书店三个方面分享工作心得

言YAN BOOKS的创始人闫胜永从图书选品、书店展览、自出版、为顾客选品等方面总结了书店的经营思路和技巧。闫胜永谈到,书店作为打开在地文化的一扇门,不仅仅是销售书籍的地方,更是社区的焦点,是一座城市敞开的温暖怀抱;群岛BOOKS创始人秦蕾从出版、新媒体、书店三个方面分享了她专注于建筑领域选书的心得;旁观书社主理人吴敏谈论一个开在798艺术区的人文社科书店如何越来越有活力。“以现金结算、折扣售卖的方式不但能够保证书店的品种快速更新、现金流畅通,且能让读者重新回归实体书店,实现淘书、选书、买书这样一个过程。”;广仁计划发起人、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联合策划谭芳针对烟台“广仁计划”城市空间营运介绍,探讨如何把一个城市空间还给人民,成为普通民众能共享、进入的空间。

“七年,广州书墟回忆展”和“越在地,越美丽:在地刊物展”展厅现场

abC艺术书展创始人周玥分享了近些年来,abC从做书到策划书展,从个体创作表达到社区构建、文化推广、公共实践过程中的种种思考与行动,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书展?书应当在日常生活扮演何种角色?又如何承担“公共领域”的批判与思辨功能?打边炉编辑池艺涵以打边炉的工作为线,表示,“将那些值得珍视的观念凝固和保存,就是一种对未来时间形态的锻造。”;下榻艺术节发起人一楠分享了三年来下榻艺术节作为一场地方艺术实践,在不断调整与实验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让艺术可以通过不同媒介在社群中被发掘,进而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拜德雅图书工作室编辑任绪军分享了这十个年头以来的历程与工作。拜德雅专注经典与前沿人文图书出版,迄今已推出了150余种经典与前沿人文图书,与作者、译者、读者一道构建起一个“不可言明的共通体”;青云文社研究所负责人陈东分享了创立于350年前的青云文社高度自洽的精神构建模式。而今,青云文社研究所发起“青云田野写作奖”,以延续地方书写与实践。

“主题书展:边饮茶,边读书”现场展厅,“两个更好”和TBB海报,由宁化玉扣纸制成

在地刊物展策展人季尚之为参观展览的观众带来一场关于重新认知自己所处城市、社区和村落的思考,帮助他们以开放、从容的方式去关注身边日常的真实;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副院长刘庆元与策展人、《碧山》杂志书主编左靖则从个人乡村参与艺术实践经历出发,分享了在地创作感知搭建和时空体验的过程,通过各自的认知方式去解读在地、带走记忆和积累经验;就读于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王靖善表示,“城市发展对城市来说是正常的变化,但是对当地的文化而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流失。因为这些文化虽然不像古董一样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但却一直是反映当地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例证。遗憾的是,人们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说,这种保护工作在我国仍处于艰难的初级探索阶段。因此,像《Local本地》及《黟县百工》为全国各地区的在地文化保护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参考。”

“主题书展:边饮茶 边读书”邀请了十七家在图书出版与书店、书展行业颇具影响力的品牌与机构参加

集萃“最美的书”

此次活动还包括“主题书展:边饮茶,边读书”和“七年,广州书墟回忆展”“越在地,越美丽:在地刊物展”两个特别展。

“主题书展:边饮茶 边读书”邀请了十七家在图书出版与书店、书展行业相关品牌与机构参加。其中,成都策展型艺术书店“皿口一人”以“决定大城市的小社区”为主题策划了一张社区议题的书桌,筛选出一系列关于社区与城市、社区与人、社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书籍或杂志,希望带来关于打破文化隔阂、创造多向友好与多元共存的思考与探讨。而“越在地,越美丽:在地刊物展”由浙江临海的青年文创团队——“五月文创”季尚之从150多种在地刊物精心挑选出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刊物,以整体呈现的面相展现近年来在中国乃至亚洲的优质地方杂志和出版物。

“越在地,越美丽:在地刊物展”现场

主题展厅,展架特写

除书籍、刊物的展览,以纸质材质制作的展示道具也是一大亮点。负责此次展陈设计的团队罗宇杰工作室选用了瓦楞纸材料,以榫卯方式进行展台和展架的拼装,是对减量化、再利用、可回收的遵从,也吻合活动所强调的可持续性的要求。

而本次活动场地四季·秋书屋/冬书屋则是由刘宇扬建筑事务所设计。书屋以舒展灵动的线性组团“拥抱”百花园东西两翼,彰显广场的门户特质,聚拢大型公共空间的人气。书屋弧形屋面抽象于传统木构,与廊架共同形成容纳市民活动的檐下公共空间。

据了解,四季·秋书屋/冬书屋是首届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在信阳市羊山新区打造的二十个书屋中的两座。自2022年下半年至今,共有十七位国内外知名建筑师、社区花园与生态美育实践者、平面设计师、电影与音乐艺术家,九位策展人及策展顾问,三十位社区调研及策展团队成员参与到书屋的设计营建与在地的文化生产之中。

百花园四季·秋书屋,建筑设计: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摄影:刘泽弘

社区建筑再定义

除了论坛与展览外,此次主题活动还包括社区花园与电影试映会活动。其中,四叶草堂携手信阳本地景观工作室空谷造园以“生态之书—关于气候和家园的社区共建”为题,在百花园东侧C区花亭空间为信阳带来系列社区花园居民活动。而电影试映会则是以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得主、信阳籍导演杨超所拍摄的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江淮》为开场。信阳人熟悉的地点,在电影中被镜头串联起来,留下信阳独特的美感瞬间。

那么,一个以社区图书馆为载体,为信阳城市设计的、服务社区居民的公共空间,如何点亮一座城市?如何做到真正满足居民的需要,让居民乐于使用?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的总策划左靖把书屋定义为“社区建筑”,他表示,“书屋是以创建实体空间为基础的城市阅读服务体系,也是公共民生建设在终端的延伸。‘两个更好’书屋是社区居民的书屋,是使用者的书屋。我们希望将社区居民作为创造的主体之一,通过与社区工作者、艺术家、建筑师和策展人的共同参与,将书屋拓展成为一种当代的复合空间。作为社区建筑,书屋的建设是一种全过程的持续的筑造行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建造,更是人文意义的建构。”对此,左靖强调了社区居民参与对书屋建设的促进作用,“只有作为使用者的社区居民对之进行意义赋予,社区建筑的建构才能真正得以完成。通过后续文化季活动的举办,我们希望呈现出社区的‘地方性’,更希望进一步塑造社区的‘家园感’”。

当地社区居民和四叶草堂工作人员,在百花园东侧C区花亭外共建花园

对于一个从未有过大规模当代艺术展览的信阳来说,是否会有客群关注?首届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展览策划芬雷表示,在近一年对信阳的调研当中,他发现当地人对于艺术展览的概念并不陌生。在他看来,问题的原因在于,之前那种传统的展览形式已无法吸引观众,所以才会传递出一种当地人对展览没有兴趣的假象。“通过地方文化与社区居民发生关系产生互动,这样一个思路在策展之初就已经形成,”在芬雷看来,“好的展览应该是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要在避免制造距离与历史年代隔膜感中去探索一种新的平衡”。

“两个更好”系列书屋部分设计图

“未来我们将开展更多集展览、论坛、演出、放映、书墟、市集、工作坊和出版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期待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书店创始人、出版人、书评人、作家、策展人、建筑师、生态研究者、城市研究者、店铺主理人、儿童美育教师和社区居民一道,寻找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社区生活方式”左靖说道。

“主题书展:边饮茶,边读书”、“七年,广州书墟回忆展”、“越在地,越美丽:在地刊物展”将持续至5月21日。

(图片提供:左靖工作室,除署名外,均为BonnieWoo摄影)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